姚世斌 夏 季
(1.西华大学审计处;2.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2015年,军民融合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同年8月,四川作为全国八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深度发展成为四川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1]。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改革试验任务。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新的部署,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等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2016年四川省制定了军民融合发展纲要,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总目标和“452模式”:总目标即5年培育10家超百亿军民融合大企业,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452模式”为强化“四个率先”,厚植“五大发展优势”,加速“双轮驱动”[2]。实现总目标的关键路径是产业集群化发展。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化水平究竟如何,能否支撑目标实现,需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评价。
军民融合,就是将军用的工业、技术、人才和需求同民用的工业、技术、人才和需求相结合,优势互补,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军民融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军转民”,即军用技术向民用生产领域转移;二是“民参军”,即民用主体参与军工市场。
产业集群是一种与市场、科层组织结构不同的企业中间组织,它是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支撑性机构和服务组织集聚而成的网络化组织[3]。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产业集群定义和军民融合的特点,本文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含义做如下理解:研制、生产和经营军品、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以及军工民品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地理位置集聚而形成的立体化网络组织。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有四个要素。一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密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相关人才、专用资金、外部规模经济等创新要素。二是企业。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核心企业、供应商、支撑性机构和辅助组织。三是市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要具备充足的区内外市场,乃至国内外市场。四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区域社会环境[4]。部分地区改革开放后国防工业调整政策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分散细化,到鼓励军工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川省2017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居全国前列。全省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约占全国的1/6,全国排名第一;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的“军工集团重点合作意愿省份”摸底调查中,四川排名全国第一[5]。一批军民融合型大企业集团和军民融合创新成长型企业正在培育形成。目前,成立了全国首个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首个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率先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已成为四川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6]。
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特色鲜明,已经形成了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高端装备、新材料六大重点产业体系,全系统科研生产单位超过500家。核工业科研生产能力全国第一,核产业占据国内的“半壁江山”,川内拥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等多所国家一流的科研院所;核技术应用领域包括国防、医学、工业、农业、核仪器仪表等。航空产业方面,四川是全国四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也是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是国内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正着力发展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大型结构件、航空电子、航空配套产品、航空维修与改装、航空服务等7大支柱产业。航天产业方面,四川省整体实力雄厚,产业基础好。目前正在重点打造宇航产品、卫星应用、宇航级元器件等三大航天产业产品,不断推进航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省军工电子产业方面,四川已成为我国军工电子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成都、绵阳、宜宾、广元等地,已有30多家企业纳入了信息产业部军工电子管理渠道。重点打造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救援产品、交通通讯电子等6大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四川省优势明显。2015年该产业以8.2%的增速位于六大优势产业之首,实现销售额5016.5亿元,占六大优势产业销售产值的17.1%。新材料产业方面,四川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达上千亿元,基本形成了钒钛新材料、硅锂新材料、化学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六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
经过多年军民两用协同发展,四川已形成民用航空、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民用航天、光电信息、汽摩配件、特色化工等军民融合特色优势产业[7]。目前,全省多个市(州)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一线多点”的发展格局,以成德绵为主线,带动资阳、乐山、宜宾、泸州、广元、达州、自贡、攀枝花等多点协同发展。其中,成都、绵阳、乐山、宜宾、自贡等地形成了核能与核技术应用产业主要聚集区,航空产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地,航天产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军工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广元、自贡等地,高端装备产业主要集中在德阳、绵阳、广元、泸州、资阳等地,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攀枝花、凉山等地。全省建立了核动力、航天、航空整机、信息安全、激光光电、银河·596、航空发动机、绵阳科技城、核燃料、核燃料原件10大军民融合基地。四川部分地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总体来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程度较高,但发展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主要市(州)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情况分析如下。
1.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现状
成都市军民两用协同发展早、起步高,全市具有军工资质的单位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700余家,为军民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托成飞集团和一大批国家级研究机构、军工央企,成都市建设了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新都区、双流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彭州市、金堂县、简阳市、新津县、大邑县等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如飞机整机产业基地、核动力产业基地、中国电科(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园基地、“银河·596”产业基地、西物所双流基地和航天高技术产业园基地[8]。目前,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形成了以航空航天[9]、核能及核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新材料为主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其中航空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形成了航空电子、航空零部件、航空维修及服务的产业特色。围绕中国航发成发公司、中航工业成飞公司、永星电子等10余家核心企业,吸收数百家企业构建产业联盟。2017年,成都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2.绵阳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现状
长期以来,绵阳市以高新区为载体,以长虹、九洲、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一大批顶尖国防科工院所和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入了四川三阳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出以军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以电子信息、光电显示、光电线缆、磁性材料等为重点领域的产业集群。目前在智能家电、北斗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物联网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产业集群产值达1000亿元,产业创新能力和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3.德阳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现状
近年来,德阳重点打造了经开区、高新区、旌阳区、什邡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和德阳金山军民融合产业园。以重装设备为基础,围绕东方集团、“二重”等龙头核心企业,形成了以重大装备、航空燃机为特色的航空产业集群,同时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提供部分零部件。
4.乐山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现状
乐山市以夹江经开区军民融合产业园为依托,以科暖热能科技、东旭集团、贝塔、乐高江辰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形成了民用核燃料、医用同位素、核电装备、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军工配套产业体系。
5.宜宾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现状
宜宾市军工企业多数始建于三线建设时期或更早,现有军工企业7家、涉军企业10余家,以中核建中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以核能、航空航天、特种材料、高端机械、新型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为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目前,以宜宾经开区、高县、兴文等开发区为载体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正在形成,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一流的核燃料元件生产基地。另外,宜宾市也正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积极推动通用航空的无人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还积极发展航空部件、军工电子、磁性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军民融合产业。
另外,成都和绵阳九洲集团打造了国内一流无人机防控产业集群。攀枝花和凉山州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钒钛、稀土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成都、资阳等地汽摩配件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达州、自贡依赖传统的化工产业优势,正在形成特色化工产业集群[9]。
本文采用扩展后的GEMS评价模型[10][11]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模型由四组“因素对”和八个因素构成,四组“因素对”为基础(Grounding)、企业(Enterprises)、市场(Markets)、环境(Surroundings)。其中,基础包含资源和设施两个因素,企业包含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两个因素,市场包含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两个因素,环境包含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两个因素,GEMS模型结构见图1。
图1 GEMS评价模型
本文在综合借鉴 2010年刘国新、闫俊周[12],2012年乔玉婷、曾立、谭林[13]和 2016年吴旺延、周欢[14]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对GEMS评价模型指标赋值和计算的方法。按10分制对8个因素对应指标打分,最差情况为1分,最好情况为10分,评分标准见表1。各“因素对”得分计算公式为F=(S2i-1+S2i)/2(式中:S2i-1、S2i为各因素的得分,F为“因素对”得分,i取值1,2,3,4)。综合评价分计算方法公式为 G=2.5,G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最高分为1000。
表 1 因素等级与评分标准[12][13][14]
根据GEMS模型设置原理,如果G值在250点,说明产业集群竞争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各因素的得分达到模型的平均水平5分。如果G值为810点,说明该集群竞争力在国内领先,模型的因子平均分为9分。如果G值达到1000点,则该指数达到10点,说明该集群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1.基础——资源和设施
资源方面,四川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全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82种(亚矿种101种),有29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15]。钒、钛、轻稀土等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晶质石墨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企业——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
四川拥有数百家军民融合方面研究及生产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航天万欣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机械厂、四川川投金桥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西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航空川江仪器厂、四川航天电子设备研究所、四川兴光机械厂、四川省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四川省川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建设工程总公司、核工业西南工程勘察设计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火工技术研究所、四川山川机械厂、四川宁江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南山机机器厂、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光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四川红光化工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包含有研究机构、整装企业和供应商及辅助配套企业,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也具备很强的生产能力,企业营业收入高。四川省拟在未来5年内,培育10家营业额在100亿元以上、20家营业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军民融合大企业集团[5]。
3.市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
四川省内军民融合市场巨大,目前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0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同时四川周边的陕西和重庆也是军民融合大省(市),现在全国都在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这会给四川军民融合发展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
4.环境——政府政策与社会环境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新的部署,要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成立了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全国首个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首个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揭牌,并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1]。为了破除军民融合发展障碍,一系列制度及鼓励政策正在制定和完善,如《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等,为创新创造、军民融合提供了宽松包容的环境。
1.模型计算
本文对GEMS模型的指标体系权重借鉴乔玉婷、曾立等(2012)[13]对集群的竞争力评估研究数据。对于四川省各项指标值采取专家打分法,选取军民融合届、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专家进行打分,共发放问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100%。问卷打分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因素得分(见表2)。
表2 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表[14][15]
续表2
根据表2,应用GEMS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得分,具体计算如下:G=7.0905)×(6.8038+6.4416)×(6.7804+6.2732)×(7.5462+6.9900)]1/2=474.72。
2.结果判定
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分为474.72,各指标平均得分为6.9。八个一级指标得分均高于6分,其中3项指标均超过7分,表明四川省军民一体化产业集群在中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企业、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来看,四川军民一体化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国外(海外)市场发展方面还远远不够。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总体而言,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壮大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各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园区规划。专业的园区一定要有龙头企业引领,要有大量配套企业跟进,这样才能健康发展。切忌盲目上项目,挤占优质资源。
四川省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上具有特殊性,需要加强研究、深入考察,并予以分类推进。在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上,加强需求侧政策研究及机制设计,创新构建以成熟大企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启动培育50户军民融合企业大集团的“巨人计划”,探索试点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计划,调动各大军工集团与大企业参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积极性。
加强供给侧改革政策研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军民融合众包、众创、众筹机制设计,创新军民融合“双创”模式。有效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创新资源,培育和孵化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跨界融合、爆发式成长的新技术成果,启动实施培育100家军民融合创新成长型企业的“瞪羚计划”、50家军民融合小微企业的“蚂蚁计划”和50家军民融合创新型成长冠军企业的“独角兽计划”,打造独具四川特色的“军民融合硅谷”[16]。
通过提供信息、渠道、技术、人才等支持,鼓励在川军工企业、民营企业把握市场机遇,拓展与前苏联国家、欧盟国家军工企业的技术合作;鼓励军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采取兼并、入股等手段,参与国外具有优质技术资源的企业经营,并通过企业合作迅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扩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完善军工技术出口转让、军工企业融资等相关管理制度,有效引导和监管国外企业对四川省军工投资等行为,推进产业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