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翟汝伟
(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临时堆土区是最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同时临时堆土区的水土流失也是最难控制和最容易被忽视的。为探索生产建设项目临时堆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结合宁夏石嘴山风电场中瑞一期49.5 MW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践,对临时堆土区在不同防护措施下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监测和研究。
宁夏石嘴山风电场中瑞一期49.5 MW工程项目区位于贺兰山北段、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风电场总面积约15 km2,平均海拔1 150 m,建设内容包括220 kV升压变电站1座、1 500 kW风力发电机组33台、进场道路1 km、检修道路16 km、集电线路18.9 km、输电线路6.8 km。工程于2013年7月开工,2014年12月竣工。项目区地貌类型为山前洪积扇,场地开阔;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9.3 ℃、降水量170.2 mm、蒸发量1 583 mm、风速3.0 m/s;土壤主要为灰钙土,成土母质为山前洪积冲积物,土层多含砾砂、角砾、块石等;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植被,覆盖率仅为15%左右;水土流失形式以中度风力侵蚀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 100 t/(km2·a)。
模拟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临时堆土,取一定质量的扰动土,分别按照2种堆放方式(自然堆放和摊平后堆放)、3种防护措施(无处理、拍实堆放、洒水堆放)共6种处理方案堆放,即:①自然堆放无处理(ZW),开挖土方自然堆放,不进行任何处理;②自然堆放拍实(ZP), 开挖土方自然堆放后,用铁锨将表面拍实后堆放;③自然堆放洒水(ZS), 开挖土方自然堆放后,进行人工洒水,使其表面均匀湿润后堆放;④ 摊平堆放(TW),对开挖土方顶部进行适当平整后堆放;⑤摊平拍实堆放(TP),对开挖土方顶部进行适当平整,同时用铁锨将表面拍实后堆放;⑥摊平洒水堆放(TS),对开挖土方顶部进行适当平整,同时进行人工洒水,使其表面均匀湿润后堆放。
监测方案分为一次性称量和连续称量2种。一次性称量试验是每种处理方案(6种)按3个堆放时间(2个月、4个月、6个月)和2个堆放地点(平地、山地)进行布置,共设置6个监测点位,试验设计见表1。连续称量试验每种处理方案按2个堆放地点(平地、山地)进行布置,共设置2个监测点位,试验设计见表2。
表1 临时堆土侵蚀量监测一次性称量试验设计
注:监测样点中数字表示堆放时间(月),下同。
表2 临时堆土侵蚀量监测连续称量试验设计
监测方法采用称量法。一次性称量试验是称取一定质量的扰动土作为临时堆土,分别在临时堆土区堆放2、4、6个月后一次性称量,分析其侵蚀情况。连续称量试验是称取一定质量的扰动土作为临时堆土,大致每15天称量1次,但不破坏临时堆土的土壤结构,连续监测6个月共12次,分析其侵蚀情况。
影响水土流失的气象要素主要为降水和风。根据石嘴山市惠农区气象站资料,2013—2015年项目区年降水量分别为157.2、161.4和217.7 mm,降水日数分别为36、73和48 d。最大降水量出现在2013年8月22日,日降水量为57.3 mm。2013—2015年项目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02、2.23和2.27 m/s,最大风速分别为14.6、14.5和14.9 m/s,大于起沙风速(5.5 m/s)的天数分别为146、153和148 d。相比多年平均值,项目建设期间降水量和风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临时堆土区土壤侵蚀一次性称量试验监测结果见表3,连续称量试验监测结果见表4。
根据临时堆土区土壤侵蚀监测数据,计算侵蚀系数。侵蚀系数(%)=(初始质量-侵蚀后质量)/初始质量×100%。
3.3.1 临时堆土土壤侵蚀一次性称量试验监测结果
(1)一次性称量试验监测结果显示,在不考虑临时堆土防护措施和堆放时间,只考虑堆放方式的情况下,自然堆放平均侵蚀系数为2.76%,摊平堆放平均侵蚀系数为1.88%,摊平堆放侵蚀量明显低于自然堆放,侵蚀量减少了31.76%。
(2)在不考虑临时堆土堆放方式和堆放时间,只考虑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处理平均侵蚀系数为3.13%,拍实处理平均侵蚀系数为2.89%,洒水处理平均侵蚀系数为0.95%。不同防护措施下,侵蚀量为洒水处理<拍实处理<无处理措施,洒水处理侵蚀量明显低于拍实处理和无处理。
表3 临时堆土区土壤侵蚀一次性称量试验监测结果
表4 临时堆土区土壤侵蚀连续称量试验监测结果
注:2013-11-07为试验布设日期,以当日监测数据为基础值。
(3)在只考虑堆放时间的情况下,侵蚀量为6个月<2个月<4个月,侵蚀量与堆放时间之间没有明显规律。主要原因:一是临时堆土长时间堆放,表面会形成结皮,导致侵蚀量下降;二是堆放4个月时正处于3—4月的风季,侵蚀量较大符合实际。
(4)在只考虑防护措施和堆放方式的情况下,临时堆土在摊平堆放并进行洒水处理后,侵蚀系数为0.84%,侵蚀量最小,抗侵蚀效果最佳;自然堆放无处理侵蚀系数为3.85%,侵蚀量最大,抗侵蚀效果最差。
3.3.2 临时堆土土壤侵蚀连续称量试验监测结果
(1)连续称量试验监测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堆放时间和防护措施,只考虑堆放方式条件下,临时堆土在自然堆放形式下平均土壤侵蚀系数为7.07%,在摊平堆放形式下平均土壤侵蚀系数为6.83%,摊平堆放侵蚀量比自然堆放低3.3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堆放方式下,临时堆土的土壤侵蚀系数无显著差异。
(2)在不考虑堆放时间和堆放方式,只考虑防护措施情况下,临时堆土在无防护措施情况下平均土壤侵蚀系数为8.44%,拍实措施下平均土壤侵蚀系数为7.52%,洒水措施下平均土壤侵蚀系数为4.89%。对监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洒水处理的土壤侵蚀系数与无处理、拍实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拍实处理的土壤侵蚀系数和无处理无显著差异(表5)。
表5 临时堆土不同防护措施土壤侵蚀系数多重比较结果
注:**表示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临时堆土摊平堆放的土壤侵蚀系数较自然堆放平均减少3.39%~31.76%。
(2)临时堆土洒水处理后,土壤侵蚀系数要明显低于拍实处理和无处理。
(3)风蚀地区建设项目的临时堆土,建议对开挖土方顶部进行适当平整,同时对开挖土方进行人工洒水,使其表面均匀湿润后堆放,可有效降低风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