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青 缪可可
摘 要:文章以“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和世纪之交这三个重要节点编写者的心路历程为开端,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马文蔚《物理学》教材如何一步步改进、丰富与发展,并升级为配套完整的新形态教材。文章认为这本教材久具适用性、生生不息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奥秘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還是许多专家、学者、编辑的心血凝聚与团队传承。
关键词:《物理学》教材;大学物理教学;教材编写
一届届学子学习使用的教材——马文蔚《物理学》,出版至今已40年了。这是一本从无到有,再到几近占据大学物理教学半壁江山的经典教材。
筚路蓝缕 攻坚克难
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大学要恢复教学,可是全国上下都缺少一本适合从初中物理水平过渡到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学教材。马文蔚先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委组织的物理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组由省内七所工科院校13位大学物理教师组成,他们有幸一起站在历史的节点思考——如何在百废待兴的高等教育教学中重建大学物理教材?当时流行着这样一种说
法:过去的大学物理教材脱离实际,应该用经典产品来带动大学物理教学。有的老师也主张用“三机一泵”(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水泵)来引领物理教学。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周培源先生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他的看法:“大学物理课程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周老的讲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编写组成员。教材编写组遵循着周培源先生的思想,齐心协力、排除干扰,完成了《物理学》(第一版)的编写任务,并于197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为以后各版次的修订打下了方向正确、定位准确的良好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基础作用。以后各版次的修订始终不忘初心、未改初衷。这是《物理学》成书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物理学》教材刚一出版,国家就恢复了高考,高校要招收高中水平的学生。马文蔚先生认识到,第一版无论是体系结构、内容深广度、表述方式,还是例题、习题的难易程度都应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或重写,否则将会给大学教学带来严重的问题。于是,1978年初马文蔚就钻进了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一间小配电房里,根据当时正在制定的、1980年将要正式颁布的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大纲,依靠一支笔、一盏灯、一张桌子、一摞纸,成就了《物理学》教材第二版。两年之后,经西安交通大学赵富鑫先生、天津大学杨仲耆先生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汤发宇先生的推荐,《物理学》(第二版)列入1980年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教材出版计划,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为适应恢复高考的变化而及时修订的一本已在校内试用,并获良好反响的大学物理教材。这是《物理学》成书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物理学》(第三版)修订正值世纪之交,第四版应以何种面目出现,这是教材编写者们又一次共同思考的问题。当时,教学大纲已改为教学基本要求,教材不仅针对工科专业,还要涵盖一些理科专业。而且,教学基本要求还在讨论中,尚无定论。教材如何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如何看待国外“流行”教材的新模式,普通物理的现代化与近代物理的普物化如何结合,物理与人文如何恰当的联系……这些都是教材修订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就无法动笔。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如何处理呢?马文蔚编写团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的支持和帮助下,走南闯北,听取教学一线老师们的意见,分析国内外历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编写团队最后确定《物理学》(第四版)采取“稳定中求改革,在改革中谋发展”的方针,加强普通物理现代化和近代物理普物化,按照周培源先生所提出的大学物理的地位和作用来修订。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对的,它来之不易。这个节点较之前两个更艰难、更复杂。
四十春秋 玉汝于成
在13位高校老师齐心协力和马文蔚先生坚守下,《物理学》(第二版)一经出版便在高校物理教学中声名鹊起。当时,许多高校选择《物理学》(第二版)作为大学物理课程教材,且在使用中反映良好。
10年后出版的《物理学》(第三版)修正了第二版中存在的部分错误,并增加了一些例题,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对一些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表述方法,增加了对近代物理和新技术的介绍。《物理学》(第五版)列举了物理学在生活中或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这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马文蔚先生等主持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迄今该书已出版至第四版。
针对大学物理教学需要,《物理学》(第六版)增加了一些新知识,比如核物理和流体力学,以及近代物理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新进展,并适度加强了物理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第六版在数字化方面的改进更大,首次引入了数字课程和“二维码”这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大学物理课程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得以拓展和延伸。教师和学生使用很方便,轻轻一扫,内容便尽在眼底,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学习。
40年筚路蓝缕,玉汝于成;40年呕心沥血,苦尽甘来。从1978年到2014年,从《物理学》第一版到第六版,蕴含着马文蔚先生太多的心血与执着。马文蔚先生长期专注于这一套教材,从无到有,从初步成型到日臻完美,从个别试用到广泛使用,这一路走得很艰难,但未曾有过迟疑;这一路走得谨慎和缓,但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和对科学的恪守。正如马文蔚先生自己形容的那样——“小步快跑”。正是这样一种执着与坚持,才成就了今日的《物理学》。
百年树人 薪火相传
马文蔚先生一直深情地怀念和感谢着自己的老师和同事们。例如,中学时代的沈超老师孜孜敬业、为人谦和;南京工学院首任物理教研室主任沙玉彦教授做事严谨;忘年交杨景才教授博学多识;钱伟长教授德才兼备,更是马文蔚自己的榜样;还有亦师亦友的杨仲耆教授……马文蔚先生称他们都是自己成长中的表率。他至今仍然深深地感叹沙玉彦先生课前用毛笔写教案时的字斟句酌,整齐流畅又不失气势的精致板书。这些学者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他。
马文蔚先生多次向编写团队的后生们提到,“这本书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反复强调,《物理学》教材从第一版到第六版,是团队中所有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晶。他说,每当自己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看着自己多年来潜心编写的《物理学》教材,心里出现的不是自己怎么一版一版地构思、编排这些教材,而是浮现出许多老朋友的点点滴滴。他相信,人的每一点成功都离不开周围朋友的帮助,这些朋友是他人生中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比如主审《物理学》(第二版、第三版)和《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第一版、第二版)的佘守宪教授,用七年时间制作《物理学》(第四版)和《物理学教程》(第二版)电子教案的南京工业大学肖婉如教授,《物理学》(第一版)的编辑李平、汤发宇、杨再石先生,第一版至第三版的编者柯景凤先生,第四版的编者谈漱梅先生,《物理学》(第四版)的编辑陈小平、张思挚、胡凯飞,以及第五版、第六版的编者周雨青教授和解希顺教授。
马文蔚先生感谢这些现在或曾经同他一起合作打造《物理学》教材的朋友们,他们促使着这部《物理学》教材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完美。
改革发展 教学相长
马文蔚先生等编写的这套《物理学》教材为高校大学物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对此,曾经与马文蔚先生合作的肖婉如教授感受颇深。肖婉如认为,马文蔚先生在编写教材时很好地把握了“传承、改革与发展”的度,在他主持编写的系列教材中既保持了物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重在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又加强了理论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很恰当地处理了普通物理与近代物理、新兴科学技术的关系。无论在教材内容上,还是在例题、习题中均有反映,而且难易适中。另外,书中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陈述准确,文字与符号规范,内容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使用。
这套《物理学》教材在高校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它被千万计的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所使用。它所介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根据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梁止水介绍,课本中的章节、内容以及课时的设置都非常合理,不仅可以讲述基本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以力学为基础的土木工程专业而言,书中的一些力学、电磁学、光学、能量原理知识以及基础物理实验方法等,在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力学计算、模型建立等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且在解决公用建筑、桥梁隧道等实际工程问题中,对计算模型的建立与解析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东南大学2012级本科生陈阳也表达了这套《物理学》给自己带来的使用感受:“整本书的体系结构完整,每一部分的章节分化合理细致,每章不仅有系统性的总结与学习指导,而且每个概念的讲述都配以相应的图表与例题,让我能够更加深刻清晰地理解物理学中很多较为难懂的概念和理论;与此同时,书中還增设了相关物理学家的图片与资料,对于扩展阅读的知识面有很大帮助。”
如今,这套《物理学》教材已经成为大多数工科专业学生最为熟悉的经典教材之一。编者团队将不忘教材编写的初心,牢记教学改革的使命,继续砥砺前行在科学、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