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讲通识课程“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

2018-09-17 09:35长北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识传统艺术

长北

“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是我2009年应东南大学“人文精品大讲堂”邀请开设的,其时我已经退休。精品大讲堂基本外请名师,只在本校遴选了3名教授,分别是哲科系樊浩、中文系王步高与艺术学院笔者。学校根据课程的录音录像,整理成为“东南大学人文精品课程”丛书(共计6本),2013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按教材规范精心修改编辑并且将在2018年出版,意在将这门课程推向全国。我愿意将自己讲课的一点体会奉献出来,与通识课程教师共享。

一、我怎样讲通识课

教师是介于上帝与凡人之间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没有神圣感,没有对三尺讲台的敬畏之心,退而言之,面对学生难交“良心”这份答卷,最好改行,别当教师误人子弟。

1.教学心态

大学本科阶段是青年人生观定型的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让本科生看在眼里并竭力效仿。读完本科后,研究生已经胸中自有江湖会拿主张了。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学缺少评估奖励,教授被排了通识课不去上,年轻教师被排通识课有糊差现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讥通识课程不过讲些泛泛之论。其实,通识课程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感情,对艺术对社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讲好它,是一门大学问。身为教师,理应对学生怀有父母心,设身处地想到学生是来投胎,对本科教学特别是通识课程教学怀抱满腔热忱。通识课教学技巧、教学效果云云,统统由教学心态所派生。

要用真心、真情拥抱学生。通识教育着意于唤醒学生对艺术、对人生的兴趣,开阔其视野,提升其精神,升华其气质,使其自然而然养成高雅的情操和欣赏生活的眼光。前提是,教师要用真心、真情拥抱学生。自己不感动,谈何感动学生?所以,我上课完全进入角色,身心融化其中,以充沛的感情与学生心灵对话。动情投入的大课堂是十分累人的,三百多人的大课堂上,要把控学生个个听得兴味盎然,唯一的办法是教师自己调动起全部的精气神。通识课程都安排在晚上,下课后学生围拢过来,有问问题的,有要电话的,有要邮箱的,回家后倒在床上再也说不动一句话,夜里脑海里不停回放课堂情景不能入睡。

育人也包括训练学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我从浩繁的艺术圖册和长期田野调查拍摄的图片中,精选彩图按专题归纳成课件,用自身感受进行审美分析,不时引发学生兴奋点,穿插启发性提问,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课堂氛围。

2.教学技巧

讲课要看对象,正所谓“设身处地”。“设身”指为学生着想,要把“学生”说进去。大学生刚离开父母,心灵和情感迫切需要填充。通识课程要设身处地关怀学生,每堂课的互动环节比如故设提问、讨论等等,正是为让学生吐出心声,教师对症下药。比如讨论中,有学生问我:“有什么办法冲决命中注定的出身等级,争取自己的美好人生?”我用自己书中的一段话举例说:“生活就像一轮风车,懒惰的人趴在风车上,听凭风车的惯性带着他旋转;而要冲出这个惯性追寻新生活的人,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勇气、胆识和努力。社会靠这些人进步。”有学生问:“对我们学生来说,能为保护民间文化做什么?”我回答说:“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就是我在导言里讲的,‘认识你自己,了解我的祖国是谁,我的家乡是谁,认知祖国、家乡的文化,认知哪些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哪些是中华文化的糟粕,然后才谈得上保护。没有清醒的文化认知就参与‘保护,保护很可能是在破坏。你可以从眼前开始积累资料,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为将来参加保护做知识的、能力的、眼界的蓄积。”有学生甚至请我对新校区作点评。我在夸赞新校区庄严宏大的气派之后,说新校区需要有茶吧、酒吧、舞厅、游泳池,校区周围需要有书店、剧场、电影院,新校区还需要园林,需要有人与自然两相亲和的小空间。

“设身”还包括现身说法,将自己真实地“端”给学生。通识课教师必须将自己活生生的人、连同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爱憎真实地“端”给学生,才能够达到感动学生、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目的。我将艺术史活化进自身风尘仆仆的行旅之中,将自身的体悟融入作品欣赏之中。因为是我的亲见,加进了我的情感、我的审美、我的思考,于是,艺术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历史,而是现代人眼中、现代社会与历史积淀交汇而成的现代人文景观,历史有了时代感和穿透力。

课堂上,我讲到寻访艺术遗迹的万里行踪,道德教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在自身经历之中。我讲到在太行山区浑身灌满黄沙,讲到在黄河边上欲进不得欲退不能;讲到在襄汾路上幸遇好人,借我自行车和草帽,助我翻七八里大上坡到丁村;讲到吐鲁番军垦战士陌路相逢,用摩托送我看沙漠中的千佛洞;讲到嘉峪关上对天地壮气的感应、戈壁滩中对艺术原理的顿悟;讲到两个月内十一次夜车三次夜船,宝成线上轧掉一截指头,长江轮上发烧几欲昏死……一名来自大西北的学生在心得中写道:“老师所讲敦煌一课,我特受感动,老师每说一句,我就有一种震撼。看起来似乎是很平常的大地天空,在老师眼里却是那样地富有人情味,以前我没有感受到。听老师一说,心里豁然开朗。在广阔的戈壁,面对苍天,自身是那样渺小,顿时觉得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算不了什么。”如果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像背诵景点门口的导游文字,没有自己的生命感动,这样的课,谁愿意听?

我将自己的讲课技巧总结为16个字:主干分明,花繁叶茂,汤水葱蒜,看人讲课。讲课必须主干分明,纲目清楚。大树上着花长叶才有生机,光秃秃的树干没人喜欢,鲜活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正是花叶,每讲自拍或是扫描的彩图在百张左右。讲课内容要有汤水有葱蒜,针对不同的听众甚至不同的讲场决定不同的讲法。课堂上,故设提问、插点笑料都是调动学生兴奋的必要手段。我见到过有人讲课,照搬经典,全无个人见解个人风格,甚至不管学生在堂下看书睡觉,应了明代曲论家何良俊说的“王公大人之席,驼峰、熊掌、肥腯盈前,而无蔬、笋、蚬、蛤,所欠者,风味耳”。讲课技巧很大程度取决于平时积累。头脑里多贮存些零部件,才能根据时间逢枝开花,遇路转弯。讲课技巧又直接取决于讲课态度。学生说我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使他们听得如醉如痴。其实,我没有一堂课敢掉以轻心,总是提前到课堂,课上如履薄冰,课后汗湿衣衫;我也没有一堂课即兴挥洒,总是把课上每一处包袱都在课前想好。只要这天有课,我绝不再做其他分心的事情,总是一遍一遍地酝酿情绪,一遍一遍地默想课堂效果。讲完后第二天,我立刻回忆课堂效果根据新鲜记忆修改补充。课堂上的“放”,其实是以课前战战兢兢、烂熟于心,课后增删改进以求不停顿地超越为铺

垫的。

3.堂下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说:“师生之不拘形式接触……具有道德教育之后果。”[1]可见,师生课外接触是行之有效的博雅教育方式,为电脑教学所不可取代。学生毕业以后,常常会忘记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教师的神采风貌人格智慧精神感召,会永远刻印在学生脑海之中。

在东南大学,我是与学生课外接触最多的教师。每堂课后,我都留下来与围拢的同学讨论艺术与人生,讨论不完再留下电子邮箱、电话。我还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中国织锦博物馆、阳山碑材、南唐二陵、梁陵石辟邪和栖霞山石窟,参加民俗文化节活动。我又邀请学生来家茶话,用方言入声为他们朗诵《声声慢》。这样,教学从单向灌输变成了认识的双向交流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有学生将家乡民谣抄录给我;有学生将家乡画像石拍照给我;有不知名同学请信使送我鲜花;有学生离校多年,写信向我谈当年修课的感受。建筑系一位学生循着我的足迹探访艺术,每到一处就寄来明信片给我,每年就将一年行路做成台历寄我。我与学生亦师亦友,心心相印,我的生活因为有学生,充实而且快乐。

在东南大学,我又是听精品课程最多的教师。我与年轻教师、与学生们“厮混”在一起,同进同出讲堂,亲眼看见年轻人在学校的文化氛围里,熏陶、浸润、游泳,在与大师级学者面对面的高峰体验之中,拓宽了胸襟,提升了人生境界,从而放开脚步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也一次一次经历着与大师面对面的高峰体验,从而苟日新日日新,教学境界、科研境界与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一位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写道:“张燕老师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老师,我们常常忘记了她是老师,而把她当作是我们的一员。”

二、我怎样讲“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

国际上,“博雅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共同指向,通识课教学目的理应追随这一国际潮流向“博雅”提升。我在教学中深切体会到,各专业本科生听通识课的目的,不在于回到古代,而在于切入当下;不在于把握艺术专业知识,而在于指导人生。国际大背景和学生新要求引发我思考:过往与当今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文化传统怎样左右了当代生活?怎样提升文化传统?

为什么用“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作为系列演讲的总题呢?如果说中华传统艺术是过往中华文化精神的有形凝固,中华文化传统则是无形的、活的,一直延续到现在。恰恰是无形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民族长期文明演进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左右着有形的中华传统艺术。我用“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作为系列演讲的总题,既来源于中华传统艺术注重各门类艺术同一性、关联性的本质特征,也来源于我作为艺术学学者对自身讲通史、门类史多遍的综合思考、对自身长期研究的综合思考。

我设定了十二讲讲题和先后顺序:先用“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大象之美”三讲,切入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和本质;“比德观念”“中和圆融”两讲,甚至“吉祥意识”一讲的大部分基本是礼乐传统的延伸;“气韵生动”“传神写意”到“曲线旋律”“稳定程式”四讲,愈来愈切入中华传统艺术独到的审美。中华艺术特殊的审美,又无不扎根于精深博大的中华哲学。汉民族文化艺术之外,别流旁支的文化艺术各有特质,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之中,逐步融汇到主流文化。我以“海纳百川”两讲,梳理出各分支文化艺术演进的大致脉络。而解读中华传统艺术的过去,是为了提升它的现在,把握它的将来。我以“发现重铸”作为最后一讲,着意于:探寻中华传统艺术的生成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提升与重铸文化传统,提升与重铸国民性格,提升与重铸人生。

1.重视旁通

区别于艺术院校史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通识课堂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因此,通识课堂切忌概念先行资料罗列,而要面广,量大,思路活,思想新。

“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不限于对一种艺术进行欣赏,而要对各门类艺术进行串联和打通。讲的是中华艺术,又时时不离中华哲学。讲的是中华传统艺术,又时时以当代人的眼光,剖析艺术赖以产生的古代背景,剖析存活在今天、作用于当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中华文化传统,传统艺术成为当代人眼中“活”的人文景观。讲的是中华艺术,又时时与西方艺术进行对比。这就需要我不停顿地充电,既要读万卷书——

文化史、哲学史、艺术史、美术史、绘画史、工艺史都要仔细地、反复地、认真地阅读,又要行万里路——踏破铁鞋、不辞辛劳、坚持不懈地往全国、全世界博物馆、艺术遗迹考察。这样,讲课才能鲜活。因此,读书无止境,考察无止境,备课无止境。

作為通识课,对学生的要求也与艺术院校史论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开学之初我就明确告诉学生,期末书面讲述自己对这门课程的体悟,同时提出对课堂的改进意见。一位学生写道:“这门课知识涉及艺术、历史、地理、美学、人生等等,内容广,意义深。”一位学生写道:“这门课谈古论今、博采群英的美,令我心情激昂,感怀万分。”一位学生写道:“老师带着我们走过上下五千年,遍寻祖国的山山水水,飞过世界的角角落落;从石窟到壁画,从喜马拉雅到长江三峡,从建筑到工艺品,从国画到西方音乐,从云锦到扎染……在艺术的海洋中漫游。以前我的世界里只有电路与积分,现在我发现,我也可以追寻美,追寻艺术!”

2.重视活态

既然中华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讲传统无法回避当下。我讲“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对于全人类最为杰出的贡献,同时反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给人健康的生命和无尽的收获。我讲“礼乐传统”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总结了它“苛礼多仪,人不堪其累”“抹杀人格,桎梏人性”“民族性格弱化,贪污腐败成风”等弊端,提出当务之急是对中华礼乐传统进行改造和扬弃。讲“比德思维”,我提出,以人品、人格的评判取代艺术品评,轻则造成对人和作品的误读,重则造成冤假错案,给国际文化交流带来障碍。讲“吉祥意识”,既承认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形象思维,增加了中华传统艺术语言的含蓄,也指出整个民族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的危险性。讲“中和圆融”,指出中庸使国民性格弱化,今天不但不能一味提倡中庸,还必须用异质文化的因子对中庸进行现代改造。讲“稳定程式”,指出形成程式就意味着创造成果被固化,造成对艺术创造的制约。讲“海纳百川”,提出“维护文化生态,保护各民族艺术”。最后讲“发现重铸”,提出改造国民性、重铸中华文化传统的根本话题。

3.人文关怀

作为人文大讲堂的通识课精品课程,尤其要突出人文关怀。每讲末尾,在对讲课内容作出总结的同时,我都会对学生提出与本讲内容切合的期待。如“大象之美”一讲末尾,我呼吁:“江南三月,莺飞草长。走出书斋,从脚下开始丈量祖国和世界,感悟中华艺术之师 ——天地自然之大象吧!”“礼乐传统”一讲末尾,我提出国家应该有礼乐相济的主旋律,同时期待充分尊重人权、人人有尊严、有价值、有個性、自由发展创造力、人人懂得尊重他人的美好明天,祝福学生身心自由,人生有尊严,有价值。“气韵生动”一讲末尾,我说:“人都要活得生气浩然,重情,爱美,活得有滋有味;都想活得生气浩然,重情,爱美,活得有滋有味。冬烘气、学究气、道学气、暮气沉沉、一本正经、死头板腔……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希望你们活得洒脱一点,有滋有味一点,生气浩然,重情,爱美!”“传神写意”一讲末尾,我强调:“在中华传统艺术中,主体心灵是如此自由地放飞!我希望各位心灵放飞,像一条‘透网金鳞活泼泼!这是禅宗的一句名言,它说人一旦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就像冲脱罗网的一条金色的鱼儿,活泼泼地在水中跳跃。希望你们审美地生活,如南朝王微说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海纳百川”一讲末尾,我建议同学:“沿陇海线、兰新线西行,从宁夏、甘肃、青海向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沿中华古文明轨迹向东推进;再到北京寻访元明清三朝皇家文明的遗迹,到江浙皖寻访多明清文人、商贾文化遗迹。认识中华母亲之后,再逐处寻访别流旁支的艺术。”并且“祝同学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后一讲,我请学生回忆历讲老师期望,并且总结提升说:“希望你们抓紧有限的人生,与人类文化经典碰撞,在生和死之间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当你朝夕摩挲的都是经典,人生的自觉提升与重铸还是问题吗?公民都有高尚丰富的道德情操,民族文化的自觉提升与重铸还是问题吗?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新民,还愁不能实现吗?建议你们不要让韶光闲抛,保持心田一方美丽的宁静,把用于一切无文化活动的时间和金钱挤出来,用于领略前人赠送给我们的文化经典,领略造物主赠送我们的大好河山吧!希望同学们重情,爱美,身心自由,道德提升,自觉追求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同时肩负起重铸中华文化传统、‘参天地之化育的伟大使命!”教师使命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开启学生主体对于生命的自觉,学生们听我课以后,人生观会有质的提升。

4.科研推促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推促的关系。有研究成果作为铺垫,教学才能够日日新苟日新;有课堂作为科研实验场,科研才能够出版之前先行接受学生检验。担任通识课程期间,我发表了论文《艺术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特点》,刊登于《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获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美育研究会优秀科研论文二等奖;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大学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研究》,2003年结题,结题报告《大学美育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研究》刊登于《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2001年,审美散文集《艺术人生》获得中国高等教育美育研究会优秀科研著作二等奖。2009年,专著《中国艺术史纲》获得2006—2009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演讲集《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获得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优秀美育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有教师排了通识课就是不上,看不起通识课。我以为,用心投入无名无利通识课程的教师,一定是为教书育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有良心的教师,不是钱理群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因手术未愈讲课落下喉炎顽疾之后,上帝将我讲课这扇门半掩半闭,却将我科研这扇门洞开。退休后我出版的艺术学著作有《中国艺术史纲》《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中国艺术论著导读》等,专门研究著作有:《<髹饰录>图说》《中国手工艺·漆艺》《<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中国最美·漆器》

《<髹饰录>析解》、《扬州漆器史》《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等,达十余种。退休后著作获得的奖励有:2017年“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与“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2006—2009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第10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还有2008年“南京市文学艺术银奖”、2016年“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全国第六次优秀美育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等。截至目前,我出版著作近30种,发表论文、散文等近400篇。2009年,我获得“东南大学特殊贡献奖”;2014年,我获得省文联颁发给全省老艺术家的“艺术贡

献奖”。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

“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课程受到学生欢迎。我以为,讲好课,一是教学心态,二是时间积淀、学问积淀乃至人生积淀,急不得。中华美学会前会长滕守尧先生在《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前言中,用“审美而能够有哲学的高度”“审美多有独特的感悟”“充满对年轻学子的人文关怀”“具有文化的批判精神”四点概括《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认为此书“突出的特点是‘真。张燕女士全身心地投入到她所钟爱的艺术之中,向读者饶有兴味地述说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审美,活脱脱地显露出其天真、敏感的心性,从中可见一个高校教师对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心”。

我的通识课程受到好评,更赖东南大学博雅教育的浓郁氛围,靠全校上下重视和师生通力合作。开场校歌声调动起全体师生的自豪感,台下沸腾的情绪和热烈的掌声伴随始终……谁登上东南大学人文精品大讲堂,都会暖风盈怀,不负庄严使命。东南大学人文精品大讲堂,已经升华为对师生精神的洗礼;大讲堂所在的固定教室——教学楼111室,已经升华为学生心目中的“圣地”、学生精神的殿堂了。对东南大学如此光风霁月的文化景观,有人描述为“华灯初上,校歌声起,讲者娓娓,听者如醉,相与问答,引人入胜”(见《东南大学报》)。是学生燃烧起我生命的激情,使闲聊中词不达意的我,一上讲台便精神焕发,潜藏的智慧就像撞上了火石,在学生的掌声与欢呼中迸发了出来,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和妙言警句就在全身心的愉悦之中随机“冒”出,生命潜能强力释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感受啊!精彩的演讲实在是“教”与“学”交流互动的产物,听者愈满堂开怀,讲者愈激情飞扬,教与学都上升到了“乐”的层次,上升为一种精神享受。没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就不会有精彩的演讲。

退休以后漫步校园,常有不认识的硕士、博士或年轻教师停下来叫我。他(她)们有的说是我的粉丝,有的告诉我某年某月听过我的课,课上一些话至今记得。校园内外,我有许许多多说得上名字、说不上名字、从此来往或是并无来往的青年朋友,见面或相视一笑,或短谈或深谈。我因为努力讲课用心对待学生而拥有了许多知己。这是教师才能拥有的幸福!

愿高校教师珍惜手执教鞭的神圣时光,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课,愿“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这门通识课程影响更多学生的人生,达到通识教育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耀基.剑桥语丝[M].北京:三联书店,2007:22.

(《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通识传统艺术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纸的艺术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