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敏 赵憬
摘 要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发展调整阶段,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实现现阶段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关注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消除家庭中不稳定的隐患,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人权维护妇女权益的需要,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实际,探寻、研究一条适合我国国情、本土化地反家庭暴力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和有价值。
关键词 家庭暴力 社会支持 探讨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侵害对方身体、性或精神的强暴行为。本文所探讨的家庭暴力主要指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即以武力或威胁等手段,侵犯妇女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权)致使其身体和精神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强暴行为,主要表现为殴打、虐待妻子,婚内强奸等。
1创设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
瑞典反家暴研究机构协调员、女教授艾娃。拉登格雷思认为:妇女在第一次发生暴力时就要离开受暴场所,如果没有任何表示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模式,男性就会不断地施暴。而且如果妇女第一次就这么做的话会比挨了多次打之后才这么做更有效。然而妇女离开受暴场所后要到哪里去呢?这就有必要构建反家暴社会救助网络,因为抚慰受害者的心灵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庇护中心(站)的建立,为冲突双方提供了一条淡化矛盾的缓冲带,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恶性事件的发生。70年代初,英国伦敦首创“妇女庇护所”,后来荷兰、日本、瑞典、美国、德国等国相继仿效,从而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切实救助。我国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社会救助网络是反家暴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家庭暴力受害者由于顾及住宿、生活来源及子女问题,即使在极端暴力的迫害下,也不敢离开家庭,只好逆来顺受。因此在我国建立反家暴社会救助网络尤为迫切。但相对而言,我国这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因为起步晚,如何采取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还在探索之中;二是经费困难,导致一些救助工作举步维艰。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网络的有效途径,使之在反家暴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可借鉴国外做法,建立一些具备住宿、医疗、取证、法律咨询、工作介绍、心理辅导等多种功能的庇护所,为受害妇女提供切实帮助;还可建立反家庭暴力基金,该基金由国家或社会统筹,接受各方捐助,从而给妇女救助机构以应有的财力支持,以便为更多受害者提供帮助;此外,政府也应在构建社会救助网络中有更积极的作为,进而形成政府救助机构和非政府救助机构以及政府与民间联合的救助机构并存的反家暴社会支持体系。
2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1宣传基本国策,树立平等意识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世妇会欢迎仪式讲话中提出的。作为基本国策,是要长期坚持,全面实行的。它对各项具体政策起导向和制约作用,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和各类传媒应加大这项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意识形态主流,使之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一样深入人心,成为更广泛人群的共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反家庭暴力的一项根本措施。只有社会公众真正树立男女平等意识,对家庭暴力不再熟视无睹、袖手旁观时,反家暴长效机制才得以形成。
2.2强化教育的宣传工作,形成正确认识
对政府公务员、司法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进行社会性别和反家庭暴力方面的教育培训,把性别意识纳入反对家庭暴力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工作中。尤其要对律师、法官、警察、检察官和陪审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暴力,以有效利用现有法律保护受害妇女,否则再好的法律也只能是冠冕堂皇的摆设。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可促进其观念更新,学会从社会性别视角思考家庭暴力,了解医生在反家暴中的角色和作用,认识到医疗干预和介入是反家暴行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环节,对受虐妇女予以及时救治和心理咨询。
对施暴者的教育培训不容忽视,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矫治,引导他们以正确方式处理家庭矛盾,解决夫妻冲突;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使之认识到家庭暴力是侵犯人权,是违法乃至犯罪的行为,应让他们克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树立两性平等的现代意识,懂得“家庭”不是他们的“私人城堡”和暴力特区,从而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在瑞典、北欧各国都对那些施暴男性进行培训,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意识,从而解决男性施暴问题,这的确很有借鉴意义。
发挥媒体作用,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公众对家暴持冷漠态度,那么再完善的法律也是形同虚设,反家暴的诸多努力自然难以奏效。为此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中国妇女报》在反家庭暴力中功不可没,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一些恶性家暴案例及时曝光,唤起社会各界的讨伐,并开辟专栏,进行反家暴的专题讨论。广播电视也为反对家庭暴力立下汗马功劳,如去年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许和陌生人说话》在全国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家庭暴力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各类传媒在唤醒公众的警觉,提高公众的认识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后还应对家庭暴力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3争取男性参与,形成反家暴合力
家庭暴力既是妇女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包括男性在内的关注,因此反家暴更需赢得男性的同情和支持。有男性的加盟,反家暴斗争才会声势浩大,卓有成效。1991年科夫曼博士在加拿大发起“白丝带”运动,其宗旨是使男性不再对由男性实施的暴力表示沉默,男性团结起来,反对制造暴力的父权机制。这一运动目前己推展到全球。2002年11月29日,中国第一个消除对妇女暴力的白丝带男性志愿小组在北京诞生,在我国反家暴终于听到男人的声音!但总得说来,这声音还是微弱的,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多的男性参与到反家暴队伍中来。相信随着宣传的日益深入,人们观念的更新,家庭暴力将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3结语
我国社会工作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階段,在某些服务领域发展还不成熟。因此社工在介入反家暴过程中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社工要抱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应借鉴欧美国家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模式和方法,结合目前我国的家庭变革现状,认真总结现有的家庭服务经验,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家庭暴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真正消除家庭暴力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社工在这一反家暴过程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尚梦晓.论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基于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1):23-26.
[2] 赵怡程.浅析《反家庭暴力法》司法实践中低成效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18(02):211-212.
[3] 冯源.论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以《反家庭暴力法》中的“家庭成员”概念为路径[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33(01):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