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摘 要 大学生学习的众多课程中,体育公共课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不仅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是掌握体育技能的重要课程,受到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然而,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学生公共体育课上课质量低下,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动作技能有待完善;学校公共体育课基础设施缺乏,学校支持力度不够,面对当下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必须深入贯彻教学新理念,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体育课程类型;加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推动高校内公共体育课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推进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体育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体育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也面临改革的新机遇。大学生,作为学校体育中最大的群体之一,其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普遍大众对体育的看法存在偏颇,导致体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日益下降,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等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10月25日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后称《纲要》)的出台,国民健康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纲要》指出:“健康教育作为首要目标被列在其中,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完善教学制度,推动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体育,将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师质量,学生群体为出发点,推进健康体育进一步发展”。国家政策的出台,对于体育教育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下学校公共体育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校的师资力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足、结构不完善,学生学习主动性减少,提出改革对策,为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1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体育课课程分配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高校,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盲目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实行单一的学分考核制度,只要学生完成整个学期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达到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味的选择课程难度低、课时少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往往忽略了实质性的内容。同时,导致了一些课程上课人数过多,给任课老师造成教学压力过大,无法完成预定目标。此外,由于一些课程中,学生报名人数过少而取消该门课程,致使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一些簡单且学分相对容易修满的课程,学生上课人数多,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同时,给科任老师也带来巨大的压力。与之相反的一面是:体操、网球等动作复杂、难度较大的课程,由于选修学生太少而取消了课程的开设,导致教师资源没有合理的得到分配。短期内,学生似乎得到了满意的安排,长此以往,制约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公共体育课的长期开展。
1.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教龄时间长、经验丰富、资格年长的老教职工。他们对于教学流程的把握准确与恰当,熟悉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这类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石。另一类教师,属于新任体育教师,整体呈年轻化,运动能力强,与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互动。两种类型的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差异较大。资历丰厚的老教师坚持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接收知识点的灌入,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而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入职,缺乏教学经验,尽管与学生积极互动,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技能的传授方式有待提高,需要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除此之外,教师队伍的整体性也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教师队伍年轻化之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待完善。有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与专业课程相比,体育课程往往被置于从属地位,高校管理层也一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或者片面追求负荷强度和技能,或者过多灌输知识和讲解示范动作,不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不利于推进体育教学,也达不到健身娱乐、陶冶情操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1.3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公共体育课教学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教授,还有理论知识的传播,体育教材的使用、课堂中知识的学习。体育教材类型正确使用与否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必须重视的是,体育教材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大多数公体课教材的使用呈现多样化趋势,一些缺乏权威、未得到官方肯定的教材也在高校中得到认可,学生学习错误的教材,形成误解,不利于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
丰富教学内容,传授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因为当下各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不注意连贯性而普遍以技术传授为主,所以要求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实际情况予以分析、遴选能够涵盖技术技能、身心健康、行为养成领域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现如今,体育教学中,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教学。不单单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而敷衍教学,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而进行上课。教学内容应该包含基本的动作技能传授,也包括达成一定的教学质量。
1.4体育场地及基础设施现状
学校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属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学校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在目前高校也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体育器材陈旧,体育场馆破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学校没有安排器材室管理人员,导致器材没有及时得到维修与补充。其次,体育基础设施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只考虑到体育院系学生的使用,没有完全对非体育院系学生开放。校内场馆、体育基础设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由于高校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主要针对体育院系开放以及为专业体训队提供服务,大多数其他院系学生能够使用的场地占少数,让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体育场地等不到充分利用,一方面,缺乏管理,另一方面没有合理利用。仅有少数的综合场馆对外开放,而且开放时间不合理,例如,室内羽毛球场、室内兵乓球场等,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需求。面对公共体育课上的学生来说,仅有少数的体育器材可以使用,使任课老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师上课情况。例如,公共篮球课,篮球个数不够,学生无法进行篮球练习等。
2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有效性策略
2.1合理调整课堂内容,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取决于多方面的结果。课堂内容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以及课下。教师需要做好备课,结合课堂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例如,当天的课程安排中,天气风和日丽,适合室外运动,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迎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改变当天课程的安排。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做到教师上课状态与学生上课状态的完美结合。此外,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追求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符合学生发展的实质性要求。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即使在同一个水平条件下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高低、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熟练度等也会因为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所以,在考察、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及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要进行分解与融合,不盲目追求教学内容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到最大的益处。
2.2建设规范的师资队伍,打造高质量教学人才
对公共体育课教师的安排,让教师进行较高水平的学习和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技能培训的同时,对于学术水平、体育文化知识素养的提高也必须予以重视,培养“双知型”的高素质公共体育课教师;除此之外,建立健全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公共体育课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进而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更新教学观念,提高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
2.3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供综合能力
首先,学校高效利用校内资源,实现利益与发展的完美的结合。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破旧的体育场馆进行维修,和一些废弃的田径场进行改造或者以旧换新。然后,出租一些相对较好的场地给需要举行比赛的公司,收取一定的报酬作为建设新场馆的资金。其次,利用高校内高水平运动员优异的运动成績,进而举行比赛时,吸引校外的社会企业单位进行赞助而赚的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举行比赛的形式来增加资金效益,也可以对外进行出租体育场馆等,获得对校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同时,可以开设小规模的培训班,一方面,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校内体育教师提升自身动作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均有一定的帮助。
2.4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推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模式的变革,对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为提高学校管理系统的效率,另一方面,更加应该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评价体系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内部环境为主体,行政岗位、教职员工、学生群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外部评价是通过将学校的内部绩效,例如教师工作业绩、学生体质成绩,放进外部评价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实行这种评价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内的整体教学质量。其中,有学生自评系统,教职工的内部自评系统和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的评价系统。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岗位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评价,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重点,相比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形式比较单一,评价主体也比较单一,过分强调 “运动成绩”评判权重,未建立起与德育、智育及美育等的关联,评价体系缺乏弹性与灵活度,导致教学评价欠缺科学性、全面性与客观性。所以,整合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提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契合程度,从而提高公共体育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3结语
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全部解决的,需要长时间来进行整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场地基础设施、课程内容、评价机制、师资队伍等问题,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面来解决,更多的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提升自身技能,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据此可以认为公共体育课教学准备、实施和评价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引起、维持乃至增进学生愿意上体育课的兴趣,如果公共体育课教学既不在诱导甚或引起学习意向基础上予以激发学生“想学”的学习动机,也不为学生指明公共体育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还不采用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那么就无法期待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惟有从大学生体育需求层面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改善公共体育课教学有效性持续弱化现状,才能使在校大学生既乐意上公共体育课又喜欢体育运动锻炼。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
[2] 王丽丽.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2011.
[3] 李仕海.浅谈提升学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
[4] 王小祎.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量化式过程评价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