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中国的近代教育,始终在畸形发展,不论是那个特殊时期的“重德轻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还是恢复高考后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都没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倡、实施教育改革,大讲特讲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优越,也曾有过相应的举措,但一直没有实质进展,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依然多多,后果可谓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使中国教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教育;现状;弊端;必要性
一、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说起中国教育的现状,说起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每个具有忧患意识、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人,都能说出点子丑寅卯。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产业化、应试教育、教师素质、学用脱节、学生道德滑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一) 教育的产业化倾向
教育阵地应是一方净土,是培养人才、塑造灵魂的地方,可近年来,学校竟成了大把赚钱的场所,尤其是那些重点城市的重点学校,校长、老师都富得流油,都有数目惊人的隐形收入。就收费而言,幼儿园、大学最为严重。西部地区不少孩子上不起中小学,农村有些学生上不起大学,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已经不是新鲜事儿。有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高额的择校费令无数家长苦不堪言,高昂的课外辅导费令不少家庭不堪重负。教育甚至曾一度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
(二) 教育科目设置不合理
不论中学还是大学,相当一部分课程与现实生活脱离,工作后能用到的知识十分有限。某些大学的个别专业竟有五门政治课,由于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只是干巴巴地灌输,不与生活实际挂钩,结果并未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学生照样缺乏基本的礼仪和起码的公德,公交车上照样不知道让座,依然不知道孝敬父母,依然不顾及家长的辛苦乱花钱。大学四年时间除去实习、写论文、假期,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有限的时间学习那么多不切实际的课程,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问题。有个新闻系毕业生英语过了六级却不知道和尚、道士各属什么教派,说明我们汉语教育的薄弱,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没有得到重视。科目设置和编排的不合理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语文的选编面窄且乏味、历史科目优秀传统文化甚少等等。
(三)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教育资源主要指师资和财政资金。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都存在分配不公问题。师资和财政的不公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不公、农村与城市不公、学校所属级别不公等;政策的不公主要表现在高考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加分政策等。同样的分数,有的可报考清华、北大,有的连二本都不敢报,于是造成了“高考大省”学生拼命学,“高考小省”学生潇洒过,由此还助长了高考“移民”之风,有门路的“高考大省”考生千方百计把学籍转到“高考小省”,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四) 素质教育被忽视
素质教育一直是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也不时听到有关这方面的呼声,但素质教育始终是纸上谈兵,长期被忽视。尤其是高中教育,只重视升学率,以考入重点大学的多寡作为衡量学校实力的标准,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整天埋头在题海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哈佛大学一名校长曾谈道,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我国的素质教育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旦有人违逆就会被甩出局。
(五) 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家庭。许多中小学擅自取消课外活动,取消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所谓“副科”。许多学校只重视智育,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德育、体育、美育,成绩虽然上去了,培养出的却是死读书的“机器”。家庭教育同样片面,甚至是失败的。去年网络上有篇非常火的文章,叫做《教育的沉思》,作者讲的是自己上高一的女儿和美国来华体验生活的同龄孩子在处事细节上的惊人差异。通过七件事作者感慨道:“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无情和无能。”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 现行教育带来的弊端
(一) 师生负担过重
目前国内中小学老师和学生负担过重众所周知。由于升学压力及家长的期望,教师承受着很大压力,这种压力既有体力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大量备课、备考、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造成了中小学教师身心疲惫。相对于老师,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大,初、高中毕业班课时尤其多,他们很少过周末,整天是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和做不完的作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曾做过“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995个家庭在校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既严重影响学生睡眠,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 学习效率低下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有的甚至是反感的。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未掌握,每天学习多少为宜,怎样有效学习未知知识……学生模糊不清。很多时候,对已经掌握的东西还在花时间学,而未学会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大把的时间消耗在重复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学习上,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时间浪费严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做过调研,结果是中国学生学习时间最长,但整体效果最差,学生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也最低。
(三) 无法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班四五十人,甚至更多,老师只能按照全班平均水平授课,从而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老师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疑问,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學无法实现。老师只能保证“教”,并不能保证“会”。即便优秀教师,也只能做到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提升学生的兴趣,至于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知识依然未知,仍需学生课外大量复习。学生学习状况只有通过课堂测验或考试才能评估,既无法覆盖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也无法及时对学生指导。
(四) 家庭支出过高
现行教育体制造成教育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例过高。如今放开“二孩”政策好多家庭不敢再生,不堪教育成本是其主要原因。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等权威部门调查,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 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在城乡家庭面临的子女教育费用、收入较低和家人生病三大困难中,教育费用竟然排在首位,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幸福,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大障碍。
(五) 素质教育维艰
升学的压力以及家长的过高预期,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知识的掌握和考试转,从而导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实施起来举步维艰。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选择健康的人生道路。近年来高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从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到云南大学碎尸案再到复旦大学投毒案,一桩桩高智商的暴力事件触目惊心。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重知识轻素质,忽略了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成人,树立正确的三观。
(六) 腐败滋生蔓延
有些中小学老师上课敷衍,课外辅导卖力,大把的辅导费揣进自个儿腰包。大学里情形更糟,好多高校处于无政府状态,与其说是教育圣地,不如说是恋爱场、游戏厅。男女生出双入对成为潮流,在校外建立爱巢者也不是个例。学生吸烟喝酒学校方不闻不问;学生迟到旷课老师听之任之。高等学府变成培养懒汉、痞子和寄生虫的地方,不少学生成为潜在腐败分子。教授们则忙着创收,眼睛盯紧丰厚的讲课费,今天甲校请乙校教授,明天乙校请甲校教授,或者参加各类有偿社会活动,慷国家之慨,得个人实惠。
(七) 造就高分低能儿
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导致他们面临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且心理脆弱,甚至道德丧失。关于学生自杀的报道时常耳闻。毫无疑问,老师教学方式欠妥是造成悲剧的诱因。但深层次应归结到教育模式和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的刻板与落后,家长过分呵护与溺爱,造成独生子女自尊心强、心理脆弱,受不了打击,经不起挫折,传统文化“流失”,文明出現“断流”。
三、 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至少包括“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书符不符合时代要求?我们教得咋样?我们育得咋样?之所以说我们的教育没在正确轨道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走极端,以恢复高考为分水岭,之前是重“育”失“教”,之后是重“教”失“育”。而今,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渴求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素质的育人理念,希望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呼吁摒弃片面发展的应试教学,倡导和谐、高效、便捷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公平的“绿色教育”。
(一) 摈弃“东亚式教育体系”
深受科举考试影响,不论是过去的私塾还是现在的公办或私立学校,大多类似于手工业学徒制。因此,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受基本教育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K-12标准化教育模式。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块,原本行云流水能够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各自为政的课程单元,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损伤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灌输功能持续放大,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和细微差别。我们一刀切式的高考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是受“不患寡而患不均”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公平没错,若这种公平阻塞了人才发展途径就可悲了。这种“公平竞争”的结果使莘莘学子有朝不保夕之感,只能盯着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规划。因此,要实现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必须先从上层建筑入手,出台符合我国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方针,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把牢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使教育改革变为可能。
(二) 制定新的教学内容
不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材的编写,都要从我国现实出发,对那些学而无用的东西要毫无保留地删除。教学内容不仅体现知识层面,更要考虑道德层面,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利益;不仅让学生知识面广,还要让他们技能强。尤其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如孝道文化、家国情怀等,一个学生不论是学文还是学理,都应该知道基本的中华文明史。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并不单单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还要有相当的沟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课程设置尽量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三) 改革现有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法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将因材施教、人性化教学等融入其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主动地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质。要推广好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借鉴外国教学模式。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要将理性知识变为感性情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般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四要因材施教。学生的总体天分有别,某一学科的潜质不同,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潜质和身心发展水平,超越知识积累的固定程序,跨越式地指导学生学习超出知识序列的新知识。五要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创造人人争取成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起成功目标。
(四) 改革原有考试制度
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国人有着基本共识。笔者以为,不论哪一级、何种形式的考试,在体现公平公正、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采取科学高效的方式,不断提高选拔水平。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种规划令人振奋,但尚需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
四、 结束语
不论教育改革的内容怎样多,不论改革的道路有多长,总之早改比晚改好。教改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缩短学制、强化监管措施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启迪孩子们的心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健全独立的人格。实现国家经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型的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且必须满足市场需求。而深化教育改革是实现新时期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尚永礼,孔范强,闫丽.深化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重要关系[J].中国文学教刊,2002.
[2]谭慧,向景涛,何杰.“填鸭式”教育下的体制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明,窦一凡,王洋等.中西方教育体制对比[M].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宋微,湖南省吉首市,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