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颜 王宇 王乾
摘 要:枯萎病是款冬花种植过程中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款冬花的品质和产量。该文总结了张家口西南部地区款冬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款冬花;枯萎病;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62-02
款冬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药典》收载的款冬花为款冬的干燥花蕾[1]。款冬花,又名冬花、艾冬花、蜂斗菜,是临床上用于止咳化痰的常用中药,同时又是部分中成药的重要原料[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款冬花具有收缩血管、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萜类、酚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油类[3]。
在我国,款冬花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四川等省份以及华北、西北地区。生性耐寒耐阴,喜冷凉潮湿气候,通常在海拔700m以上的地区生长良好。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由于区域性小气候以及特定的地理、土壤条件,为款冬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于张家口西南部地区的蔚县、阳原县是全国范围内款冬花的传统种植区域,栽培种植范围大,面积广,栽培历史悠久,其中,蔚县更是全国3个款冬花主产区之一,被誉为“冬花之乡”。
近年来,由于款冬花传统种植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当地农民种植方法不科学,田间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款冬花在种植过程中病害多发。款冬花枯萎病是一种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毁灭性病害,该症状的表现主要是植株萎蔫和根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款冬花的品质和产量。为此,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款冬花枯萎病多年的田间调查,总结了其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危害特点
1.1 病害症状 款冬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土传病害,病原菌一般从根部侵染植株,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蔓延,最后通过堵塞维管束导管和分泌有害物质危害款冬花植株,造成叶片萎蔫、根系腐烂,最后导致全株枯萎死亡[4]。被侵害后的植株从感染枯萎病菌到整株死亡共经历3个阶段:一是在发病初期,叶片有萎蔫的现象,但是病征表现不明显,地下根系较正常根系颜色变深,呈浅褐色,须根逐渐变为白色,老叶黄化迅速,生长缓慢,有茎叶倒伏现象;二是在发病中期,叶片枯萎翻卷,地下主根系绝大部分变为黑褐色,并有局部黑色腐败斑点,须根几乎全部为白色;三是在发病后期,叶片由茎基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干枯死亡,根系整体变黑,主根系到茎基变黑腐烂,最后,植株这个死亡干枯[5]。
1.2 病原菌 款冬花枯萎病是由无性型真菌门,半知菌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尖孢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侵染引起的[6-7]。病原菌的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型,弯曲,无色,有1~5个分隔,多为3隔,显微镜下孢子大小为(28~47)μm×(3~5)μm。小型分生孢子为卵圆形,菌丝间生或顶生厚垣孢子,微黄色,单胞或双胞,显微镜下孢子大小为(5~11)μm×(2.5~4)μm。
1.3 发生规律 张家口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促,温度较高,雨水多,因此,7—8月份为该地区款冬花枯萎病的发病盛期。款冬花枯萎病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长周期,从款冬花出苗直到收获期间,都可能会侵染植株,影响出苗和款冬花产量。夏末秋初,张家口地区气候区域凉爽,降水减少,枯萎病病情减缓,但仍有死苗现象发生。枯萎病病原主要以厚垣孢子或菌丝在未腐熟的有机肥、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侵入植株伤口,沿导管蔓延,引起植株发病枯萎死亡。
2 发病条件
2.1 环境条件 病菌在22~32℃和高湿条件下侵染能力最强,尤其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连作地块易发生此症状。
2.2 栽培条件 款冬花种植的土壤偏酸性;田间植株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连作种植;田间浇灌水不当;施用的有机肥料未腐熟等因素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 耕作条件 款冬花为多年种植的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地块是否轮作与枯萎病的发生有着很大关系。连作地块,病害发生率高,往往会造成毁种;轮作地块发病较轻,轮作年限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成反比。秋冬及时将残枝败叶和病残体清理出田间,防止病残体上的孢子或菌丝成为来年的菌源。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植规模化程度低 张家口地区款冬花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种植地块分散,种植规模不一。普遍存在与其他农作物混种和套种现象,从而造成张家口地区款冬花在种植环境、土壤条件、水肥条件等多方面差异性较大,加之当地农户种植模式较为粗放,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造成款冬花在生长过程中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发生枯萎病时,农户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进行防治,科学的防治手段和信息在农户之间沟通不畅,从而造成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双下降。
3.2 防治技术落后 张家口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种植款冬花以来,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对款冬花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非常重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成果转化率较低,农户愿意尝试新技术的意愿较低,加之当地款冬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为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增加了难度。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张家口部分地区目前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技术防治病害,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完善体系建设 建立起完善的病情观测体系,积极有效的监控区域内的病害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尽早防治。同时,定期对区域内种植款冬花的地块进行抽样检查,汇总病情发生情况,分析发生趋势,建立信息发布渠道,使农户能有效的接收最新病情发生及防治信息。
4.2 农业防治措施
4.2.1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款冬花种植中最简便和有效的方法,同一地块建议每4年左右实行作物轮作,减少地块土壤中枯萎病菌数量,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4.2.2 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培种植过程中,及时中耕松土、开沟排水,控制田間土壤湿度,增强田间排水条件。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田间施肥科学化,避免施用过多氮肥,做到氮、磷、钾肥均衡施用,增强款冬花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4.2.3 及时清理病残体 出现病害后,及时将病株清理出田间;每年初冬,将植株的残枝败叶及病残体收集后,集中烧毁处理,防止枯田间残留的孢子体或菌丝成为来年的病源。
4.3 化学药剂防治 款冬花出苗后,用高锰酸钾600倍液灌根或喷洒,可有效防治枯萎病的发生。枯萎病在田块初发生时,可用高锰酸钾500倍液灌根2~3次。此外,可以用30%的地菌净250倍液灌根,也可在叶面喷洒40%DT500倍液,连续喷药2次,间隔7d左右,均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社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12.
[2]郑开颜,韦杰,王乾,等.张家口地区款冬花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134.
[3]陈雪园,张如松,杨苏蓓.款冬花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8(01):173-174.
[4]吕桂云,张海英,郭绍贵,许勇.寄主植物与枯萎病菌互作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0(04):1-7.
[5]刘会清,张爱香,马海莲,等.款冬花枯萎病的病原分离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73-75.
[6]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丁万隆.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2:230-26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