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笔者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为例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修养;道德
一、 观看新闻视频,感悟道德冲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今我们已然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微博,其交互性强、速度快、内容多元等特征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高中生也不例外,但自媒体的多样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课第一环节“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中我精心筛选并剪辑了一段目前社会热议话题“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视频资料抛出问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敢不敢扶?怎么去扶?”,对于第一个问题“该不该扶?”学生一致回答“该!”我趁机肯定了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随后对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扶?为什么?”进行了现场随机采访,学生的答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敢,因为我还小,我相信老人不会为难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另一种是“不敢,因为怕做了好事反被讹,惹祸上身……”紧接着对于第三个问题“怎么去扶?”学生就自然总结出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勇敢地去扶”,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修养“科学地去扶”的结论。
在这一环节中,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资料,利用视频的直观性、感染性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采取了现场随机采访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声,一方面让学生对“两难选择”形成了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又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 通过课堂辯论,明确两个修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本课第二环节“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中我精心设计了15分钟的课堂模拟辩论“正方观点:当今社会,德比才重要;反方观点:当今社会,才比德重要”,放手让学生去立论(第一阶段:立论陈词,各2分30秒)、展开(第二阶段:自由辩论,5分钟左右)、总结(第三阶段:总结陈词,各2分30秒),这一环节是提前一周就让学生利用假期准备的(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素材,进行整合,然后分别推选出四名辩手准备课堂模拟辩论),文科班的学生文学基础相对较好,准备时间也比较充分,课堂辩论这种创新形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所以一时间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可谓精彩纷呈,引得听课老师和观战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掌声,与此同时,我把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引用到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诗人但丁的“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古罗马卢克莱修的“心灵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清除”)和典型案例(钱学森、师昌绪、马家爵、刘海洋等)写成副板书,学生辩论结束后我首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同时指出辩论本身辩的是口才,输赢并不代表所持观点的正确与否,然后利用刚刚课堂生成的副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得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成为德才兼备的“精品”。
在这一环节中我大胆采用了课堂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大展身手,通过辩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了理论引导,使学生成功感悟到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解决“两难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借助时代楷模,实现道德升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再上升一个境界呢?认同需要一定的情境,情境,不仅要有“境”,更要有“情”,融“情”于“境”,才能使我们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灵魂。
在本课第三环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中我在众多时代楷模的案例中选取了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医生,并进行了视频剪辑,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画面,梁医生的医者仁心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我还即兴饱含深情地当堂朗诵了“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梁医生的颁奖词:“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然后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1. 梁益建为什么能感动中国?2. 结合梁益建的事迹,谈谈中学生该如何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视频材料学生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并且要把这种意识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在这一环节中我精选了情境材料“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融“情”于“境”,一方面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明确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所在,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形成结论,明白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综观整节课,我努力尝试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尝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实现情境导学、师生互学和全班共学的新课改理念,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实际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无疑这对我们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李佳英,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