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鸿宇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分析,求超越单纯的心理健康筛查,将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比较,以进一步明确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研究现状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高。目前在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具针对性,切实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将抗意识,摆脱消极情绪困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是一种状态。在人的思维模式中,对于内在是实物,相对来说是具有安全性的。但是对于外在事物,需要一个适应的处理。当遇到未知的事件或者是危险的时候,心理的状态会不会失调,会不会,心理失衡。能以适当的行为和安定,冷静的状态来处理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两个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只有解决好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横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具体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对于大学生来讲,进行对知识进一步学习的时候,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提交大学生面对事物和未知事件的时候,能够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也是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和受教育人的人格发展是密切的联系起来的,而且人格的发展是直接关系到的。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结果
据统计,我国80年代中期有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因此,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普遍调查,主要采取发放并回收问卷电子版的形式,将结果统一进行汇总,统计并分析。最终的研究显示以下情况。
(一)大学生学习情况
学习情况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状况,主要包括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需要的指导内容、学习能力、临考心情、专业看法、毕业打算、学习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定位。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只有4%的同学地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满意。30%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而40%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度为一般,并不是十分积极地态度。而还有22%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态度为不满意甚至是十分不满意。而从毕业后的规划来看,58%的同学选择继续研习,38%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还有4%的同学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部分同学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处于迷茫、无目标的大学生,一种消极的定位,虽然是一种这样的定位,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应是其主要任务,也非常需要老师的就业前景分析和职业规划指导。
(二)生活情况
调查显示,16%的受访者与家人的联系频率为每天一次,32%的联系频率为两三天一次,34%的受访者与家人的联系频率为一周一次左右。也有16%的同学表示很少与家人联系。从受访者的感受来看,20%的同学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非常大,80%的受访者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比较大。现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承担了家里父母很大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比较高,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三)情感交际情况
进入了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调查显示,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有知心朋友,2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有知心朋友。还有50%的同学面对这个问题表示说不清。在问到与同寝室人关系如何,8%的同学表示关系不错,38%的同学表示关系一般,还有48%的同学认为关系很差,也有4%的同学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在面对与寝室外其他同学关系如何时,66%的同学认为与其他同学关系一般,16%的同学表示关系不错,14%的同学说与其他人关系很差,也有4%的同学认为数不清。还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属于比较单纯或很单纯,也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比较功利化,也有18%的同学认为大足额同学关系严重功利化,4%的同学表示说不清。经过访谈调查发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同学,应对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可能和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并缺乏经验有关。同时。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四)自身情况方面
调查中显示,在面对人生时84%的同学都选择积极生活,仍有12%的同学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在对受访者进来一个月的精神状况中显示,52%的同学觉得自己最近的精神状态比较好,也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精神状况不好,从身体素质的调查来看,56%的同学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少部分同学认为身体状况极为不佳。由于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面对无法预测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力,因此,遇到挫折时自我排遣的能力比较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过于形式化
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综述,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缺乏统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更具活力还具有更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更高的抱负水平。因此,在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时,应对其成就动机、人格塑造、抱负水平等因素加以考虑,制定出一套比较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给研究的准确性提出了疑问。因此,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工具优点的基础上,运用本土素材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的研究明显不足
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近些年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相关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而且大部分还停留在对理论的简单分析和一般经验的总结上。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探索出更多适合大学生心理要求的维护策略。如,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出发,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各种心理干预维护策略等。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很薄弱,许多概念还很混乱,而且很多原理和理论都来源于西方,这就导致了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理论知识匮乏、研究内容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五、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承受能力普遍都比较低,感情都比较的脆弱,因此应该遵循心理健康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大学生面对未来可能有的心理方面的在冲击的承受能力。
(二)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
首先,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现实以及生活的情况,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开展心理方面的训练,通过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降低出现心理问题与疾病的概率。其次在进行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使大学生的心态能够时刻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认识真正的自我,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4.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4):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