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学
2018年8月3日,中国心脏大会(CHC)2018 暨国际冠心病大会(ICC)2018 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据了解,本次大会以“新时代、心征程——创新·转化·合作”为主题,由中華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1万余名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医生及相关行业人员参加了会议。
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在作主席报告时全面回顾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过去30年举世瞩目的成就,系统分析了当下及未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及挑战,重点介绍了新时代下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的意义及实现途径。他指出,“提质增效”正在成为医改的新主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对医疗资源绝对不足与医疗配置相对不合理并存的现状,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学习型医疗体系是我们“理性和有必要”的选择。
“提质增效”正在成为医改的新主题
据悉,自2004年开始,CHC已连续举办14届。多年来,CHC着力于心血管与其他科室相关疾病进行学术交流的交叉型学术平台,每届大会都吸引数万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医学同道参会。创立至今,中国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心血管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在国内外同道中都享有盛誉。本届大会全面展示了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与会专家深入讨论了医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广泛交流了心血管病医、教、研、防及产业的各种信息,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国家、地区及全球性挑战。
今年的大会还重点加强了心血管大数据、结构性心脏病、血管疾病、创新技术、基层培训等专题论坛,并将借助阜外医院国际领先的信息化、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一步展示当前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沿与成果。
8月3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胡盛寿院士以《构建新时代学习型医疗体系》为主题作了主席报告。他在报告一开始即指出: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胡盛寿院士在回顾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过去30年的成就时介绍说,过去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90年至2016年这16年间,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从全球第116位进入到了第48位,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的首位。以心外科为例,近10年来,我国每年心外科手术量从8万例增至21万例,77家大医院的搭桥水平也有显著的进步,搭桥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降至2.2%,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器械研发近些年得到飞速发展,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打造民族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渐改变了依赖国外进口现状,研发真正意义上的全新高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并明显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的研发与应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心脏,许多关键性能比前代产品有了大幅度优化。十几年前,我国人工心脏还一直依赖进口,现在冠状动脉支架产品发展成熟,已经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其他国产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已陆续获批上市,比如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心脏起搏器、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以及药物洗脱外周球囊扩张导管等。
他表示,阜外医院心脏移植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心脏移植30天存活率达到95.3%,高于国际92.5%的平均水平;阜外医院的心脏移植后五年、十年的存活率已经分别达到88%和78.8%,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72.1%和56.1%。
同时胡盛寿院士还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以及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仍将持续加重。地区分布不均衡、体系协调不合理的医疗现状警示我们,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美国虽然医疗花费激增,医疗支出占GDP的18%,年人均医疗支出9000美元,但健康水平提升却缓慢。由此可见,单纯依赖投入驱动的“美国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医疗花费激增,健康水平提升缓慢,浪费严重等“经验”值得我国思考,这样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在此背景下,“提质增效”正在成为医改的新主题。
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是一大趋势
究竟应该如何“提质增效”呢?胡盛寿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在“提质增效”的主题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无据可依”,很多指南、共识缺乏国人数据;二是“有据不依”,尽管自主研究证据充分,但在我国应用仍不理想;三是医学研究能力成为关键掣肘;四是医疗质量监控不足,反馈滞后。这些问题都给我国的医改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通过多年基层医疗服务体制和医疗治疗调研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和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才是出路。
他指出,学习型医疗体系具有“立足实践、全面收集、针对反馈、快速迭代、集体智慧、技术支撑”等基本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依据高质量数据,加以高效率分析和高水平解读,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就解决方案效果给予持续评价,以再发现问题,进入良性循环。
他阐述说,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将有能力监测和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揭示最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评价支持最优化诊疗模式的成功实施,并取得最佳结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能力和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然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归根结底来自于高水平的医疗专业人员,因此相应的体系是至关重要且迫切必需的。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建设和应用学习型医疗体系呢?胡盛寿院士在报告中从医院和社区两个层面进行了介绍。他说,以医院为例,病历是医疗质量最基础的部分,阜外医院从结构化电子病历升级到2.0智能化医疗信息系统后,误诊、漏诊率明显降低,病历合格率由27%提升至72%。
他指出,当前医疗已走过医生经验判断为主的时代,医疗品质“以数据说话”,临床医疗“用数据支持”,要深入挖掘规范化和个体化诊疗证据,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具,有助于满足医院和基层医生需要。此外,创新专科协作,有助于促进应用推广效率,还能解决远程会诊“可持续改进”、“可自我提升”的問题;创新医联体,可拓展覆盖范围和合作层次,具有“覆盖广、拓展快、扁平化、交互式、纵横交织、不依赖专家的投入”的优势。
胡盛寿院士指出,国家层面的学习型医疗卫生体系可以遵循这样的建设路径:由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科研数据,数字医学中心开发算法,通过新技术孵化平台转化成产品,在研究型医院应用推广,探索专科质量评价和监控。而社区层面的学习型医疗体系建设已经试水,他介绍说,目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在构建涵盖全国的心血管病防治和质量控制网络,在国家层面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以智能医疗和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社区慢病防控,提升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能力,真正实现使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千预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正在实现以最小花费取得最佳防控,以及切实降低心血管病沉重负担的效果,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原创性心血管药物靶点发现及精准医学研究的重要国家战略资源。
胡盛寿院士还表示,“临床指南、人员培训考核认证、诊疗数据收集分析、质量评价反馈是提高基层能力和质量的核心策略。”而且该项目还紧紧围绕高血压管理指南、质量考评体系、工作绩效考核、医生培训认证、民众健康宣教的“五统一”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依托互联网进行培训认证、启用基层高血压管理门诊实时记录系统、面向不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并定期报告,以及建立基层高血压管理质量考评体系等。在2018年1至6月份,培训认证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348个市27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注册120万人,获证87万人,培训前后正确率提高了22%。
胡盛寿院士介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转化医学中心主任乔治·门萨针对我们开展的社区层面的学习型医疗体系评论说:“这是全球精准医学研究的最佳资源平台,是中国的方案,世界的平台。”
胡盛寿院士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对医疗资源绝对不足与相对配置不合理并存的现状,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学习型医疗体系是“理性和有必要”的选择。
荣获国际冠心病大会终身成就奖
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18 暨国际冠心病大会(ICC)2018 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期间,胡盛寿院士还于8月4日被国际冠心病大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国内外数百名心脏外科专家参加了颁奖大会并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他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国际冠心病大会2018共同主席、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John D. Puskas教授这样评价胡盛寿院士。他还指出,有了胡盛寿院士的支持,国际冠心病大会才能来到中国。
记者在采访前了解到,胡盛寿院士在其医学职业生涯中,创造了很多国内外第一:全球首创“一站式”复合杂交手术技术;建成我国首个多中心心血管外科数据库系统;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完成了全球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不仅领导全球规模最大的心血管诊疗中心,为数以万计的冠心病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还主动致力于我国基层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他关注青年人才培养,注重与世界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努力提升中国心血管领域全球学术影响力,持续将国外先进医学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
他在获奖后表示,这一奖项是他所有获得奖项中最具有特殊意义的奖项。他表示,中国心血管领域医学发展,是众多前辈和同道们共同努力推动的。他对医学界同仁和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表达了谢意,感谢John D. Puskas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John Radcliffe Hospital的David P. Taggart教授把国际冠心病大会带到中国来,能够让中国医生有机会共享知识。
中国平台,
海内外同道交流异彩纷呈
8月3日开幕式结束后举行的全体大会,由高润霖院士、韩雅玲院士、顾东风院士和庄建教授主持。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英国、美国等国的3位专家以宏观的视角,向大家逐一介绍了2018年PCI和CABG相关原则、时间及政策,人工智能与公共卫生以及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展望,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牛津大学的Dr. David P. Taggart在题为《2018年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的再认识:原则、实践及政策》的报告中指出,79%存在3支血管病变(SyNTAX >22)的患者和66%存在LM(SyNTAX >32)的患者,CABG术后3年随访生存优势明显,5年后结果更加突出。如果有更好的医疗手段,相较于PCI, CABG将有更明显的优势。而对于21%的3VD(SyNTAX<23)和LM(SyNTAX<33)的患者,PCI和CABG的5年随访生存率相似,但CABG再适用更少。他表示,目前PCI和CABG比例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医生的主观判断、不遵循手术指征、缺乏心脏团队积极决策和循证评估、支付方式等多种原因造成,他强调,在选择PCI和CABG时,应严格遵循指南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Dr. Gauden Galea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公共卫生的关系。他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从多方面对公共卫生产生巨大影响。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对个体的日常生活进行健康管理的日常化医疗将成为未来领域新样态,未来属于现在。来自美国糖尿病疾控中心的Dr. Edward W.Gregg介绍了美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形式。他表示,从1990年到2010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展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主要以大血管并发症和老年人并发症下降为主;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减少是不同的;传统并发症的发病年龄逐渐从老年人向中年人转变。一些新的因素包括持续存在的CKD、年轻人在改善危险因素和糖尿病控制的失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死亡多样性、全球多样性与失衡等原因也影响着糖尿病并发症的特点。因此Dr. Edward W.Gregg强调,改善糖尿病护理和二级预防需继续进行,并通过监测和临床效果发现新的结果,并采取多层次的预防办法,实现有效的风险分层。
记者在大会现场了解到,中国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心血管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今年的大会内容丰富,包括心脏和血管全体大会、心血管疾病热点峰会、50余个分论坛以及卫星会,重点加强了心血管大数据、结构性心脏病、血管疾病、创新技术、基层培训等专题论坛,并借助阜外医院国际领先的信息化、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一步展示当前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沿与成果。大会共设立心脏和血管全体大会、心血管疾病热点峰会、50多个分论坛以及卫星会。来自我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心脏大会上分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讨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交流心血管病医、教、研、防及产业的各种信息,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国家、地区及全球性挑战。
专家简介
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循环杂志》主编,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