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抑藩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2018-09-17 07:25张玉阳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张玉阳

摘 要: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唐宪宗抑藩政策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唐宪宗在位期间积极平定藩镇,取得“元和中兴”,本文旨在研究唐宪宗的抑藩政策,从而得出一个对“元和中兴”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唐宪宗;镇割据;抑藩政策;元和中兴

唐在经历开元天宝时期的辉煌过后,盛极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局面,这是唐中后期政治的突出特点。结束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唐朝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一、唐元和前藩镇割据的基本格局

藩镇割据并不是指所有的藩镇都是割据的。张国刚把安史之乱后藩镇分为四个类型。第一为河朔割据型,主要指魏博、成德、卢龙河朔三镇和淄青、淮西、易定、仓景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河朔三镇。河北割据的藩镇在政治上,节度使的拥立不由中央,皆决于本镇。在财政上,赋税截留,不上中央。军事上,专兵一方“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藩镇割据的情况主要是集中在这一地区。第二是中原防御型的藩镇,以宣武、武宁、忠武、泽路等为代表。中原藩镇即是唐朝抵御河朔的屏障,又是唐廷征讨兵役的征发对象,所以,在这一带,非战时也“国家长宿数十万兵已守御”。这类藩镇是唐朝的依靠力量。但由于这些藩镇掌握雄兵,武人多骄横,因此唐廷并不能完全的指挥自如。第三类是边疆型的藩镇。这类藩镇是唐朝防范边疆的藩镇,集中在京西京北和西南方向,也是重兵集结。这些藩镇尤其是京北京西地区的藩镇,是保卫长安的屏障,对唐朝有安身立命的作用。所以这一地区节度使多由中央禁军将领充任,而且派遣大量中央神策军的外镇军监视这一地区。第四是东南财源型的藩镇,这些藩镇是唐王朝的财政根基,其赋税收入是唐朝生存的根基。其节度使多为“儒帅”,兵力有限,故“天下方鎮,东南最宁”。综上,元和前藩镇割据体现了动态的平衡。这种格局的长时期的存在为唐朝解决割据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宪宗即位后,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以法度裁制藩镇”的基本政策。

二、唐宪宗抑藩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一)抑藩政策的形成

唐宪宗李纯,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公元778年)年,是唐朝的第十一代皇帝。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李纯受禅即位,即位之初即“慨然发愤,志平膺叛”,实行强硬的藩镇政策,即“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政策。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派神策军将领高崇文讨伐刘辟。同年九月,西川之乱平服,刘辟被押解赴京。西川之乱这次战争中,宪宗态度坚决,用人得当,取得胜利,极大地震慑了不法藩镇。从此,“以法度裁制藩镇”政策成为宪宗藩镇政策的中心而贯穿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始终。元和年间总共平服了西川、镇海、成德、淮西、淄青、卢龙、魏博等大河南北数十个割据藩镇,重新树立了中央权威,实现了唐王朝的中兴。

(二)抑藩政策的实施

平定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拉开了抑藩政策的序幕。平藩战争前期宪宗平定了西川刘辟、夏绥杨惠琳、镇海李錡。在此影响下,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主动归附。元和五年,朝廷征讨成德王承宗失败,以妥协告终。第一期平叛告一段落。朝廷重新审视河朔形势,认识到全面解决藩镇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到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的去世为解决河北藩镇问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田季安去世后,魏博镇兵拥立其同宗田兴继任节度使。田兴的父亲田廷玠以忠于朝廷著称,田兴业深受其影响,在继任为节度使后,主动归附朝廷。宪宗力排众议,接受李绛的建议,表彰田兴的归附,从而不战而屈魏博之兵。魏博镇的归附对于元和后期的平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魏博镇的归附是封建君臣忠节思想的体现,符合“礼邻藩奉朝廷,则家业不坠”的精神。其次,打破了河朔三镇的坚固的联盟,使成德,淄青失去了屏障。元和九年,朝廷开始征讨淮西,掀开了后期抑藩的序幕。元和十三年,淮西平服。天下藩镇极大震动,此后成德王承宗正式归附。后乘胜打击不愿降服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元和十四年二月,淄青将领刘悟杀李师道,自此淄青镇归附。从元和九年到十四年,宪宗先后平服淮西、成德、淄青,其他藩镇如横海、宣武、卢龙等大小族镇都归附,天下终归一统。

三、唐宪宗抑藩政策的评价

元和抑藩政策以武力为基础,平定了一批典型的割据,叛乱藩镇。同时收复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自肃、代以来,河北割据跋危之风,消尽无余,唐于斯时,可谓旷世澄清之会矣”,史家称这一局面为“元和中兴”。“唐帝国已经充分地重建起来,唐帝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在解决藩镇割据的同时,唐宪宗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调整。整顿吏治,革除时弊;改革税法,疏通漕运等;这一系列措施虽说是为了适应平藩战争的需要,但客观上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理顺社会矛盾,减轻人民负担。随着骄藩归附,藩镇割据的战乱减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逐渐稳定。

我们也应当看到,宪宗的时代尚不存在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历史条件,其抑藩政策成功是有限的,尚有诸多不足。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宪宗为唐室中兴英主,其为政宗旨在矫正大历、贞元姑息苟安之积习,即用武力削平藩镇,重振中央政府之威望”。唐宪宗的抑藩政策基本集中于平定藩镇割据,树立政府的威望。元和年间各种措施都以平定藩镇为基础展开。基本消除了骄藩跋扈的局面,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经济上,两税法改革和宪宗赋税改革虽然缓解了唐廷的财政压力。但战时施行的赋税往往超额征收,又私下鼓励“进奉”,致使地方官吏对百姓盘剥苛刻,影响了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对于土地兼并,人民破产流亡这一深刻社会问题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社会矛盾仍然很尖锐。政治上,平定藩镇后,节度使擅有财赋、拥有重兵的局面也没有改变。朝廷只是单纯地用“移镇”的手段来加强对节度使本人的控制,目的是防止节度使专兵一方,体现中央权威。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己经形成利益团体,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是河朔三镇,使用起来需要十分谨慎,有很强的政治风险。如长庆年间,田兴由魏博节度使调任成德节度使,考虑到以前跟成德人打过仗, 结下了怨仇, 故带了2000名魏博军人到成德上任,用以保护自己。但朝廷拒绝了田兴这一行为。无奈, 田兴只得单身就任。随后成德将领王庭湊即发动叛乱, 杀死田兴。从此,成德遂非朝廷所有,最终引起了河朔复叛,中兴局面结束。宪宗在位期间,为有效贯彻武力平叛策略,重用强硬派,如武元衡,裴度等,打击温和派,像李逢吉、王崖等。重用宦官,扩大宦官兵权。设置枢密使二人,任用宦官掌握枢密。从而又加剧了党派的形成和宦官专权。宪宗之后,“牛李党争”激烈,专权的宦官随意一次次废立皇帝, 甚至毒杀皇帝,朝廷听任几个宦官胡作非为,这些都给唐后期带来了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天石.唐宪宗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黄新亚.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辨[J].青海师范报,1983,5.

[7]贾黎静.试述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条件[J]考试周刊,2011,29.

[8]刘瑞清.从德、顺、宪三朝看唐中央对藩镇割据的态度[J].阴山学刊,2008,21.

[9]李焕青.唐宪宗朝藩镇政策初探[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院学报,1984,01.

[10]李天石.略论唐宪宗平定藩镇的历史条件与个人作用[J].浙江师大学报,2001,12.

[11]李焕青.唐宪宗中兴与藩镇政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 03.

[12]秦后升.唐宪宗平蜀之役述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13]卞师军,王端平.浅论唐宪宗平定藩镇割据的策略[J].黄淮学刊,1991,02.

[14]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J].历史研究,1983,04.

[15]傅玟.试论唐代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J].历史教学,19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