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自然中的美好体验可以引起他们对自然的尊重与责任。
我在城市长大,与自然的联结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后来我做了自然保护工作,有机会遇见和看到一些野生生物和荒野的生态环境。有一个画面一直镌刻在心里,每次想到我都会心跳加速、莫名感动。
2009年,我第一次去云南西部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到达高黎贡山自然公园的当天下午,我就见到了当地的明星物种——白眉长臂猿(2017年更名为天行长臂猿)。我们一行在遮天蔽日的森林山谷里听到了它的叫声,我看到它的那一眼,它正从我面前的一棵树上像荡秋千一样荡过去了。第一次离野生动物那么近,我感觉自己的心被摄走了,它走了,树枝还在颤动,我感觉到自己心跳得很快。之后有几年我因工作原因常往这个保护区和周边社区跑,对长臂猿充满了亲近的感觉。我知道它很多的故事,知道它受到的威胁,也更加明白我们所做的那些保护项目对它所栖身的森林有着重要的意义。
回到城市的日子里,我常常带着女儿在家附近散步,女儿很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带女儿散步时不容易看到蚂蚁,因为小区每月喷洒农药。那时候,我一方面担心自己和家人生活环境的健康,另一方面我又在担心着如果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能与这些自然的小生灵相伴,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会对自然感兴趣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的环境又会怎么样?
带着这样的担忧,我和几个伙伴于2012年成立了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使命是:致力于通过提供基于本地化、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和共同学习以及相互陪伴的平台启发青少年和成人对自然的情感和尊重,培养其应对环境问题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我自己也从一个做自然保护的人转型做自然教育。我们希望带着孩子和成年人亲近自然,通过在自然中体验,培养对自然的感情,成为保护自然的人。
机构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活动是个冬令营,我想把高黎贡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参加营队活动的大小朋友。那一次的营队,被我们取名为“杜鹃花之旅”。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开满明艳的杜鹃花的山谷里漫步。我们也在落满杜鹃花瓣的古道尽头,把寻宝的纸条藏在一朵落花之中……家长们都感慨,这里空气如此清新,杜鹃花多么灿烂,高黎贡山多么壮美,我们多么幸运能够来到这里。那一次,我们在自然公园设计的几个自然活动成为经典。孩子们有机会追踪野外长臂猿,站在高高的大树下观察长臂猿一家子。我们开始了与这座大山一年一次的约会。
有一年的冬令营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我们一群人在树下看白眉长臂猿,到了离开的时间,有一个孩子舍不得走,轻轻地叫着小猿的名字说:“丁丁,再见。”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离我们很远高高在树上的小猿丁丁回过头来望着我们看了一眼,顿时,所有人都呆住了,那种感觉没法用语言描述。我们常说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在讲自然教育的时候也常常说我们要传递的是以生态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可是只有当那一眼的对视发生的时候,你的心灵才会真切感受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还有这样灵性的存在,那种感觉才会在孩子心中被激发出来。
几年的时间里,除了高山森林,我们也带着孩子们在城市周边体验自然。我们在植物园定点做“以植物为师”系列活动,我们组织探索城市周边荒野的“山野之窗”系列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从开始怕脏、不知道怎么玩到挑战自己的舒适圈,到自然当中去感受、体验,躺在松针林里睡午觉,他们的身上发生着许多变化。
孩子们在进行自然观察。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供图
除了把孩子带到自然当中,我们也希望在自然体验当中获得的情感,能够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2015年的春天,我们开始筹建石城自然学校。我们的自然学校位于昆明市郊的一个地质公园内。公园里有两亿五千年前沉积下来的化石,有半野生状态的树林和灌木。自然学校最能吸引人的是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自然学校,孩子们从“亲近自然”到“走进自然”,除了学习和了解自然里的四季变化,生态知识,他们还学习垃圾减量和分类,在种菜、做吃的、洗碗、上厕所这样的事情上学习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经过三年的自然学校实践,在地团队也不断在生活教育、项目式学习和服务性学习领域探索,也努力寻找这些对于青少年成长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环境行动力的意义。在自然的浸润下,在自然学校里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令人欣喜的变化也在发生着。
有个自然名叫蔷薇花的孩子,今年13岁,她从8岁开始参加我们的活动,几乎参加了我们机构所有的活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孩子。这个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大量的户外活动锻炼了她的领导力和社交能力,她在学校里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还推动了所在班级开展垃圾分类。她的妈妈也是我们的铁杆粉丝和志愿者,她和妈妈一起在家里的阳台种菜,把家里所有的厨余都进行了堆肥。
2017年,她听说云南绿孔雀栖息地受到威胁,在班上邀约了几个同学收集资料、准备了一堂公开课,在学校给高年级三个班的同学上课,向大家介绍绿孔雀的故事,并且帮助绿孔雀项目筹款。之后,她还和同学们组织了一场绿孔雀社区音乐会,她表演了一个传统的民族舞蹈。这种舞是她跟一位民间艺人学的,而这位民间艺人是从小在森林里观察绿孔雀,把绿孔雀的习性转化为舞蹈,是位很不一样的艺术家。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真实地看到了亲近自然的体验的力量,在自然中的美好体验可以带来对自然的尊重、情感、责任心,可以让一个13岁的孩子站出来,为家乡的环境和野生动物做一点事情。
孩子们在学习生火做饭。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供图
除了对于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影响、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我也观察到自然教育能够给实地保护带来重要的社区和本地积累。2016年,我组织了成人的游学工作坊,目的地是云南高黎贡山。我们一行6人花了5天的时间翻过怒山,跨过怒江,到达高黎贡山的山脚,又用了11小时徒步穿越翻到高黎贡山的另一面。几位伙伴都是一线做污染防治或垃圾分类的,跋山涉水之余,我们也在探讨自然保护跟城市里的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有伙伴在工作坊之后向我反馈说,当他走在高黎贡山这样一个生态丰富、物种多样的地方,风景那么好,内心感受到一种力量,觉得自己平时所做的保护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除了美景,我们也在沿途见到很多垃圾。在海拔3300米的山顶小屋旁边,有一个大垃圾堆,周围飞满了苍蝇,因为翻山的人都在这里补充食物和休息,留下了大量垃圾。而整个徒步的过程,我自己只有能力带下来小小的两袋垃圾,里面装满了路上捡的零食包装、矿泉水瓶。这次活动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可以做什么。
第二年,我又组织了一次成人翻山的活动。这次活动中,我加入了“无痕山林”的户外理念并且带领大家沿路捡垃圾。我们使用“捡拾中国”APP记录在途中捡拾的垃圾、标记无法处理的垃圾堆,到终点后我们把所有的垃圾进行了统计。
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有当地管护部门的干部、护林员,有户外爱好者,有亲子俱乐部的人员。我们邀约这些伙伴一起翻山,就是希望通过行动共同探讨:在有一定游客活动的保护区实验区,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管理或教育的活动,减少垃圾丢弃,让我们的山保持秀美的状态?
翻山结束后,我们发起了无痕高黎贡山的倡议。这个倡议包括2018年在高黎贡山组织三场无痕山林培训,会帮助更多本地的基层工作者共同学习无痕山林的理念,并探讨在高黎贡山保护区适应的管护和教育方式。倡议还包括在当地城市和乡村社区组织更多的公众环保教育活动,让更多本地人带着尊重和爱,亲近高黎贡山。
这个小小的推进让我看到,不同人群的对话是有可能带来保护管理提升的,而保护管理的调整又有可能把保护工作往前推进很大一步。在3月的无痕山林培训之后,我陆续看到当地由保护部门及登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捡拾高黎贡活动。
我常常感慨,在大山面前人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但同时又会非常释怀和充满豪情,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大自然赋予的力量。
做自然教育,要面对户外安全的风险,面对城市人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环保变成了一个人人都懂但很难行动的现状。仅仅几年的实践很难回答自然教育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但我走过的大山、小溪、城市的公园以及一片一片的荒野,它们给予我力量,让我确信自然教育可以带领公众走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