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魁杨梅2种山地设施避雨栽培的研究及应用

2018-09-17 12:52:32邹秀琴孙钧张林周晓音汤婧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东魁采摘期露地栽培

邹秀琴,孙钧,张林,周晓音,汤婧

(1.青田县经济作物管理站,浙江 青田 323900; 2.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3.丽水市农作物管理站, 浙江 丽水 323000)

杨梅(Myricarubra)是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一种亚热带果树,为浙江省第二大水果,浙江杨梅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1-2]。杨梅的食用部位是着生于果核上的肉柱,果实无果皮保护,故气候变化或病虫入侵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较大。杨梅进入成熟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水分过多会降低果实糖度,风味变淡;而大风、高温等不良气候又会使果实水分降低,肉柱成尖刺状,果汁少,口感变差[3]。杨梅果蝇为害通常表现为吸食果实中的糖分并产卵于肉柱中,产生的白色幼虫严重影响商品性[4]。因此,上述因素极大地降低了杨梅的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

针对杨梅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青田县从2013年开始东魁杨梅设施避雨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主要采用2种技术模式,低海拔产区以大棚促成栽培为主,高海拔产区以单株(多株)网室避雨栽培为主,目前,全县杨梅设施避雨栽培示范面积17 hm2,其中网室避雨栽培15 hm2,大棚促成栽培2 hm2。为此,就东魁杨梅2种山地设施避雨栽培模式进行总结,旨在为优化和推广杨梅设施避雨栽培技术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棚促成栽培

园地选择。因地制宜搭建大棚,一般选择光照良好的南坡或东南朝向、无强风影响的园地为好,不宜在地势陡峭、坡度大的园地搭建大棚。

设施搭建。依据山地杨梅园地势呈阶梯式搭建热镀锌钢管大棚,一般肩高5.5 m,顶高6 m,单栋宽6 m,树冠顶部与棚顶保持1.5 m以上。侧顶部安装摇膜通风口,便于通风降温。连栋大棚上坡基角线处筑拦水沟渠,防止成熟期雨水通过土壤渗入棚内。配套安装喷滴灌设施,保障供水。

大棚覆膜。大棚薄膜选择高透光、高保温、无雾滴、无尘、无毒的聚乙烯膜(PE)为宜,规格为0.07 mm。大棚覆膜时间一般为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初,选择无雨、无风或微风时覆膜,防止强对流天气对大棚的破坏。覆膜后注意防雪压棚,采后及时揭膜。

人工授粉。杨梅雌雄异株,大棚内需要配置雄树授粉,也可高接雄枝或雄树单株搭建大棚保温,使雌雄花花期相遇,花期剪取雄枝进行人工授粉。授粉时间宜在10:00—12:00气温较高时进行,杨梅为风媒花,打开通风口,保持棚内空气流通,在多点摇动雄花枝进行人工授粉。每棚授粉2~3次,每2~3 d授粉1次,同时将雄花枝插于盛水的容器中,悬挂于树冠中上部,辅助人工授粉。

温度调控。棚内温度调控主要通过保温加温、通风换气等措施来实现。在棚上、中、下坡各悬挂1支温湿度计,以便观察棚内温湿度变化。1—2月棚内气温偏低,适当通风换气,尽量少揭膜,但应注意晴天气温快速上升现象,32 ℃以上及时打开上坡棚排风口降温。开花期、幼果期棚内夜间温度低于0 ℃时,须采取保温措施,如棚内放烟雾、燃煤炉等。注意人进入棚内防一氧化碳中毒。有条件的可采用热风机等设备加温。3—4月上旬当棚内温度升至32 ℃以上,从棚体上坡至下坡,视温度分时段打开顶部排风口通风降温,一般15:00关闭保温。5月上旬当夜间最低气温稳定在14~15 ℃时顶部通风口长期处开放状态,遇雨天及时关闭。

湿度调控。棚内湿度按前中期适中、成熟期控湿的原则管理。开花期适宜相对湿度为70%~80%,幼果期和膨大期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果实成熟采收期最适相对湿度为60%~70%。杨梅较耐荫而好湿,特别是果实膨大期棚内湿度大有利于果实发育肥大,可通过土壤滴灌、树冠喷灌做调节。授粉期高湿容易使花粉成团,不利于授粉,宜通过通风调节。成熟季节高温高湿容易使果实发生白腐病导致落果,故湿度不宜太高,宜在果实转色期前地面覆盖银黑双色反光地膜,达到增光控湿的目的。

光照调控。大棚内光照强度较露地弱。建议无滴薄膜一年一更新,尽量减少棚架、支架、压膜线等不透明物体遮光。合理栽植密度,科学整形修剪,使树体处于通风透光状态。转色期地面覆盖银黑双色反光地膜,增加散射光利于果实转色成熟。

树体管理。为了便于杨梅大棚的搭建和管理,采用矮化开心整形修剪为宜,构建合理的矮化树体。对新植杨梅园,以培养低干矮化的自然开心形树冠为宜,杨梅开始挂果再搭建大棚。对高大树冠杨梅园宜进行2~3年的矮化大枝修剪,一般树冠高度控制在2.5 m左右,最高不超过3.5 m。

花果管理。大棚促成栽培应用疏花疏果控产栽培技术。春季视树体生长情况,对花量过多的树,疏枝结合疏花,疏删细弱、密生、直立性结果枝,直接减少花量。疏果一般分2~3次进行,东魁杨梅第1次在盛花后20 d,疏去密生果、小果、劣果和病虫果。第2次在谢花后30~35 d,再次疏去小果和劣果。第3次在5月初果实发水前定果,一般结果枝留1~2果,细弱枝不留果。达到结果与营养供给的平衡,促使果实提早转色成熟。

肥料管理。遵循“适氮低磷高钾,增施有机肥,追施微肥”的原则,氮∶磷∶钾以4∶1∶5为宜,做到“看树势、看立地、看结果”施肥。因大棚内肥料流失少,一般施肥量略低于露地栽培,正常结果树一般全年施肥3次,第1次为2—3月壮果肥,结合滴灌株施硫酸钾0.25~1 kg,或焦泥灰15~20 kg;第2次为6月采后肥,一般株施0.5~1 kg复合肥,以促进树体恢复,促使夏梢抽发;第3次是10—11月秋冬基肥,一般株施商品有机15~20 kg,或腐熟农家肥35~50 kg。另视树体、果实生长需要,适当用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

病虫害管理。棚内病虫害防治,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冬季清园的基础上覆膜扣棚。大棚内适温高湿,有利于蚧壳虫等虫害的发生,采果后应注意加强防治。覆膜时大棚出入口、顶部排风口同时覆盖30目防虫网,隔离外来虫源。避雨防虫相结合,大棚内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

1.2 网室避雨栽培

园地选择。要求园地通风透光条件好,以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山冈、山腰坡地为佳,不通风的阴坡、山凹地因光照强度弱、湿度高不适宜发展。

树体矮化。网室避雨栽培的前提是树体矮化,新植园以培养低干矮化自然开心形树冠为宜,高大树冠须逐年矮化改造后再实施,一般杨梅树冠高度控制在2.5~3 m。

棚架搭建。单株(多株)网室避雨栽培设施采用市场定制的6~8条6 m长DN20热镀镀锌管搭建,以树干为中心,两两对称,一端固定于树冠四周,另一端在树冠上方两两连接固定,园地上下坡落差,采用夹接的方式补高。树冠顶部与棚顶、四周分别保持0.8、0.2 m以上的空间距离,确保棚内通风透光,防止成熟期高温引发日灼病。

网膜覆盖。在病虫防治的基础上,采前40 d全树覆盖30~40目的防虫网,四周用压膜卡固定于棚架上,基部均用沙包压实,防止室外害虫进入网内,疏枝、疏果等农事操作可通过拉链口进出。视天气预报情况,采前15 d棚顶覆盖0.05 mm聚乙烯无滴膜或防雨布避雨,防白腐病、防落果。单株避雨膜规格以6 m×6 m为宜,顶部可开启直径0.2~0.3 m的圆形排气孔,塑料薄膜或防雨布四角用绳绑至地面木桩固定。采摘后及时揭去网膜并清洗收贮。

覆网后注意做好棚内疏枝、疏果工作,确保树冠通风透光。其他参照露地栽培技术管理。

1.3 调查项目和方法

大棚促成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观测点位于瓯南街道白浦村门前山,坐北朝南,海拔80 m,为12年生东魁杨梅,树高3 m左右,冠幅5 m×5 m。

单株(多株)网室避雨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观测点位于瓯南街道平风寨村南木宕,坐南朝北,海拔450 m,供试树为12年生东魁杨梅,树高3 m左右,冠幅5 m×5 m。

选择树势中庸、结果正常、管理一致的2种设施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东魁杨梅各5株作为观测调查树。

成熟期、采摘期。分别记录2种设施避雨栽培模式和露地栽培果实的开采日期、采收结束日期,比较2种设施避雨栽培技术模式对杨梅果实成熟期及采摘期的影响。

果实品质。成熟期在树冠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采6只成熟一致、大小均匀的果实,每处理各5棵共150个果实,测定2种设施避雨栽培模式和露地栽培杨梅果实品质,包括可溶生固形物、单果重、VC含量、花青素、可食率等指标。单果重用电子天平称量;花青素选用李合生[5]的方法测定;可食率=(果实鲜重-果核重)/果实鲜重×10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按GB/T 12295—1990标准测定;VC含量按GB/T 6195—1986标准测定。

果蝇防效。调查2种设施避雨栽培模式和露地栽培杨梅果实含果蝇数量。不同栽培模式分别在采摘初期、采摘中期采摘80个果实,用1%的淡盐水浸泡24 h后观察统计果蝇幼虫数。

采收量及落果量。统计2种设施避雨栽培模式和露地栽培果实采收量、落果量。成熟前5 d,在树冠下部架起比冠幅略宽的收集网,隔天收集统计落果情况。采摘期隔天采收统计果实采收情况,同时分级统计优质果量,计算采收率、落果率及优质果率。

经济效益。调查2种设施避雨栽培模式和露地栽培杨梅经济效益。调查杨梅市场销售价格,统计观测点杨梅实际生产量,计算设施折旧费及附加管理投入成本,计算设施避雨栽培经济效益。

2 结果和分析

2.1 大棚促成栽培

2.1.1 成熟期及采摘期

表1可见,2016年大棚内物候期均比露地栽培早,1—2月棚内气温明显高于棚外,初花期较露地栽培提早26 d,坐果期较露地栽培提早26 d,4月后大棚内外气温差异渐小。2016、2017年大棚东魁杨梅采收期分别是5月26日至6月15日和5月22日至6月10日,较露地栽培采收期6月16日至6月20日和6月17日至6月22日,分别提早21和26 d成熟上市,采摘期长达21和20 d,而露地栽培杨梅受多雨不利天气影响,采摘期仅5和6 d。大棚促成栽培提早成熟杨梅,延长采摘期。

表1 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杨梅的物候期 月-日

2.1.2 果实品质

2016年对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杨梅果实品质结果(表2)进行对比分析,大棚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单果重、VC含量、花青素、可食率均明显提高。2016、2017年大棚东魁杨梅可溶性固形物分别为12.00%和13.38%,较露地栽培的11.00%和11.38%明显提升。平均单果重分别为27.52和25.30 g,明显重于露地栽培25.20和21.92 g,达东魁杨梅特级果标准。大棚杨梅果实外形规则,肉柱饱满,着色佳,风味纯正,品质优且稳定。露地栽培杨梅果实受雨水等不利天气影响,出现糖度下降、风味变淡、色泽暗淡现象,品质不稳定。

表2 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杨梅的 果实品质性状

2.1.3 果蝇防效

大棚促成栽培设施连片避雨,成熟期棚内环境干燥,不利于果蝇生长,出入口、排气口安装防虫网,果蝇防效极为明显。表3可见,2016年采摘初期,大棚杨梅果实果蝇检出率为0,而露地栽培杨梅果实虫果率42.5%,单果最大虫量为4头,单果平均虫量为2.3头。采摘中期大棚杨梅果实虫果率仅为4.2%,较露地栽培89.4%下降85.2百分点,单果最大虫量、单果平均虫量均明显下降。

表3 2016年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杨梅的果蝇 发生情况

2.1.4 采收及落果

表4可见,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杨梅平均采收量分别为29.7和32.2 kg·株-1,较露地栽培18.6、16.2 kg·株-1增加11.1和16.0 kg·株-1。落果量分别为3.3 和2.8 kg·株-1,较露地栽培13.4和12.8 kg·株-1减少10.1和10.0 kg·株-1。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杨梅采收率分别为90%和92%,较露地栽培58%、56%提高了32和36百分点,落果率分别控制在10%和8%。大棚栽培前期保温促成后期防虫避雨,连年采收稳定有保障,而露地栽培受成熟采摘期不利天气影响落果明显。

表4 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杨梅的 采收及落果情况

2.1.5 经济效益

受花期冻害、花芽分化不佳等因素影响,表5可见,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采收量分别为9 000和9 570 kg·hm-2,商品果率90%左右,由于上市早,占绝对市场优势,鲜果售价全程200元·kg-1,产值分别达162.00万元和172.20万元·hm-2。露地栽培杨梅6月中下旬成熟,正值杨梅上市高峰期,2016、2017年统货市场批发分别为18、和21元·kg-1,产值分别为10.20万元和10.05万元·hm-2。扣除年大棚设施折旧费、附加管理成本33万元·kg-1,2016、2017年较露地栽培分别增效118.8万元、129.15万元·hm-2,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表5 2016—2017年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杨梅的 经济效益

2.2 网室避雨栽培

2.2.1 成熟期及采摘期

表6可见,2016年受高温逼熟影响,网室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开摘期均为6月25日,果实成熟期一致,网室避雨栽培采摘结束期为7月2日,较露地栽培6月30日采摘期延长2 d、延后2 d。2017年转色成熟前期连续阴雨、后期高温晴热天气,网室避雨栽培采摘期7月6日至7月18日,较露地栽培7月1日至7月10日成熟期延迟5 d,采摘期延长3 d、延后8 d。

表6 2016—2017年网室避雨栽培东魁杨梅的 成熟期、采摘期

2.2.2 果蝇防效

表7可见,采摘初期,网室避雨栽培杨梅果实果蝇检出率4.2%,较露地栽培果实虫果率62.8%下降58.6百分点,单果最大虫量1头,单果平均虫量为0.05头。采摘中期网室避雨栽培杨梅果实虫果率仅为8.7%,较露地栽培94.5%下降85.8百分点,单果最大虫量、单果平均虫量均下降。分析认为,杨梅采摘时期人员进出是导致虫果率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网室避雨栽培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较为明显。

2.2.3 采收及落果

2016年成熟采摘期间未出现连续降雨天气,利于采收,表8可见,网室避雨栽培、露地栽培平均采收量36.0和28.3 kg·株-1,落果量7.4和5.9 kg·株-1,采收率分别为83.0%和82.7%,差异不明显,但网室避雨栽培单果重明显提高,采收量增加7.7 kg·株-1。2017年转色成熟期遇10 d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网室避雨栽培、露地栽培采收量分别为30.2和10.0 kg·株-1,落果量分别为16.0和33.8 kg·株-1,采收率分别为65.4%和22.8%,表明连续降雨天气情况下网室避雨栽培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增加采收量20.2 kg·株-1。

表7 2016年网室避雨栽培东魁杨梅的 果蝇防控效果

表8 2016—2017年网室避雨栽培东魁杨梅的采收和落果情况

2.2.4 果实品质

2016年,果实受生长发育前期多阴雨、成熟期高温快速逼熟影响,肉柱未充分膨大,露地栽培平均单果重明显低于往年,而网室避雨栽培明显优于露地栽培(表9),网室避雨栽培单果重24.65 g,较露地栽培高35%。网室避雨设施内光照强度为露地栽培的60%左右,影响果实糖分积累,可溶性固形物为11.9%,较露地栽培的12.71%略有下降。表8可见,网室避雨栽培、露地栽培优质果量分别为30.7和15.3 kg·株-1,优质果率分别为70.8%和44.7%,较露地栽培提高26.1百分点。

表9 2016—2017年网室避雨栽培东魁杨梅的 果实品质

2017年转色成熟期受雨水和光照不足双重因素影响,果实含水量较高,2种栽培单果重均明显高于往年,但果实着色、硬度逊于往年。表9可见,网室避雨栽培单果重29.49 g,较露地栽培26.31 g提高12%。网室避雨栽培可溶性固形物9.80%,略逊于露地栽培的10.20%。表8可见,网室避雨栽培优质果量22.3 kg·株-1,优质果率48.3%,露地栽培果实受连续降雨、虫害、高温、强光日灼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每颗果实都存在肉柱破损或局部腐烂情况,没有优质果。

2.2.5 经济效益

受2016年1月极度低温寒潮天气影响,观测基地树体受冻严重,结果量少,产量大幅下降,表10可见,网室避雨栽培、露地栽培实际采收量仅为3 705和2 190 kg·hm-2,其中优质果量分别为2 625和1 305 kg·hm-2。网室避雨栽优质果平均单价40元·kg-1,露地栽培优质果平均单价30元·kg-1,普通商品果8元·kg-1,网室避雨栽培产值11.36万元·hm-2,露地栽培为5.20万元·hm-2。年增加设施折旧成本1.26万元·hm-2,增加棚架维修、网膜覆盖等设施管理成本0.45万元·hm-2,覆网后不再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1次,减少农药及用工成本0.1万元·hm-2,2016年网室避雨栽培实现增收9.55万元·hm-2。

2017年树体结果正常,表10可见,网室避雨栽培、露地栽培实际采收量为9 060和3 000 kg·hm-2,网室避雨栽培优质果量仅为4 050 kg·hm-2,露地栽培无优质果。网室避雨栽培优质果单价36元·kg-1,普通商品果单价8元·kg-1,网室避雨栽培产值18.59万元·hm-2,较露地栽培1.2万元·hm-2大幅提升,防虫避雨成效明显。年增加设施折旧成本1.26万元·hm-2,增加棚架维修、网膜覆盖等设施管理成本0.45万元·hm-2,覆网后不再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1次,减少农药及用工成本0.1万元·hm-2,2016年网室避雨栽培实现增收15.58万元·hm-2。

表10 2016—2017年网室避雨栽培东魁杨梅的经济效益

3 小结与讨论

杨梅山地大棚促成栽培技术实现提早成熟,延长采摘期。5月下旬提早成熟上市,有效避开南方梅雨集中期,采摘期长,采摘结束后刚好应接露地栽培杨梅成熟上市。果实品质更优更稳定。大棚设施连片避雨防虫,生产环境可控性强,棚内杨梅实行完熟栽培,单果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实品质稳定。产量稳定,经济效益好。大棚促成栽培有效解决了杨梅生产中果蝇和雨水两大技术难题,有效控制落果率,产量稳定,产值高。大棚促成栽培设施投入成本高,是目前杨梅生产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投资回收率高,青田当地一年可收回全部设施投入成本。

杨梅网室避雨栽培技术应用可提升杨梅果实品质,防虫网内环境相对稳定,适合杨梅果实生长,果实肉柱充分膨大,商品性能好,优质果率明显提高。网室避雨栽培杨梅产量明显增加,遇转色期、成熟期、采摘期天气晴好情况下,单果重明显提高,遇连续降雨天气情况下,采收率明显提高。网室避雨栽培采前40 d覆盖防虫网后停止使用一切农药,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价格占有优势。网室避雨栽培是一项投入成本低、操作简易、适合山地采用、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型技术。

猜你喜欢
东魁采摘期露地栽培
白东魁和东魁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花青苷组分及含量差异分析
土施硫、硼肥对‘东魁’杨梅生长、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果树(2020年2期)2020-07-25 02:14:28
茶园添新绿
无纺布在露地栽培克瑞森葡萄上应用技术及作用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01-09 16:06:08
东魁杨梅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7:54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徽州贡菊开采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新农村(2017年5期)2017-05-22 17:15:46
设施和露地栽培对金针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福建·建瓯东魁杨梅丰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