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慧佳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交通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在计算机技术层出不穷、升级换代飞速的今天,企业对IT人才的实际需求量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也形成很多应用方向,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企业更注重不同岗位之间的团队合作。因此,传统的“广而泛”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个性化”的高职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趋势。
“前端工程师”是近几年才真正开始受到重视的一个新兴职业,这个岗位是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的,其主要职责是利用HTML/CSS/JavaScript等各种技术开发产品界面,增加交互功能,同时结合后台开发技术进行各种Web应用开发。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IT企业均需要大量的前端开发人才[1]。“前端工程师”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与服务器端(后台)语言先慢后快的学习曲线相比,前端开发的学习曲线是先快后慢。所以,对于立志从事IT工作的人(尤其是高职学生)来说,前端开发是个非常不错的切入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计算机专业中进行岗位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架设“专业平台课程+岗位课程”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前3个学期学生主要学习院定公共课程和岗位所必需的专业平台课程,后3个学期学生重新组建岗位班,开设针对具体岗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训练课程,实施真正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前端工程师”岗位班是计算机专业第一批开设的岗位班,在尝试了小班化、个性化、项目化教学的“甜头”之后,我们又开设了“UI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电子商务师”多个岗位班。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岗位班,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前3个学期的专业平台课程成绩进行双向选择。“岗位班”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营造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辅以创新、创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前端工程师”岗位课程是针对“前端工程师”岗位工作的需求而设置的技能训练课程,我们将之前包罗万象涵盖了HTML、ASP.NET、SQL Server、PHP、JavaScript、AJAX 等技术的教学内容改变为与岗位技能息息相关的“HTML+CSS+JavaScript”3个板块教学内容[2]。岗位课程均采用大课时量、模块化的结构设计,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开发的真实项目,以学生“做”项目为主,教师“教”知识和技能为辅,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确保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质量,“前端工程师”岗位课程采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前端工程师”岗位的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25人。岗位课程全部以“理实一体化”形式在虚拟企业环境中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增强教学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对工作岗位的兴趣,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
“前端工程师”岗位班的岗位课程均采用项目化教学,经过前期的考察调研,从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出发,结合学校对师生管理工作的需求,岗位班教师与学生自行设计开发了多个“校园项目”,其中“我i交院”和“缤纷校园”两个APP软件已经开发完成,并应用于学校师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i交院”项目主要为在校师生提供课程表查询、校园卡消费信息查询、成绩单查询和图书借阅查询等功能。“缤纷校园”项目是一款针对在校学生的自动考勤管理、请假销假管理、社团管理和通知管理等功能的校园管理软件。这些真实的教学项目从学校实际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并真正应用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Web前端开发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融会贯通,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这些综合的教学项目经过岗位班学生的不断升级改进,经过教师的不断整理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保证了岗位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教师在岗位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先对项目进行引入,提出项目的基本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点评,得到最佳方案。在理论知识讲解中,教师以典型案例为蓝本,重点讲授前端开发过程与技术,让学生观摩练习,并遴选各种代码库供学生自学参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教师进行巡查指导,挖掘出代码编写优秀的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广播示范。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示范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主动性,并带动其他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岗位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网络教学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3],教师可以将知识、作业、问答等信息推送到学生手机,学生可以在线学习、作业、练习、讨论,并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与教师在全方位沟通、互动,它给师生教学与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在课外问答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教学”,让教学互动永不下线。
岗位课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3个阶段(如图1所示),上课之前,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上传课程微视频和课堂资料,学生在平台上查看学习任务,观看微视频和在线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全新的基于“短课、互动、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作业,并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学生可以提问讨论,并提交作业和项目任务。网络教学平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和自动任务提醒,真正实现了多角色协同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
图1 “前端工程师”岗位网络教学平台
“前端工程师”岗位班与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全程采用综合实践项目教学,但是因为教学课时限制,学生较难在课内按时完成整个项目任务,所以我们在岗位班尝试了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学校为岗位班专门配备了独立的教室,该教室的布置类似于IT公司的办公室,我们称之为“前端工程师”工作室,学生除了在这里上岗位课程,课后可以继续在工作室一起探讨研究项目、编写程序代码,教师也会在课余时间去工作室辅导答疑。另外,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在课堂项目之外,还引入了专业竞赛项目、企业实战项目、校内外服务项目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项目实战,尽早体验职业工作的现实状态。
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职业氛围的学习实训环境。同时,我们也注重打造工作室的文化建设,学生每次取得的项目成果,获得的专业竞赛奖项,都会在工作室中分享和展示,使每天忙碌在工作室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耀感,也对学生形成一种鞭策和鼓励,激励他们不断去超越自己。
为了体现岗位课程“能力本位”的宗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岗位课程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包含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课程考核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阶段评价和项目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行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成绩[4]。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记录学生每次在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在线互动、作业提交等活动,全程跟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活动的评价权重,平台会自动计算出每名学生综合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既减轻了教师统计成绩的工作量,又客观真实地评价了每名学生平时学习的效果。
阶段性评价体现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参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在项目开发的每个重要阶段,要求学生撰写阶段性项目报告,并让学生对该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总结出指导性的评价意见,反馈给项目开发小组,促进项目的不断完善改进。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和代码规范性等给出阶段性评价成绩。
在期终考试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项目工作进行总结和评比,采用项目作品评价+答辩评价的形式,学生展示项目作品,提交项目代码和文档,教师从项目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和代码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小组成员掌握的知识技术进行提问考核,给出项目考核成绩。最后教师根据过程性考核成绩*30%+阶段性考核成绩*30%+项目考核成绩*40%,计算出课程总评成绩。
我院于2015年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了“前端工程师”岗位班,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依托移动应用所带来的高便利性和移动性,以“前端工程师”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构建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课程体系,形成了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对人才培养模式、岗位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和实践,将教学资源与现代的移动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多元化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辅以创新、创业和专业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使其为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