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指挥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深入探讨合唱指挥者的指挥艺术及其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指挥者的指挥能力和水平,而且对于提升合唱艺术境界和舞台表演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指挥手势的形成,是从远古时期的有声喊叫、敲击物体等到手持琴弓、谱纸等无声的挥动示意的发展过程,是从外在的挥动图示到更具运动原理和审美艺术内涵的示意过程。变化多端的图示,始终离不开两大要素,即构成图示的点和线。指挥手势始终围绕着点和线不遗余力地投入情感,用丰富多彩的点线变化来表述不同风格、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引领演唱者从识别拍子、起拍、收拍、声部进出到调整声音、处理乐句、修正错误和启发队员情感等事宜。
不同的线性运动产生出不同的点,不同的点预示着不同的寓意。在指挥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是击拍构成的敲击点,简称击点([意]battuta、[英]beet),其次是弹上点,这两种点及其不同的变异包含了指挥手势的一切。
击点是由点前运动时的加速、加力获得的点,是间接运动的结果。击点前与击点后所形成的两条线,即为点前线和点后线,这两条线有着质的差别。点前线是加速、加力的线性运动直至产生点,点后线是减速、减力的线性运动直至静止。线的功能给予了演唱者对点的预测,其中包含了节奏、速度、力度、呼吸、声音运行等方面的变化。如常见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图示通常都是以击点为主构成的。
弹上点没有点前运动,是在既定位置发力的瞬间(扭矩力)所产生的点,是直接运动获得的结果。弹上点只有一条线,即点后线,也叫点后反弹线,同样,演唱者通过这条线进行点的预测,常见在圆舞曲或者合拍时所用。如六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等,还可运用在其它需要的地方,如上拨法等。
指挥的手势运动,其一招一式都应师出有名,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应具有鲜明的含义。其前提是“指挥的实际技术必须服从于指挥者预先对作品所持有的概念,各种对作品的预见决定了他所运用的技术,并使一切外在的东西与这概念相适应”。那种认为合唱指挥就是划拍子,只要能按照拍子速度进行运动就是指挥的肤浅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指挥通过点、线手段来传达指挥旨意。点、线的运动首先要从音乐出发,其挥动过程要符合运动原理,构成图示又要内含视觉审美,方可达到视觉美,一切逆身体自然运动规律和音乐规律而做出的点和线,都难以产生视觉美。
线的不同运动所获得的不同的点,对演唱者来说极为重要,在循环击点中,加速所产生的点通常称为第一落点,减速所产生的点通常称为第二落点,是第一落点的始点。“对于第二落点,往往引不起注意,可对于一个搞指挥的人来说,这第二落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请无论如何不可忘记它的重要性。” “点不能使人预测,这是造成合奏(合唱-作者注)混乱的最大原因,所以,能使人明了,准确地预测出点这件事,可以说是指挥的第一重要关键所在”。相同的图示不同的挥法将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图示上的混乱所造成视觉上的不简洁、不清晰,其主要原因就是点前线和点后线的加速与减速的对比差异所造成的,加速与减速在流畅的图示运行中获得对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正确的获得点和线,是从手臂最原始的划圈运动中获得的。从某一点开始(始点),双手向里或向外做加速的划圈运动,运动至圈的九十度时,便产生一个相对的停顿点(第一落点),继续减速运动至原点(第二落点),循环做出这样的运动,就产生了节奏,其划圈运动的速度是由点与点之间的周期运动的时间来确定的。点与点之间形成的两种不同意义的线,即上述所说的点前线和点后线。
点—线—点的周期运动,呈现了人身肢体自然运动的规律,既符合人身的运动美,又使其能在运动的周期中得到体力的缓解和间歇。指挥就是利用这种运动原理进行各种变异,获得不同拍子、不同节奏、不同意义的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指挥图示。
不同功力的指挥手势在视觉艺术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点线的清晰差异与获点位置和角度上的差异,这三个方面是构成指挥图示视觉美的主要因素。不同位置的点位决定着不同的击点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图示。
肯定地说,击点的最佳位置应该选择手臂最方便、最自然、最省力、最便于与队员交流的位置。要获得这理想的位置,解放手臂、扩大运动空间是第一要务。手臂前伸处在舒适、灵活的位置(预备动作)与双手外向平伸后的身前180度范围,是指挥的运动空间。
指挥手势自古就有,它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指挥手势除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示意作用之外,还增加了乐队指挥的作用。但是无论指挥手势的功能如何变化,它的视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点和线的帮助,只有将丰富的点和线有效连成图示,才能了解指挥手势所蕴含的深意。在合唱中运用指挥手势,同样需要这样的点和线组成图示的帮助,来展现合唱曲目演唱的风格、速度、力度与情感变化。合唱队员再通过观察指挥手势的变化,来调整声音、情感,进而完成合唱曲目的演绎,提高合唱的质量与效果。
指挥手势通常是由击点连线来展现的,合唱指挥通过击点,再将点连成线,并顺着点-线-点的周期反复运动,使身体根据合唱曲目的需要,呈现自然的放松状态或者紧张状态,从而获得不同的节拍与节奏,形成丰富多彩的指挥图示,使观众享受指挥手势所展现的视觉艺术。一般来说,指挥手势的变化是符合人体运动学原理与审美情趣的,这样才能使指挥手势具有一定视觉艺术效果。比如,在合唱指挥做起拍手势时,身体呈现自然放松状态,前臂自然前伸,掌心朝下,扩大手臂的运动空间,调整呼吸,果断而准确地进行起拍指挥手势;在合唱指挥做收拍手势时,要根据合唱曲目的变化而变化。常见的收拍指挥手势是双手或一只手先向上再向内侧划一个弧圈,最后停在外侧收拍的击点上,完成指挥手势的结束动作。这个收拍动作是具有一定力量与速度的,给人节奏利落之感,增强了视觉艺术效果。指挥手势都是根据合唱曲目的速度、力度、节奏与情绪,呈现出自然的击点连线状态,并运用指挥技能展现指挥手势的自然之美,达到提高指挥手势的视觉艺术效果的作用。
指挥手势在兼具指挥功能与视觉艺术效果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指挥手势训练中,要注意前臂运动的空间范围性,不能将前臂紧贴外肋。这样的动作不仅影响指挥手势的合理展现,同时也使指挥手势欠缺视觉艺术美感;指挥者也要注意在起拍击点时,不能将点置于太高的位置,否则将会给人重心升高之感,影响指挥手势整体的视觉艺术效果,同时也会增加指挥者手臂的负重,产生疲劳之感;另外,指挥者要合理安排高位点的运用频率,高位点指挥手势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观众的情感变化,但是过多运用高位点,没有有效的低位点手势对比,则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指挥手势的视觉艺术效果,也是不利于合唱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合唱指挥手势的基础训练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加强手势的美感训练,使指挥手势在实现指挥合唱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加其视觉艺术效果,提高指挥手势的质量,增强合唱手势在合唱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