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吴建章
摘 要:在WI-FI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校园“低头族”数量剧增,对WI-FI网络的依赖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文章对WI-FI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希望可以对其具体的影响进行了解,基于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无线网络;大学生;网络依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77-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多,
由于学生心理因素、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等心理健康原因引起的大学生自杀和犯罪等极端现象层出不穷,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现已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WI-FI(Wireless Fidelity)覆盖范围越来越广,WI-FI凭借自身优势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许多积极改变,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1]。目前大学生“低头族”队伍不断壮大,鉴于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积极研究WI-FI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趋利避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改善和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水平,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WI-FI网络已经迫在眉睫。
一、WI-FI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響
1.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接收信息由被动变成主动。过去大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生接收新信息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受客观条件限制,很难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快速获得[2]。随着WI-FI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在WI-FI环境下,网络信息以开放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点源源不断、随时随地向大学生提供即时信息。一方面,大学生从课堂依靠教师传授的知识吸收、理解都有很大的局限
性,课余时间大学生主动通过移动设备(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知识,知识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有深度;另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水平,在WI-FI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时间更加机动灵活,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解决难题,减轻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和压力,学习状态渐渐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2.影响大学生的社交、人际关系。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自媒体得到极快的普及和推广,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业界人士充分发现和利用了自媒体在社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3]。一方面,获得公众的认可感,减少孤独感。高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处在成长初期,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归属感,并建立自身与周围人群的社会交往圈,同时获得交往灵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在WI-FI环境下,网上虚拟社交软件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困惑、糟糕的心情,不满的社会经历等,借此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网络上的好友可以通过留言及时解答、帮助发布者,缓解其失落的情绪,减轻发布者的压力感,减轻不良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二、WI-FI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WI-FI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了解世界更加便捷、
丰富。同时,WI-FI网络的现代化与多样性,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4]。
1.部分大学生对WI-FI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心理
依赖。沉溺于网络耗费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日积月累,容易产生网络依赖。首先,WI-FI的校园普及,再加上高端智能手机的平民化,实现了电脑和手机的无缝对接,
直接导致大学校园“低头族”越来越多,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严重损
害。其次,无线网络终端的社交软件具有隐匿性特点,虚假信息和非道德现象,网上人身攻击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的倾向,危及学生心理健康。最后,WI-FI网络屏蔽或者信号较差时,部分大学生无心
做事,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消沉,导致网络不良精神依赖,出现相应的病态生理反应。
2.部分大学生对WI-FI网络的过度使用导致信息
焦躁症。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数量增长日新月异,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信息接收、高速处理的能力相对欠缺,面对如此巨量、更新速度极快的信息,大脑神经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一旦信息承载量过度,大脑会自动忽略,不再存储。从而导致人们对这些信息的感受能力与认知能力会明显下降,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恐惧感和自我强迫的出现[5]。许多大学生一旦接收不到WI-FI信号或者信号很弱的情况下,就会感到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会引发精神、生理的不当反应,总觉得自己错过了重要的信息,甚至联想此类信息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上带来不好的影响,容易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等症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部分大学生在WI-FI环境下容易造成人格的封
闭。据调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人格封闭性行为的人群数量较多,具体表现为与周围学生相处难度大,不愿意与人交流,独来独往,由此类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不在少数。WI-FI环境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的同时对现实感到厌倦与冷漠,在抵触现实的消极心理中,逐渐自我封闭,不能或不愿与身边的人交流,严重的可能发展为“网络孤独症”甚至“网络自闭症”[6]。这种封闭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格上发生明显的消极改变,学生在校与人相处自私自利,冷眼漠视,沉溺于网络中,分不清楚虚拟和现实,周围的人和事情于自己无关,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两种不同的性格表现,学生渐渐疏远,人际关系处理很差,时间久了,容易导致性格变得自卑、自私、怯懦,不利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逐渐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
三、改善WI-FI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策
1.沉溺于WI-FI网络的学生亟须提高主体自律性,提高对无线网的认识,充分发挥自我调控及其控制能
力,充分认识网络环境对自己成长的利弊,并学会合理、熟练地运用WI-FI环境。对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网络糟粕信息,或者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学会甄别、摒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己的坚韧性和自控、自制力,适时展现自己的爱好特长,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找到一个兴趣点,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添色彩,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
2.重视家庭和学校的监督作用。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院系、班级、宿舍均需配备心理健康联络员,限制大学生对WI-FI的过度使用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健康心理咨询。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在聚会、聚餐等社交场合,也应对使用WI-FI上网,特别是诸如低头玩手機,对现实社交活动置之度外者,应做出相应的制止或回应,毕竟沉溺于网络世界忽视现实中的社交活动,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3.高校在改善WI-FI环境下大学生身心健康中扮
演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时刻将积极态度植入日常的学生教学和日常管理活动中,深刻了解把握大学生在
WI-FI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行为倾向和网络动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网络观,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深化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7]。针对当前校园内高覆盖的WI-FI环境,
高等学校可以对特定空间或特定时间内对WI-FI环境进行网络信号屏蔽,以此来限制大学生对WI-FI环境的过度使用,保障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强制性减少和降低大学生对WI-FI 的使用。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当系统全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网络为中心载体向学生生活辐射的教与学过程,其中涉及网上与网下环境、课程、学生心理、教师素质、管理等多方面内容[8]。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充分认识、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网络心理健康基本状况的基础之上,努力构建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别是WI-FI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利用WI-FI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各种发展优势,着重培养大学生合理利用先进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教育综合网,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素质及业务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最大化实现大学生健康成
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华喜.WI-FI环境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以郑
州大学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6.
[2]吕汶洁,李丹丹,张雪.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现
状[J].通讯世界,2016,(4).
[3]胡玉翠,许晓梅.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
研究——基于心理危机干预视域分析[J].中国市场,
2016,(33).
[4]郝炳金.用物理技术分析大学生网瘾的危害及对策[J].中
国西部科技,2014,(4).
[5]刘明,孙瑞英.网络环境下信息焦虑症的“弗洛伊德”解析
[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
[6]黄映琼.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J].消费导刊,
2008,(23).
[7]李洋.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盐城师
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
[8]陈琳莹,梁瑞琼,肖羽,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
网络心理健康现状[J].科技视界,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