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2018-09-15 06:14夏传信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夏传信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准确的风险分析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PPP模式运作中存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融资风险、运营风险,应通过增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各参与方权益;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协作配合新格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安全的外部环境;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各参与方利益等对策防范和化解PPP风险。

关键词:PPP模式;融资模式;风险分析;公私合作;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8)02-0053-06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部门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负担不断加重,金融供给不足成为抑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PPP作为一种公私合作的新型融资模式应运而生。PPP不仅仅是简单的融资模式,它是指政府借助社会资本的资金、技术、管理、创新机制等优势,合作完成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而完成政府部门职能,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资本的获利机会。目前,政府部门积极推广PPP模式的应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均提出,未来要建立起政府、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推广PPP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争取实现各参与方的利益最大化,准确的风险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入研究PPP模式运作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问题,提高PPP模式运作的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PPP模式的探索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与此同时,国内PPP模式应用起步较晚,理论层面研究较为浅薄,政府和社会资本缺乏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析经验。因此,深入分析PPP模式面临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保障PPP项目的成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利益最大化意义重大。

一、PPP模式的类型、功能与特征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起源于土耳其,发展完善于英国。20世纪70年代,英美政府为解决资金不足危机,主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供给;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等发达国家为解决债务危机、推动经济发展,1984年,土耳其提出BOT(建设—运营—转让)概念,并应用到阿科伊核电厂项目当中,随后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效仿。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将引入私人部门作为核心内容,1992年,英国政府提出PFI(私人融资计划)模式,随后PPP模式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逐渐得到推广。目前,PPP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各国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并逐步得到完善。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初步将PPP模式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2000年后,PPP模式得到认可并逐渐得到开展;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抑制了PPP模式在国内的推广;2014年,国家新城镇建设规划的出台,使得PPP模式重新得到推广和发展。随后,政府相关部门从定义、理念、操作等层面对PPP模式进行完善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PPP模式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应用。

(一)PPP模式的类型

在国内,PPP模式被定义为一种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长期合作关系。狭义上,PPP模式指在利益共享原则下,公共部门引入私人部门构成特殊机构,共同实施基础设施构建,期满后移交公共部门;广义上,PPP模式包含所有因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而在两部门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包括特许经营权类、外包类以及私有化。

外包类PPP项目指由政府部门投资,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归属于政府部门,社会资本负责整个项目建设、运营阶段的一项或几项职责。在此类PPP项目中,社会资本只是受政府委托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得相应回报,积极性相对较低,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特许经营权类PPP项目是指公共部门给予社会资本特定的权利,允许其参与项目投资,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双方共同享受项目收益、分担项目风险。在此类项目中,社会资本的参与度较高,根据合同约定,负责整个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并在后期将整个项目的所有权转移给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给予社会资本一定的补偿或收取一定的经营费用。这类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一平衡关系的实现需要政府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公平公正地对项目实施管理,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保障各方利益,提高项目运行效率。

私有化类PPP项目要求私人部门全权负责项目的投资,并通过向用户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实现投资回报。在此类项目中,社会资本具有项目的所有权,政府部门仅负责监督,这使得社会资本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与此同时,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也较大。

PPP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服务协议(Service Contract)、运营和维护协议(O&M;)、设计—建设(DB)、设计—建设—维护(DBMM)、租赁—开发—经营(LDO)、租赁—经营维护(LOM)、租赁—更新—经营—转让(LUOT)、建设—转让—运营(BTO)、建设—运营—转让(BOT)、购买—更新—经营—转让(PUOT)、建设—运营—拥有—转让(BOOT)、设计—建设—融资—维护(DBFM)、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维护(DBFOM)、购买—建设—运营(BBO)、建设—拥有—经营(BOO)、购买—更新—永久经营(PUO)、建设—拥有—永久经营(BOO永久)等。

(二)PPP模式的功能

PPP模式不仅具备融资功能,还可以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创新机制以及新型的技术。第一,融资功能。PPP模式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是融资功能,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让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进而获得一定的投资收入,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与社会资本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第二,PPP模式具有专业化的管理程序,兼具设计计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需要不同专业公司专业化分工合作完成。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PPP的可行性是由专业机构通过物有所值评价、风险评估报告、绩效监测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等研究报告来确定;其次,PPP项目的实施是有专业机构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对项目的建设成本、实施进度运营效果等进行控制;最后,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质量、价格实施有效监管是公共部门的工作重点。第三,完善创新机制。PPP模式在运营过程中,要求政府简政放权,实现其从经营城市向运营城市、从依靠土地财政向依靠主要税种等的转变;引入社会资本,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政府计划经济向社會资本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种机制的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缓解了基础资本分配的不均衡问题,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第四,提供新技术。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建设模式,在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新技术。可见,PPP模式在解决政府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促使社会资本开发新的技术,制定新的管理方法,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实现了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双赢的局面。

(三)PPP模式的特征

PPP模式具有全程合作、利益调节、风险共担的特征。在这些特征中,合作关系是最主要的特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在合作关系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特征。

合作关系是指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友好协商,在成本最少、风险最小的基础上,为了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达成的一种合作关系,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扶持、履行监督责任,社会资本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创新机制,各参与方各司其职,遵循契约精神,将项目整体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社会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PPP模式中,各参与方建立的合作关系是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建立的,与此同时,由于PPP项目是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存在公益性,若社会资本在项目中获得高额利润,必然会使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若私人部门获得收益低于一般水平,则无法维持自身经营。因此,公共部门要对私人部门的获利情况进行调节,对私人部门的高额收益进行控制,对较低收益进行补偿,进而保证社会资本的合理收益,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行。

PPP模式的合作特征决定了各参与方在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特征。为使PPP项目实现风险最小化,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应当在考虑风险性质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前提下,找出应对风险的最佳策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合理利用各方的特有优势,将风险分配给有相对风险承受优势的承担者,降低PPP项目的整体风险,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PPP模式运作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一)PPP模式运作中的风险特征分析

风险指特定条件下,实际和预期结果间的差别,即损失的不确定性。PPP模式运作风险是指PPP项目在设计计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进而导致项目受到损失。PPP项目风险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预测,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潜在的风险,对于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项目风险具有客观性、危害性、潜在性、相对性以及可测性等特征,PPP项目因资金具有投入量大、周期长、结构复杂等特点,其风险具备了复杂性、偶然性、阶段性以及渐进性等特点。

1. PPP项目风险具有复杂性。由于PPP项目参与方多、结构复杂,各风险因素对参与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各个参与方衡量风险的标准不同,同一风险在项目不同时期作用效果不同,导致PPP项目的风险具有复杂性。

2. PPP项目风险的偶然性特征是指风险的不可预测。由于PPP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项目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项目风险处理方法的可借鉴程度不高,每个PPP项目都有其独特性,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参与者众多,造成了PPP项目风险的偶然性。

3. PPP项目的阶段性特征即指项目在不同阶段中面临不同的风险,有些风险伴随着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但每阶段风险发生的程度不同,例如法律风险;有些风险只出现在项目运行的特定阶段,例如运营风险。

4. PPP项目风险的渐进性是指PPP项目风险的大小和影响会随项目的实施过程、内外条件的变化而慢慢凸显,由于PPP项目具有社会效应,因此公共部门会对项目的社会效应进行监管、调控,这必然会给私人部门的经济效应带来影响,进而对项目产生影响。

(二)我国PPP模式运作中潜在的风险分析

我国PPP模式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风险隐患比较严重,成为影响PPP模式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我国PPP模式运作中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公共部门对PPP模式制定的各种政策对项目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地方公共部门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往往会作出不切实际的担保,引发信用风险。公共部门在进行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经验,导致前期准备不充分、决策能力不足以及审批过程繁琐等问题,引发决策和审批风险。由于PPP项目具有公益效应,公共部门会对其加以干预,过度的干预会给整个项目带来较大风险,进而引发过度干预风险。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对公众利益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损失,会引发公众反对风险。

2. 我国PPP模式运作中的法律风险。PPP模式下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变更、税收调整等。PPP模式在国内起步较晚,该模式下项目的建设运营在制度上还存在缺陷、配套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很可能引发某一参与方偷钻法律空子,造成合同失效;现行的相关项目建设法律仅针对普遍意义上的项目建设,对于PPP模式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各参与方之间的矛盾问题未作出具体规定,造成PPP项目实施应用过程中引发股权转让和特许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PPP项目相关法律变更,包括税收、环境、补贴等方面法律的变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PPP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影响项目的运营。项目各参与方责任、权利、义务分配不合理,会导致PPP项目在运营时没有相关协议遵循,从而引发合同风险。国内现有PPP相关法律政策对社会资本参与方的限制较多,对标书的形式、具体的项目运作要求缺乏灵活性,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合作方式,现有政策不能充分发挥PPP模式的灵活优势。

3. 我国PPP模式运作中的经济风险。PPP模式运作过程中,利率、汇率变化以及通胀膨胀等情况的发生会引发经济风险。在PPP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利率的变动会给项目的运行带来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等风险;在以外汇计价的运营项目中,汇率变动、外汇兑换困难也会给項目运营带来风险。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物价水平的总体上升,使得项目原材料价格上升、员工工资上涨,导致项目建设、运用成本上升,会引发通货膨胀风险。与此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在投入经营阶段获得的资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和债务,可能会造成债权人利用法律手段逼迫项目公司破产,给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风险。

4. 我国PPP模式运作中的融资风险。PPP项目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充足的运行资金,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运行的项目,在资金融通时面临一些特殊风险。首先,目前PPP模式的发展情况显示,PPP项目的运作机构是由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联合出资成立的项目公司(SPV)担任,由于PPP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政府和社会资本资金流不足时,社会资本作为主要出资方,理所当然地成为资金融通方,而基础项目载体融资的项目公司没有存量资产,在抵押上缺乏优势。作为临时成立的SPV,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不会提供全额担保,一旦项目失败,给金融机构的融资追索造成风险。其次,一些PPP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而项目公司融资周期较短,这样会使PPP项目面临二次融资的风险。

5. 我国PPP模式运作中的运营风险。PPP模式下的运营风险即项目进入运营阶段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指同质项目间竞争、供给不足、需求不足、费用调整、支付风险、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以及产品损耗等风险。

由于已投资建设的PPP项目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可能引发其他公共部门投资者新建类似的项目,运营过程中将会大大分流规划不合理项目的需求,导致该项目资金无法顺利回收。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初期,可能面临很大需求,但在项目建成后,或在项目运营期间,由于同类项目的竞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人们对项目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降低,进而给项目的运营带来风险;同时,由于已建设成功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市场需求增加等原因,导致项目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给项目运营带来风险。项目建设期间,由于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运营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项目无法正常运营的风险。项目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价格定位不合理、项目费用无法按时收回、产品损耗、产品运营不合理等原因,也会给项目的运营带来风险。

三、我国PPP模式风险应对中存在的缺陷

(一)市场规则不完善,参与方职能不明确

在PPP模式中,合作方虽规定了各方的权益和义务,但由于缺乏第三方责任机构的监督、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参与方职能不明确,制约了PPP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当PPP项目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不按约定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导致项目失败。其次,政府部门仅将PPP模式当作一种融资方式,在需要时积极鼓励并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最终造成自身的失信行为。最后,各参与方的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政府部门在PPP项目的投资运营中仍处于强势地位,政府部门的违约行为会给项目造成直接损害。

(二)法律层级不高,政策衔接不畅

PPP项目大多涉及公众利益,法律制度的缺失、法律层级不高等问题不仅增加私人部门的运作难度,而且容易引起民意反弹。首先,国内目前关于PPP的法律文件大多是部门、地方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此类法律规章层级较低,缺乏全局性考量,地方差异性较大。其次,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定多由政策推动,而政策的变动复杂且和法律规章的衔接程度较差。最后,法律规章的制定缺乏有效的监督,效力较低,导致社会资本承担额外的风险。

(三)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PPP项目持续周期较长,各参与方责任不同、风险分担能力不同,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PPP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不合理的利润分配给项目参与方造成较大损失,公共部门承担过多的风险会使PPP项目徒有其表,社会资本承担不合理的风险,则无法获得合理回报,抑制项目的持续运营。其次,目前国内监管不完善,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因此对风险分配、运营监管等方面缺乏统一管理。

(四)融资渠道不足,运营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PPP项目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且多为抵押、担保贷款,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融资方式有待开发。2014年11月,国务院就“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等作了批示,为推动融资方式改革打下了基础,但新的融资机制仍有待开发。国内PPP项目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于公共服务等领域涉及较少,运营模式单一;当前国内PPP项目运营期限普遍较短,违背了政府解决融资问题的初衷,不利于PPP模式的发展。

四、防范和化解PPP模式风险的政策措施

(一)增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各参与方权益

诚实守信是PPP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推进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各参与方利益。首先,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应该建立诚实守信、平等互助、互利互惠的契约关系,禁止政府部门利用特有的权利和地位将风险随意转嫁給社会资本;同时,社会资本也不能借助自身获取市场信息的优势来隐瞒政府部门签订不平等契约。其次,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兑现对私人部门的承诺,认真履行合同约定,因违约侵犯其他参与方合法权益的,要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同时,制定详细的约定,降低公共部门“随意签约,肆意毁约”的发生概率。最后,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契约制度,明确公、私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建立相应的惩戒措施,并形成规范性的书面文件,便于各部门之间进行监督。

(二)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协作配合新格局

要形成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协作配合的新格局,需建立健全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确保生效合同得到有效执行。首先,从精神方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增加自我认同感,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其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针对PPP项目中规划、招标、采购、运营等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监管,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促进项目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强投资者资金来源的信贷审核,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贷风险。最后,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需要充分协商,就利益分配问题达成共识,提出各参与方均认可的利益分配方案,并签订完整的协议来规范各参与方的行为,以此规避合作过程中因各参与方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风险。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安全的外部环境

从PPP各方的出发点来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均希望顺利完成PPP项目,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因此,根据PPP项目实施进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各参与方实施有效的法律约束,消除各参与方对PPP项目的顾虑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PPP模式下项目实施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从PPP项目的应用范围、操作流层、风险分担、责权关系等方面完善法律体系构建。同时,PPP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应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不同部门应出台更具体的PPP操作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其次,通过对公、私部门权利和义务的合理界定来缓解甚至消除外部法律环境变更所带来的风险,通过合同条款,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情况,事先作出明确规定。最后,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法律变更对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损害时,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应相互协商,对已经发生的收益损失和成本变动,确定补救办法,及时讨论并确定更适合法律变更后的合同条款。

(四)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各参与方利益

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的未知因素,项目风险在各参与方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是PPP项目能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合理的风险分担应遵循“承担风险与获得的收益相匹配、承担的风险要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各参与方的风险承担程度要有一定上限”原则。其次,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对政治风险、法律变更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强,此类风险应分配给公共部门参与者承担。融资风险、经济风险、运营风险与社会资本的经营活动相关,此类风险应分配给私人部门参与者承担。此外,对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风险,应由双方协商、共同承担。最后,在PPP项目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监管,签订合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收益分配规则,合理均衡各参与方的利益。项目运行时,对社会资本的利益进行调节,确保项目在代表社会效益的同时,使社会资本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五)鼓励联合投资,创新融资方式

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保障其经济效益,需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打破现有的信贷政策限制,加大新的资金供给,完善经营回报。首先,积极鼓励联合体参与投资、运营和建设,使各公司共同分担融资风险,同时,探索尝试各类联合体模式,解决SPV运营能力的不足的问题,如担保+PPP、基建+产业+金融、基金+基建等模式。其次,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创新融资方式,多开发一些适合PPP模式的融资产品,与银行共同构成为PPP项目服务的金融机构。最后,在PPP项目运行中,为提高私人部门的积极性,公共部门应为私人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在私人部门申请银行体系贷款时,公共部门可为其提供担保,增加其信誉度;在税收、利息方面,公共部门应为私人部门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等。同时,私人机构作为融资主体,应该提升自身对融资风险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融资模式,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应对融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六)完善运营服务机构建设

目前国内PPP项目运营尚不成熟,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关的咨询服务机构、技术以及支撑服务机构等,进而提升PPP项目的管理能力。首先,提供必要的支撑服务,减少项目运营过程中可避免的风险,提升整体收益。其次,提供事前的法律咨询服务,减少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违规概率。最后,提供技术咨询,可以减少因技术问题造成的减缓项目进度问题,从而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和质量。

(七)加强理念创新,探索多元化的PPP模式

PPP模式的推广是为了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只要在控制成本、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引入创新机制,为私人部门的参与提供更大的空间,调动其积极性,使各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和优势,保障PPP项目的顺利推进。首先,对于特许经营期较长的项目,引入仲裁机制,负责重新审核PPP的财务条件以及相关成本,帮助合作各方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保证合约的有效执行。其次,给予私人部门更大的灵活性,提高其积极性。最后,探索多元化的PPP模式,鼓励每个项目参与方根据项目特点,创新性地采用PPP新模式,如TOT(移交—经营—移交)等。

(八)加强PPP专业人才建设

一切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专业的人才,PPP项目也不例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项目研究方面做到战略引领,在运营管理方面实现人才保证。首先企业要通过内部培养、外聘专家等方式建立独有的“PPP智库”,成立一支具有项目识别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以及风险识别能力的研究团队,全面、及时地了解政府部門制定的PPP政策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其次,PPP项目涵盖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资金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因此,企业需打造一支专业化的PPP项目管理团队,统筹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俊龙.PPP模式的效应、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7(3):40-46.

[2]史丁莎.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背景下我国PPP项目利用外资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3):48-55.

[3]李凯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风险管理研究[J].求索,2016(1):109-113.

[4]王树文.“一带一路”PPP模式中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6(5):68-75.

[5]龚鹏程,臧公庆.PPP模式的交易结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J].经济体制改革,2016(3):144-151.

[6]黄艳敏,宋琦,张岩贵.公共财政支出变动的机会再分配效应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8):85-94.

[7]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机制: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模式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64-71.

[8]賈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特征与职能[J].经济纵横,2009(8):7-10.

[9]姚东旻,李军林.条件满足下的效率差异:PPP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J].改革,2015(2):34-42.

[10]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1):78-89.

[11]严晓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应用及审计重点探讨[J].审计研究,2014(5):45-51.

[12]朱相平.地方投融资平台建设与政府的责任边界——基于风险控制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2(7):11-16.

Research on the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PP Model

Xia Chuanxin

(School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PPP mod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s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and accurate risk analysi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of PPP project's success. There exists political risk, legal risk, economic risk, financing risk and operation risk in the operation of PPP mode in China, so we shoul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system, and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participants earnes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m a new pattern of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 a safe external environment, establish a reasonable risk sharing mechanism, and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icipants to defuse the PPP risk.

Key words: PPP pattern, financing mode, risk analysi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肇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区体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贵州省XX市新型城镇化试点融资模式探索
浅析公租房融资模式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金融支持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风险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