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琴
摘要:“贤贤易色”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对“贤贤易色”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分别解释“贤贤”“易”“色”三个词得出“贤贤易色”是尊重贤人要改变面色的意思。
关键词:《论语》;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学而》,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很多说法,对于“贤贤”“易”和“色”三个词的解释也大有不同。
“贤贤”中这一个短语中第一个“贤”用作动词,解释为尊重,分歧不大,主要分歧在于第二个“贤”所指的对象。将以往学者的观点总结起来可以把“贤”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解释为贤人,例如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用了孔安国的注,认为:“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1]一种解释为妻子的贤德,例如刘宝楠解释为“夫妇为人伦之始”。[2]
“易”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如”。这一说法始于孔安国,正如上文提到的孔安国的注释,他说易色说的是用好色的心好贤,其中的“易”就有“如”的含义。王念孙明确提出“易”就是“如”,说的是爱美好的品德就像爱美色。[1]第二种解A释是轻视。例如杨伯峻解释此句说对于妻子来说应重视品德,不看重容貌[3]第三种解释是改变。例如皇侃在《论语义疏》把这句话解释为:“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4]他的解释明确将“易”解释为改变。
“色”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美色之色,例如上文例举的皇侃的注释,他将“易”解释为改变,“色”解释为美色。认为此举是改变对美色的轻视而重视贤德。[4]后来还有朱熹把此句中的“色”解释为“好色之心。”[5]第二种解释是面色。上文提到皇侃将其解释为美色,他也引述了另一种解释“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6]可见“色”的意思的确是很有争议。第三种解释是泛指容貌义。这是因为他们将“贤贤”的“贤”看作是妻子内在的贤德而将“色”对举为外在的容貌。这一观点始于刘宝楠,他也解释了把夫妇放在第一句是因为这是人伦的开始[2]。近来又有李泽厚先生认同这一观点,他解释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7]
從历时的角度看将“贤贤”理解为妻子的贤德之义就目前文献资料可见始于北宋邢昺,他在《论语疏》解释说:“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8]《礼记》中说饮食和男女都是人的大欲,当时对男女之事还没有偏颇,所以将“贤贤”解释为贤妻子之德不符合《论语》原著的意义。如果排除“贤贤”的对象是妻子,那“贤贤”就应该解释为贤贤人之贤了。
要解释“易”字,首先要确定“色”为何意。“色”字在《论语》中出现了27次,其中有23则,23则中“巧言令色”和“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两则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实际有21则出现“色”。“色”的意义略有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论语·乡党》中说“色恶”,指食物颜色不好;《论语·宪问》中说“润色”指的是修饰文章;《论语·子罕》中的“好德如好色者”指的是美色;还有三则:《论语·乡党》中“色斯举矣”、《论语·宪问》中“贤者辟色”、《论语·季氏》中的“君子少之时戒色”,此三则目前争论很多。因此文重在解释“贤贤易色”,这些条目不再讨论。
我们在遇到有疑义的条目时,若此义可以解释通,那最好用此义以确保著述词义的一致性。如果此义无法解释,我们也不排除其他的解释。从统计学的观点,如果“贤贤易色”中的“色”解释为面色合理就应该接受。
从句法结构来看,“贤贤易色”这一则可以如下排列: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很显然,这是一组意义并列的复句,侍奉父母的要求是竭尽全力,侍奉君君主的要求是能致一己之身,结交朋友的要求是言而有信,根据句式可以推测“易色”应是“贤贤”的要求。那么“贤贤”为什么要要求“易色”呢?
《论语·宪问》中说“贤者辟色”,即规避别人不好的脸色,面对贤人自然就要“易色”了;《论语·季氏》说君子九思,其中“色思温”,这三则说明君子注重“颜色”,面色温和是君子应该培养的品质,而侍奉君子也要做到察言观色,君子面色不好就不应该再说话了。这点也可在明代宋濂的文章里得到印证,他说自己在向先达提问题时不敢不面色温和,礼仪周全。这些文献资料都说明了贤者对面色的看重,所以“贤贤”要求“易色”理所应当。根据上述分析,“贤贤易色”解释为尊重贤人要改变自己的面色。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83:31.
[2]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83:2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5.
[4]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83:31.
[5]朱熹.论语章集注[M].中华书局,1983:50.
[6]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83:31.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8.
[8]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