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曹小云
四慕话剧《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符合三一律原则,将长达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在一天当中展现出来,情节跌宕起伏。《雷雨》是曹禺的大学毕业作品,完成于1933年。当时曹禺只有23岁,对于《雷雨》主题的探讨应当不会涉及到揭露黑暗社会,站在工人阶级立场批判周朴园等问题。曹禺在《雷雨》序中提到这部话剧的主题:“《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雷雨》中的8个人物在一个沉闷的雷雨天里3死,2疯,1逃离,本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解析,分析这部话剧人物悲剧命运的不可控性与必然性。
一、剧中人物各有特色,但并不单一、片面
前人对《雷雨》中的人物形象讨论最多的是周朴元与繁漪。过去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过于片面,认为周朴元迫害鲁侍萍、繁漪、鲁大海,周朴元眼中只有金钱,但是并没有看到周朴元也是被命运玩弄的一个。对于繁漪的解读大多是阴鸷、残酷、偏执,但没有看到繁漪作为一位知识分子追求自己自由、幸福的一面。
周朴元在三十年前抛弃鲁侍萍,后来又娶了两个老婆,但他房间的陈列一直保持鲁侍萍在时的样子,说明在周朴元心中始终放不下鲁侍萍。鲁侍萍是周朴元三十年来的心结。周朴元得知四凤母親就是鲁侍萍之后,说:“谁派你来的?”、“你来的目的是什么?”前人对这两句话的解读争议最大。文本认为周朴元说出这两句话完全出自正常人的反应,一个本来已经去世多年的女人现在活在这个世上,并且突然出现的周朴元面前,正常人的反应一定是像周朴元那样。在了解鲁侍萍的真正意图之后,周朴元提出给鲁侍萍钱,一方面出于愧疚,另一方面现在两人都有各自的家庭,将三十年前的旧事翻出来对双方家庭都不利,只能用钱来解决问题。当然,周朴元这一人物形象有冷酷、自私、主观臆断的一面,例如强制繁漪喝药,用自己的主观想法控制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认为自己教育出的儿子是最完美的,用残暴的手段压制煤炭工人等。周朴元身上的冷酷、自私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周朴元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但无论如何,周朴元是一个立体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繁漪是一位读过书的女性知识份子形象。繁漪这一人物形象与鲁侍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繁漪懂得反抗,懂得守卫自己的爱情。但她爱错了人,周萍懦弱、自私,明知周平不会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却义无反顾。单纯从道德角度来看,她自私、邪恶,是一个破坏道德风尚的人物,但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繁漪精神上受着周朴元的禁锢。鲁侍萍虽然善良、善解人意、柔弱、有骨气但鲁侍萍身上没有繁漪身上的决绝与魄力,鲁侍萍只会逆来顺受。
二、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曹禺将两个家庭的长达三十年的恩恩怨怨集中在一天当中迸发。驱使两个家庭的命运走向悲剧的是人物本身。周朴元在三十年前抛弃妻子,为悲剧埋下祸根。鲁贵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多挣钱,将四凤送到周家当丫鬟,为兄妹的不伦恋埋下祸根。周朴元与繁漪之间没有爱,却压迫她整日待在楼上,为继母与继子的不论恋埋下祸根。周朴元用残忍的手段压制煤炭工人,为鲁大海与周平剑拔弩张埋下祸根。
周朴元作为一家之长的专制,必然会激起繁漪性格当中的反抗性;繁漪身上的反抗性,必然会与懦弱、与自己年龄相差不远、意志不坚定的周萍在一起;懦弱的周萍出于对父亲的尊重与愧疚,必然会移情于单纯、美丽的四凤。复杂的人物形象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八人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某一天必将走向爆发。八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聚在一起使得戏剧冲突达到了极点。
三、人物悲剧命运的不可控性
三十年前,鲁侍萍因为出身卑贱,被赶出周家。由此可以推测,年轻时的周朴元性格当中肯定有懦弱的成分。三十年后,鲁侍萍担心自己的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嘱咐四凤不要到有钱人家当丫鬟,但鲁贵贪财,将四凤送到周家,并且刚好是周朴元家。几个人物在冥冥当中交杂在一起。周萍像极了年轻时的周朴元,懦弱、意志不坚定、疑心重,周萍与四凤在一起,四凤的下场会与年轻时的鲁侍萍一样。周冲喜欢单纯、不做作的四凤;四凤喜欢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周萍与自己的继母——繁漪有过一段感情,但繁漪无法走出与周萍的感情;周朴元心中一直暗暗放不下鲁侍萍;鲁侍萍早已嫁给贪财的鲁贵,使得母子、父子不能相认。《雷雨》的潜在结构是一个内在的圆,只是圆内的人物无法跳出。复杂的人物,复杂的情节,这八个人物在无形中走到了一起。对《雷雨》文本的解读无法用道德进行衡量,仿佛是命运将这八个人物纠缠在一起。
在《雷雨》中不停地出现雷声、电线这两个意象。正是由于雷声的存在才会有电线漏电的现象,一切仿佛特别偶然,又像是精心策划一般。8个人,3死,2疯,1出走。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周朴元,和死比起来,苟延残喘的活着是最大的折磨。死反而是一种解脱。这其中无法评定对与错,因为每一个人物都是剧情的推动者,他们的悲剧有必然性,也有不可控制性。
参考文献:
[1]张晶.《雷雨》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殷杰.《雷雨》中“雷雨”意象的意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