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心理过程,其工作重点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原文思想,同时又恰当地表达原文意义。换言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理解原文,并把这种理解恰当地传递给读者的过程。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组成,即理解、表达和校改。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往返反复的统一流程,彼此既不能分开隔断,又不能均衡齐观。为了讲解方便,我们把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表达、校改三个环节分别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翻译过程;理解;表达;校改
一、理解
(一)翻译中理解的特点
翻译中的理解在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翻译中的理解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即以忠实表达原作的意义并尽可能再现原作的形式之美为目的,因此,它要求对作品的理解比一般的阅读中的理解更透彻、更细致。翻译的理解系统从宏观上看,要包括原作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从微观上看,则要细致到词语的色彩、语音、甚至词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翻译为目的的理解比以其他为目的的理解所面临的困难都要多。以消遣为目的的理解显然无须去分析作品的风格,更无须每个词都认识。即使以研究为目的的理解也无须面面俱到,而只是对所关注的内容(如美学价值、史学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等等)的理解精度要求髙一些。
第二,以翻译为目的的理解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一般的理解,其思维方式大都是单语思维,读汉语作品用汉语进行思维,读英语作品就用英语进行思维。以翻译为目的的理解采用的是双语思维方式,既用原语进行思维,又用译入语进行思维。原语与译入语在译者的大脑里交替出现,正确的理解也逐步向忠实的表达推进。
第三,以翻译为目的的理解——表达过程的思维方向遵从的是逆向——顺向模式。一般的抽象思维的方向是从概念系统到语言系统,而阅读理解中的思维则是从语言系统到概念系统,是逆向的。一般的阅读理解捕捉到语言的概念系统后任务便完成了,而翻译则要从这个概念系统出发,建构出另一种语言系统,这则是个逆向——顺向模式。
(二)顺向思维过程
理解中应注意的方面:
理解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表达的前提。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題的一个环节。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就无法谈及表达问题。理解首先要从原文的语言现象入手, 其次还要涉及文化背景、逻辑关系和具体语塊以及专业知识等。
①理解语言现象:语言现象的理解主要涉及词汇意义、句法结构、修辞手段和习惯用法等。
②弄淸文化背景:英美的文化背景和我们不同,由此产生了与其民族文化有关的习愼表达法。翻译时必须弄清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有关的典故等等。
③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④透过字面的意思,理解原文内在的深层含义:翻译时需弄淸具体含义,切忌望文生义。特别是对文学作品,还要抓住其艺术特色,并深入领会其寓意。
⑤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认真阅读上下文,了解语言环境,也就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得深刻透彻,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才能确定词语的特定含义。透过表层理解深层意义,同样是靠上下文语言环境。
从语言学的观点看,孤立的一个单词、短语、句子,就很难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一定的上下文才能确定它的意义,才能得以正确的理解。
在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环节,必须通过语言现象揭示出原文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乃至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首先对原文多义词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具体词义的理解,必须根据一个词与其他词的结合和搭配来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理解。其次,对一词多类的词,还需要在词与词的结合中判断其词类。第三,英语句子语法结构,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有时也会遇到语法结构不够严密或比较复杂的句子,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判断、区别。最后,必须抓住原文的风格特点,才有可能以同样的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其特点。
综上所述,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而要做到理解准确,除精通语言外,还要熟悉文化背景,正确处理语义与逻辑关系和语境关系。
二、表达
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二步,是实现由原语至译语信息转换的关键。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目的和结果。表达好坏取决于对原语的理解程度和译者实际运用和驾驭译语的能力。
理解准确则为表达奠定了基础,为确保译文的科学性创造了条件。但理解准确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翻译出髙质量的译文,这是因为翻译还有其艺术性。而翻译的艺术性则依赖于译者的译语水平、翻译方法和技能技巧。就译语而言,首先要做到遣词准确无误,其次还要考虑语体、修辞等因素,切忌率尔操觚、随便乱译。另外,表达还受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作者的创作手法、写作风格以及原语的影响。
翻译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单位。如果把句子作为翻译单位,在句子内部又要考虑词素、词、词组、成语等作为翻译单位的对应词语,同时在句子外部还需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风格的统一等等。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译者在翻译单位的对应方面仍会遇上表达的困难。因此,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找出克服困難的某些具体方法和技巧。由此可见,理解原语只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译文准确妥帖与否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表达恰当才是翻译的实质。
三、校改
校对和修改译文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翻译得再好,也难免会有疏忽和错漏的地方,只有认真校改加以补正;即使没有错译或漏译的地方,有些术语、译名、概念以及行文的语气风格也会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必须通过校改使之一致起来;在文字上,译文还须加以润饰,比如把表达不够准确的词语改成能够完全传神达意的词语,把逻辑上不贯通或语气上不顺的句子改好、理顺等等;在分段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应按译文语言的习惯来进行处理。
具体而言:
①核对人名、地名、数字和方位等是否有错漏;
②核对译文中大的翻译单位有无错漏;
③修正译文中误译或欠妥的翻译单位;
④校正错误的标点符号;
⑤文字润色、统一文体,使译文流畅。
校改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校改可以深入推敲原。一般来讲,译文要校改二至三遍。第一遍重在核实较小的翻译单位,如词、句,看其是否准确。第二遍着重句群、段落等大的翻译单位并润色文字。第三遍则要过渡到译文的整体,看其语体是否一致,行文是杏流畅协调。切忌佶屈聱牙或通篇充斥生僻罕见、陈腐过时的词句。总之,第一、二遍由微观人手,第三遍则上升到宏观校核。当然,如时间允许,多校对几遍也很有必要。
四、理解、表达和校改三者之间的关系
上述理解、表达与校改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理解与表达,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理解原文时,必然同时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时,必然又在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对原文某一词语的初步理解不够准确时,就有可能译出与上下文不相适应的表达方式。这时就会迫使译者不得不再一次深入理解原文,从而找出更恰当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中理解与表达是一个多次反复而又互相联系的过程。至于校改,一般说来是在完成理解与表达的初译过程之后进行的。但是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多次反复的分析与斟酌,实质上也就包含了反复校改的过程。而且在最后校改的阶段,也必然伴随着理解与表达的活动。所谓“校”,就是指通过对译文表达形式的校阅,来查对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所谓“改”,就是把译文中欠妥的表达形式进一步用更好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胡赟、于琦、王蕊. 英语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2]卢卫中、王福祥.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