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

2018-09-14 11:00王尤跃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宗教调查信仰

王尤跃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L高校为例,通过调查了解L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从摸清底数,精准做好青年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防止由“高”向“低”的渗透、防止从“外”向“内”的渗透;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联动机制;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御不良因素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着重做好大学新生宗教信仰引导和帮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等九个层面给出了立体式地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宗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意识形式的社会观念,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组织。“青年”在我国有4亿之众,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而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宗教信仰已然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调查和探究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针对其不同成因的基础上,研究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首要任务之一。

高校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任,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同时,高校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对中国实施宗教渗透的重点领域,大学生是他们进行宗教渗透的主攻方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浙江省舟山市L高校青年大学生信教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L高校大学生信教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从样本的构成看,性别、学历、年级、年龄、学科专业等结构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代表性。从性别比例来看,调查样本的性别分布为,男生占43%,女生占57%。从学历结构来看,公办本科生占70%,民办本科生占30%。从年级分布来看,一年级占到30%,二年级占到30%,三年级占到30%,四年级占到10%。从学科门类来看,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占35%,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占65%。从生源地来看,来自省内城市的占50%,来自省外城市的占50%。从政治面貌来看,调查样本的政治面貌比例为,中共党员占20%,共青团员占70%,群众占10%。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大多数大学生在信仰宗教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他们一般仅仅是出于对宗教的好奇和兴趣。实际上,他们对宗教认识较为肤浅和模糊,信仰宗教的感性成分高于理性成分。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宗教,主要是耳濡目染。例如,民族对大学生信教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信仰宗教行为使大学生易接受或接近宗教;参观游览宗教景点或参加宗教场所的活动,等等。真正信仰宗教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大多数人缺乏对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了解,对宗教知识也不熟悉,对宗教的界限不明确,在社交生活方面也没有严格遵循宗教的规范。这种模糊的认识在是非判断较差的情况下容易走错方向。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容易被宗教的表面形式所吸引和蒙蔽

大部分同学获取宗教知识仅仅通过听说或家庭及周围环境的熏陶,而不是主动寻求,对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不了解,甚至缺少基本宗教知识。他们对宗教文化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喜欢阅读《圣经》、佛经故事、节假日到教堂观摩宗教仪式等;对宗教的教义、教规了解不多,往往被宗教的表面形式所吸引和蒙蔽,看不清宗教的本质;在平常生活中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

(三)大學生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能力不高

从信教学生构成来看,信教大学生基本上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家庭式信徒(祖父辈信仰);二是曾得到过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帮助”过的;三是受身边信教徒影响跟随信教的;四是有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受民族影响而信教,比如我校信仰伊斯兰教的4个学生中,全部是回族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的“小社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生活也成了在校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种消极因素隐性渗透,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危害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一旦筛选不慎,给大学生精神生活以及信仰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十分巨大。

(四)大学生“功利”的信教比较普遍。

在大学生信仰基督原因中,调查结果显示有29.8%的大学生基督徒选择“希望上帝实现自己的愿望”。 参与调查的学生在书面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追求精神价值去信仰基督”,而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带有功利性需求。一些在生活、学习及其他问题中遇到困难的大学生,为了某种需求而信仰基督的情况不少。

二、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扩大开放条件下,国际化背景下,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因素之一。宗教信仰则是人们通过对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宗教意识及宗教文化等的笃信和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稳固的、持久性的情感寄托和意识依附。宗教信仰是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同时,民俗传统和家庭环境也是重要的社会因素。我国存在多元宗教,教派多,而且还并存着许许多多民间信仰和封建迷信。部分大学生生长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向其宣传宗教知识并引导其参加宗教仪式。

(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特别是祖父母、父母)的影响,是大学生信教最初、最大的原因,家庭信教氛围是在大学生信仰宗教中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途径,通过“亲戚、同学、朋友或其他人的介绍”的比例为25.3%,居最高。

(三)宗教因素:宗教的某些教义和功能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冲突中寻找寄托的心理需求,为宗教介入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契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生、世界、自然有独特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这对许多追求理性知识、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大学生颇有吸引力。他们在历史和文化的视野中审视宗教、接近宗教、甚至加入宗教。宗教团体、宗教电台、宗教网络、宗教书刊、宗教人员等宗教力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念。

(四)个人因素: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难、挫折,或者面临实习、就业、失恋等各方面的压力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产生困扰,会感到茫然、焦虑和无助。他们在得不到外界及时帮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让传教人有机可乘,大学生们极易投入到宗教的怀抱中,使宗教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大学生通过紧张的高考,在陌生的环境里求学、生活,面临着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的难题,难免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心理作用,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对复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产生的强迫感。宗教历来影响很多的人,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对大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

三、对策思考

2017年4月22日至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高校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对中国实施宗教渗透的重点领域,大学生是他们进行宗教渗透的主攻方向。

学校、学院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对信教、少数民族及其他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等)进行建档,并安排专人进行“一对一”的联系制度,一般有学生党员或主要学生干部担任,同时分专业由各专业辅导员等跟进关注。重要节点(如圣诞节前后等)或其他敏感时期,对信教学生进行特别关注,关注其思想状况和个人动向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这些同学交谈,加强情感交流,同时叮嘱其要到合法场所参加宗教活动,切勿参加私人集会等。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及个人工作经历,提出以下几点粗浅思考:

(一)摸清底数,精准做好青年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防止由“高”向“低”的渗透、防止从“外”向“内”的渗透

一是高考刚刚结束,大学录取已经开始。当一个信教的准大学生A被确认大学录取以后,准大学生A所在地的“宗教”负责人会第一时间联系上该高校的高年级信教学生B。由B负责无缝对接A。他们所做的思想工作做在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前面,而且非常隐性,外人很少知道。二是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一些宗教极端分子想方设法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毒害、腐蚀青少年,甚至使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校也曾经出现过在学生寝室发放“传单”来传播宗教的现象。定海校区附近私人“宗教集会”场所密集,而且复杂。

(二)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联动机制

一是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切实把宗教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研究分析学校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把握学校宗教工作的规律,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好学校宗教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二是学校统战部要向大学生积极宣傳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要增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宣传力度,消除大家对宗教的神观念。学校从下个学期开始,马上要开设宗教知识选修课或举办相关讲座,宣传我国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宗教政策,帮助大学生清楚认识宗教,消除对宗教的神秘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三是学校学工部、保卫部、团委等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密切与各学院的联系,及时掌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情况;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和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充实的精神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让宗教趁虚而入,钻大学生思想的空子。四是各二级学院要改变教育方法,要以生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他们因为困惑、无助,向虚幻、超现实的宗教寻求慰籍和庇护。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神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五是辅导员平常与大学生接触较多、了解较深,应当保持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及时掌握信息,尽早发现情况,妥善处理好大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不能解决的应立即向学校汇报,研究对策。六是同舟山市统战部、国家安全局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沟通机制,保持信息互通互享。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

正确宣传和引导,消除大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减少信仰上的盲目性,增强他们对宗教的理性认识。宣传和引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本质,以及科学看待身边的宗教现象,着重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另一方面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调查显示,高校在宗教信仰政策方面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还很欠缺。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应要引导大学生遵守国家宗教政策,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尤其是信教大学生必须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参加宗教活动。大学生只有对宗教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待宗教的态度才能更加科学和理性,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四)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中心场所,也是传递科学价值观的神圣殿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

(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在德育中的功能,对大学生心中的困惑进行及时疏导和矫正,对他们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解决,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辅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摆脱宗教对弱势大学生的诱惑。对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要注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内心需求,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六)防御不良因素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主要采取三个具体措施构筑牢固防线,防御不良因素的影响。一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制止非法的宗教活动。二是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 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三是确立畅通有效的宗教信息预警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信息网,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宗教渗透的有关信息,确保校园秩序的和谐稳定。

(七)着重做好大学新生宗教信仰引导和帮助

一是应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关系,明确三者在青年信仰问题上的地位。在社会上,把握社会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在家庭中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宁有文化有思想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管齐下为大学新生年形成正确的信仰提供正确的引导和保障。 二是在校园中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三是改革以往的思想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变枯燥乏味的灌输为精神共鸣和文化的享受,使大学生们在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活动中接受正确的引导。 四是在引导中启发学生,使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自愿的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培养出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是他们更加坚韧,为未来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打好坚实的基础。

(八)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够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并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的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俗民风的文化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九)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应地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选修课,将宗教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观、人生观及对待学习宗教知识的积极态度。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认识宗教,正确辨析科学与宗教、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掌握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上来。

总的来说,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没有必要过度夸大引发恐慌,又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这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需要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一起应对,维护校园秩序的稳定,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志英.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若干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10,(3):20.

[2]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研究课题组.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征分析[J]. 2010,12(4):2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4.

[5]刘营军,贾水库.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6]徐秦法,田莉.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根源探究[J].人民论坛,2011.2.

[7]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8]孙淑萍.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14期,总第654期.

[9]万美容,吴倩.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第10期,总第185期,2010.10.

[10]闰洁.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J].领导与科学.

[11]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第11期,总第186期,2010.11.

[12]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第3期,2010年5月.

[13]林雪原.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探索与研究,2010年第7期.

[14]徐俊,刘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問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年第4期,总第267期.

猜你喜欢
宗教调查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