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璇
摘 要:英语文学课是目前高校人文拓展课程的基础内容之一,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一定促进性作用,也可以让学习者得到情感教育。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文学读本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促使学习者的语言感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可以让读者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素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将英语文学的情感教育以及人文关怀作用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哲理性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切实感悟英语文化中的特色以及中西融合思想的奥妙。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学课;情感教育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我国現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当中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单单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扩宽知识和连接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一定工具性及人文性。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高校都积极开展课改工作,并重新开展教学大纲编写工作。课程改革的具体方向是,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好基础语言知识之后,自主选修不同类型的英语拓展课程。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详细分析英语文学课发挥的情感教育作用,希望可以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其情感教育功能切实发挥出来,促使学生逐渐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情感教育的思想源泉概述
(一)我国情感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在两千多年之前,他就十分重视情感这种人类最为重要的心理问题。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将治学境界划分为三种层次:知学、好学以及乐学,他最为重视的是具备情感原动力的“乐学”,将其当成是各个治学境界中最高的一种。与此同时,孔子也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十分淳朴的情感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情感修养,自己的感情应当满足当时人们的要求,他还用“中和为美”的审美观来对自己学生的情操以及修养提出要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特有的人才标准中的道德观以及审美观,决定了当时相应的情感教育内容,对以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国外情感教育思想
西方的情感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开展的和谐教育,古希腊“三哲”其实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引导者。柏拉图最早完整地阐述了审美和情感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的思想在《对话集》和《理想国》当中有所体现。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老师柏拉图有关灵魂三分法的思想,将灵魂划分为理性灵魂、动物灵魂以及植物灵魂三个部分,并分别对应一种教育模式。他认为三部分灵魂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状态中。因此体育、德育以及智育应当紧密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对人开展和谐教育。
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神学本体论的限制,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教育进行抨击的同时,也提出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及和人的个性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他们反对死读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兴趣与积极性;他们提出应当将学校放在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当中,将学校当成是学生追寻快乐的地方;从教育活动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所重视的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爱,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应当对各个学生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为学生设置适应其感兴趣的学习任务,重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依据其本身的天性来发展。
三、英语文化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一)英语文学内含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十分瑰丽的文明载体,其中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传统,是针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加工民族文化教育和文学鉴赏相互融合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对世界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定的博爱精神。在英语文学课教学环节中开展情感教育,文学作品的文化性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科特征及规律也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掌握好尺度,争取将形象性、渗透性以及针对性切实展现出来,从而在英语文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将文学课教学的文道统一、以文载道以及以文育人等情感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热爱外国文学、渴求外国文学。
文化熏陶是英语教学环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背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备的哲学、人文以及美学等因素,是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以及生活习俗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就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一样,语言和文化是难以分离开来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那么想要掌握其语言知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想要切实提升外语水平或真正将一门外语用好并熟练应用,那么应当对这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特征以及风俗习惯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可以这么说,语言实际上反馈出来的是社会文化,他们是同时产生、相互支持并且共同发展的。世界上切实并不存在和特定文化背景毫无关系的语言,如果想要提升一门语言的熟练度,那么就应当对其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形成深入的认识。如果难以对外语文化背景知识形成深入的认识,甚至是使用自己的文化习得方法去学习外国的文化,那么在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出现语法等错误,甚至会引发一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从而影响双方的感情。因此,在英语文学教学环节中,应当要充分重视各种不同语言带来的文化差异,以便于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情感上的认同感。
(二)文学与文化
大学英语文学课程教学环节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以及文化能力。只有在学习文学之后,才能减少因文化和信仰差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愉悦,也可以让学习者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促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美好。
文学具备一定历史反馈作用,作家使用文学这种形式将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记录下来。而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文学作品是用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了解其他国家历史的过程,也是在审视历史以及观察那个时期某些人物成长历程的过程中,为自己积累十分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文学也是学习者了解和熟悉其他国家传统习俗使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文学阅读不仅可以让人对当地景观形成一定认知,也可以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这种沉浸型的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作品当中蕴含的风情民俗及人文思想形成更为深入的了解,扩大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文学和情感教育
大学生处于一个三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容易遭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他们之前的英语学习处于初级阶段,重视的是语言技能的输入,忽略了文化和情感的培养,到了大学这样一种多元化环境后,某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孤独和焦虑的情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展文学与文化素养培养工作,能够促使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文学其实可以被当成是一個个人叙事的集合,引导人们去体验事情发生的变化,并激发一定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寻找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文学可以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供一定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学习者不仅可以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获取一定乐趣,也可以开展角色模拟,依托文学这种媒介,把自身当成是文学作品当中的一个角色,将自己放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中,观察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心路历程。哈姆雷特的烦恼也可能是每一个人的烦恼,弗罗斯特在两条道路当中进行选择的时候,之所以会难以取舍,也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夏洛蒂·波浪的《简·爱》当中描绘出来的主人公性格十分独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传输了十分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读者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追寻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及教师应当适当为学生提供一定阅读的自由,允许学生在英语文学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来阅读,这样可以将学生的语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养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四、结语
英语文学课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高校越发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以满足文化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选择适应性比较强的英语文学作品后,应切实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类情感以及人文资源,让学生在闲暇时间充分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生活中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流活动,也能够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威.接受美学视角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新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16-117.
[2]黄宁.高校英语文学课的伦理策略——以《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教学实践为例[J].海外英语,2017(24):184-185.
[3]胡亚辛.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17(39):58-59.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英语教育专家学者追忆桂诗春先生[J].英语学习,2017(04):46-49.
[5]罗婷,尹红.省属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湖南省综合性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