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记者道德选择与价值取向的探讨:以作品《上学》为例

2018-09-14 11:00辛梦雪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做法上学

辛梦雪

摘 要:新闻记者因其公开的职业性质而成为了最容易被受众讨论、评价的职业群体,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时,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事实报道、舆论引导时往往会存在专业素养与道德准则的矛盾与冲突,关于新闻记者道德选择的正当与合适与否也是受众热议不下的话题。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再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限,受众的讨论与评价往往是舆情的主体。而受众的意见基数之大与意见丰富性、辩论性使得新闻记者道德选择这一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本文将以反映记者道德选择的典型作品《上学》为例,给出详细解读与做法建议。

关键词:道德选择;《上学》;做法

一、案例简析

陕西《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的作品《上学》,曾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但这篇作品就曾引起对新闻记者道德选择的热议。记者拍摄的是一个山村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都得从一座“绳桥”上经过,桥上就只有几块木板,孩子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记者采取的方式就是先“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拍出真实自然的瞬间”,然后通过报道方式来呼吁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马上有读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令人心寒”,是为了个人私利在“做秀”,没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低下。

在这里记者面临的道德选择是先报道事实,还是先解决问题,也就是记者选择先从自己的哪个身份出发看待此事件的问题。

新闻记者具有两个身份定位,一是职业定位,发现事实、报道事实,要求记者做一个“旁观者”,忠实地记录并反映真相;二是社会定位,抛开职业角色,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讲,应该遵循社会义务与社会公德,要求做一个“参与者”。这两层身份在某些环境下会发生冲突,要求记者必须舍弃一边履行一边,如案例中的记者杨小兵,在发现山村孩子通过“绳桥”上学,潜在危险巨大的时候,从“记者”角度来看他应该记录事实并进行报道,从“公民”角度来看他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对孩子进行救助,他优先履行了记者的责任,并因为职业素养与新闻效果的突出而受到嘉奖,同时,这也意味着他舍弃了对社会公德的履行,因而受到质疑。

二、选择失当——新闻价值、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取向建议

山村孩子“绳桥”求学的新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其中还牵扯到的是当事人的生命价值,与当事记者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价值,这是对新闻记者价值取向的考验。在本事件中,新闻记者显然选择了新闻价值至上,私以为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新闻记者,更是作为“社会公民”,在进行价值选择的时候,更应该全面考虑、有所侧重:

(一)要以社会角色为重。身负宣传报道重任,记者应比普通公民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当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应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在了解使用“绳桥”上学的孩子有生命危险时,首先对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履行公民义务,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孩子们保障生命安全。

(二)在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后,也要坚守记者的职业操守。看到“绳桥”事件的新闻价值,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以此来引起社会对“绳桥”现象乃至更多的类似山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的关注,以此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与利益。

(三)在选择两难时,不妨从另一角度切入事件:如在上报有关部门后,对领导部门抢修“绳桥”进行新闻报道,一方面可以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监督相关部门对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树立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威信也有促进作用,达到了追求国家利益的目的。或者在“绳桥”抢修完成后对使用“绳桥”的孩子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起到对有关部门的作为进行监督的作用;同时,对孩子真实感受的报道能更好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也能反映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更多的问题,使新闻报道由聚焦个体延伸向更深远的层次。

三、如此选择的原因及意义

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提出一个观点是“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如果没有社会道德作为工作处事的底线与基础,对职业的忠诚反而可能会造成对社会的反效果。只有当记者把社会公德、公民责任放在第一位时,他的作品才会呈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起到更好的打動受众的作用。记者作为社会公共媒体的代表,更应该担负起宣扬社会优良道德的责任。

当面临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时,要合理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标准就是哪一方能更好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能更好地带来社会利益。杨小兵通过此新闻,引发了有关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张新闻照片获得的基础是对照片主角生命的冒险,用他们的生命冒险来取得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对于他们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可以说照片中的孩子们并没有出现意外事故,但拍摄照片的出发点已经触犯了尊重生命的社会公德红线。没有人能保证这种以生命做赌注的做法会永远有好运气,一旦意外发生,记者因报道需要未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求帮助,从而失去了可能挽救生命的机会,这样的事件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对当事记者作为公民本身,要承受舆论压力,而且整个记者行业的道德心与责任感都会受到社会质疑。

记者要正确处理媒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好上述其他利益的基础上,在考虑媒体自身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使“绳桥”的危险性引起社会关注的方式不只是杨小兵的报道方式一种,这样的方式虽然增加了照片的冲击性和新闻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媒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

本文虽以《上学》这一案例做出了具体分析与措施建议,但代表了对整体道德选择与价值取向的观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新闻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存在,应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先,坚守心中的道德底线,在此基础上的新闻活动与行为,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好新闻。在面临道德困惑时,新闻记者不妨跳出固有思维圈,尝试创新角度切入新闻,宁可适当放弃新闻价值,也绝不使其凌驾于道德与生命之上。

参考文献:

[1]李丽. 道德选择与新闻记者的道德价值取向探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16(11):90-93.

[2]张剑虹. 记者的道德感与新闻选择[J]. 新闻知识, 1989(7):19-20.

猜你喜欢
做法上学
今天上学怎么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