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荷叶圆圆》课的评析

2018-09-14 11:11白艳玲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两节课荷叶文本

白艳玲

《荷叶圆圆》是一篇经典的现代儿童散文诗,曾编排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后选入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结构轻巧工整,语言凝练,极富童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与认知需求。课文围绕荷叶在不同小动物眼中的样子,描绘了不同小动物在荷叶上的动态,展现出小动物与荷叶相映成趣的美感。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如何做到“把握学段特点,落实有效训练”实现“同课异构”呢?从两位教师的课堂呈现与目标达成情况看,具有以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选择语文训练元素与目标定位相同。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凭借文本进行识字、学词、学句与朗读训练,将语文元素训练融于文本的阅读之中。

本次执教的陆巍和詹秋童老师,从低年级教学的任务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文本为范例,将关注点定位在字词句的学习和语言的积累上。这些语文元素的选择既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重点。从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不难看出,本课要认识的字,要理解的词语,要背诵的段落均得到逐一落实。显而易见,两节课筛选的语文元素训练是一致的。其次,从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看到,两位执教者都从年段、学生年龄与教材的实际出发,确定了识字写字与背诵的训练目标。同时,对文本的感知则是通过朗读来感受夏天荷塘的美好。无论是显性目标还是隐形目标,不难看出目标定位是明确、准确、可测的,落实中也有具体的支撑点。

2.遵循认知规律,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相同。

两节课异曲同工之妙在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语文学习的规律,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它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认知与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如:阅读——识字学词——积累语言,两位教师都遵循了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激发读文兴趣的基础上,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并通过检测重点词语,强化识记生字。在深入文本阅读时,围绕小动物把荷叶当成了什么,怎样做的,并在朗读的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与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摇篮、停机坪、歌台与凉伞”等词语。最后在熟读课文中达到自然背诵的目的。系列的学习过程,学生一直是实践的主体,时时处处是学生在读,在想,在说,很好地将认知规律与实践加以有机融合,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把握课型特点,利用文本落实有效训练相同。

两位教师十分清楚低年级阅读课的基本特点:读文感知——识字学词——朗读积累。这里,积累既有语言的积累,也有语言样式的积累。教者正是因为把握住这一点,训练才清晰明了,有的放矢,避免了流于形式低效的阅读训练。如,在引导学生读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这一段时,陆巍老师重视了对ABAB式词语“很美很美”的训练。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里使用了“很美很美”,去掉一個行吗?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后得出结论,去掉一个会觉得水花就不那么美了,然后模仿句式进行了仿说练习。詹秋童老师对这一段的训练是: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能用上这样的词语说一说小鸟在空中是怎样飞的吗?国旗在校园的上空又是怎样飘动的呢?这样结合阅读相机训练,更利于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发展。对于写字训练,更是掷地有声,循序渐进。两位教师都指导学生认真完成3个字的书写任务,并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书写的时间也很充分。

不同点:

1.新课伊始的情趣点与训练意图不同。

为了营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两位教师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入课方式,即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又符合学段特点,以学习兴趣为起点。如,陆巍老师联系以往的学习,将学过的《小青蛙写诗》和本课的学习有趣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富有节奏的“呱呱,呱呱,呱呱呱”的小青蛙的诗歌声中渐入情境,接着又引出“小蜻蜓落在刚刚钻出小角的荷叶上”该用一句什么诗句描述,进而引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为后续对文本的朗读和凭借语言意境落实语文元素的训练做好了铺垫。詹秋童老师利用的是“希沃蒙层”的功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能猜出什么。随着画面的慢慢打开,看到荷花,欣赏满池的荷叶后,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圆圆的荷叶,小动物们会把它当做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将观察渗透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为后续的观察与读文做好了铺垫。

以上两种不同的入课方式,体现出不同的用意,但归因却是——关注认知与情感需求,彰显了第一学段学生年龄与心理的特点。

2.教材处理的导学主线与学习方式不同。

两位执教者对教材的解读既做到了深入浅出,又明确了主旨与编者的意图,同时选择了合理的教学内容,将其凝练成具体的课堂训练板块,体现出各自的风格与特点。陆巍老师对教材处理的主线是——热闹的池塘里,有谁来与圆圆的荷叶玩耍,它们在荷叶的什么位置上。以这样的脉络为引领,再顺次阅读:水珠在哪里?它是怎样做的……进而渗透谁在哪儿?做什么?以此展开朗读——识字——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训练,并将朗读与背诵落实在训练之中。

詹秋童老师则采用的是:看到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小动物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当明确小水珠在哪,做了什么后,再看看小蜻蜓看到这圆圆绿绿的荷叶又是如何说与做的呢?最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汇报给予指导与训练。由此看出,依文导学的路径与策略各不相同。

3.习字方式与语言发展训练的节点不同。

“课标”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要求是: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我们平日的语文课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习字,使之形成常态化。在《荷叶圆圆》一课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对于写字处理的时机与方式各不相同。陆巍老师通过随文阅读,让学生多次与汉字见面,然后采取集中观察比较的方式,通过对比发现同一偏旁的字,位置不同,部件的笔形是有变化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书写的任务。詹秋童老师是在随文阅读识字的过程中,将写的任务进行分散,并通过多媒体与手机连接的方式,及时播放学生的习字,并给予评价指导,并反复训练。

关于发展语言的训练,两节课最本质的区别是:陆巍老师在课尾引导学生:小动物们看到“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分别把它当做什么?利用课件逐一出示几种小动物说的话,并用引读的方式,把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凝练成一首儿歌,然后引导学生补充:小蝴蝶会说什么?小树叶说什么……利用文本样式发展语言,关注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这也是利用文本调整思维,发展语言的同步训练。此处可圈可点,值得借鉴!詹秋童老师则是在开课伊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形状与颜色的特征,再以“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句式为例,让学生观察一个红苹果,说一说:“苹果 , 。”这样的语言形式,既在训练表达,也在训练观察,对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事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言语表达奠定了基础。

总之,两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部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体现了学段的认知特点与训练重点。尤其是两位教师既关注了显性目标的有效落实,也关注了隐性目标的延续与发展,语文思维的训练也得到了有效地关注,课堂效果更是显而易见。但是从两节课学生主体性与学习的自主性来看,落实得还不够。构建灵动、开放、自主的语文课堂,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两节课荷叶文本
荷叶像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最虎的事
饿的滋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培训
荷叶圆圆
睡眠,想说爱你不容易
荷叶伞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