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补还岱村的田野调查

2018-09-14 02:01刘晓卫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砌筑院落民居

刘晓卫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补还岱村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五申镇,周边相邻左家营村、一间房、三间房村、什达岱(现名团结村)、乃只盖村,是内蒙古中部乡土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

1 自然地理

托克托县,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部,土默川平原南部边缘。托克托县以阿拉塔汗义子脱脱名字转化而来。托克托县地势为东南高,西北和西南较低。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平均海拔1 000 m,年均降雨量362 mm。托克托县属于台地,托克托台地位于河套盆地东南部,台地西边为库布其沙漠,受沙漠影响,台地地表大都为全新世风成砂覆盖[1]。补还岱村位于托克托县台地西北部,受整个台地的影响,主要为沙质土壤和盐碱地。距补还岱村5 km的大黑河,其周边土壤肥沃,是托县主要的粮食基地[2]。

在2000年前,村内居民主要种植枸杞以及小麦、玉米、向日葵、胡麻等经济作物。之后由于枸杞行业经济下行以及村中劳动力的流失,2000年左右村内将全部枸杞树挖除,种植了其他经济作物,而今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人力所占比重较小。

2 历史文化

据《托克托县地名志》记载:清初,“垂数十年无兵事”采取了重农抚商,碟批放垦。数万山西、陕西的汉人,携家带口源源拥到托县地区。有常住耕种,也有春出秋归雁行耕作,开云田,筑板申,连村数百。来自山西陕西地区的人民通过走西口到达内蒙古托克托县,随着其不断繁衍发展形成了村落。

根据蒙古语,补还岱也译作“布罕岱”,汉译公牛之意,泛指力气大的人。据《托克托县地名志》记载补还岱村名的由来,一说是“补还岱”为蒙古人名“布罕岱”的谐音;二说是来源于明代台吉,老巴都尔台吉,后转化为补还岱村;也有村民讲其为蒙古姓氏,原补还岱村蒙古人姓“补还岱”,现村内多为刘、高、杜姓氏,其中刘姓为村中大姓[3]。

3 村落状况

补还岱村原属于乃只盖乡后合并至五申镇。补还岱村西500 m为小营子村,之后村落自然生长与补还岱村连成一片,现两村以301乡道相隔。村内道路现已全部硬化,进入村内的主要入口有3处,分别为村北公路入口,村西以及村西南处的入口。村中道路都比较宽阔,约在5 m左右,村中心位于整个村庄的东部,村庄周围大片土地盐碱化严重,村庄道路以戏台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辐射(图1)。村落被道路分为北组团、西北组团、西南组团、南组团4大组团。

图1 村庄概况图(来源:作者自摄)

在村北有一处井房,为补还岱村定时供水,现村中接通自来水,吃水已不再是大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水井水质的下降,村内的水井也多数废弃,少数留存的用于喂养牲畜和灌溉院中菜地。

村中主要道路连接村落中心,村中心建有人民剧场、奶奶庙,村内赤脚医生原居住在村中心,过世后家人已搬离此居住地。县里派医生驻村后,村卫生所仍旧建在村中心,村中心通达性较好,可方便及时地去到村中各处。村内3个小卖部也集中在村中心,几经易主,成为现今两个规模较大的“乡村超市”,其中吉生小卖部为老房,其隔壁小超市为近年来原址新建房屋。村庄的村委会(当地叫做大队)坐落村中心,村委会以及两个小卖部是村中活动的主要场所。。

人民剧场为原来老戏台改造,沿用原戏台的结构、体量,对外立面和形态进行了重新装饰和微调,其体量巨大,内部空间高大,符合戏曲演出的要求,同时又与山西陕西地区的传统戏台有区别(图2)。人民剧场及周围小卖部成为村中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年四月十八,补还岱村都会请外地的晋剧团到村中唱戏,活动持续3~5天,在此期间所有买卖、集市都集中汇聚到村中心,由此更加巩固了村中心在整个村落公共空间的地位。

图2 人民剧场(来源:作者自摄)

奶奶庙为20世纪重新翻修,据村民介绍庙中供奉的是金霄、银霄、碧霄3位神仙,主要是为了求子、保平安。

村内学校最初在村委会隔壁,后经拓展扩大,搬到村庄最南处,由两三排简陋民居组成,早年间,学校还有学生,现今村内年轻人大多搬到县里或市里生活或外出打工,很少居住在村内,其子女读书也大多在县城或市内,村内学校已经废弃,独留空房,后经改造,加装彩钢屋顶成为养殖场。学校前的场地成为村内居民撵晒谷物的场所。

村内有规模较大的加工厂一处,为土坯砖砌筑的建筑,它是村民进行小麦粉、糕面、豆面等食物的加工场所,因设备老旧及近年来村内居民多数从县城购买面粉等食物,加工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4 院落空间

村内现存民居大部分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土木瓦房,以及在近年来进行的内蒙古“十个全覆盖”中新建的砖瓦房或砖墙彩钢顶房屋。村内原有生土民居已经全部坍圮消失。

补还岱村地势平坦,用地没有太多限制,因此院落多为大院。且院落为合院形式,院落空间基本相似,多为四合或三合院,极少数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会有两面围合的院落出现。通过建筑的围合,对内形成了矩形的院落空间,对外相对封闭。

正房一般为两间,分别为主人和晚辈居住用房,没有等级之分,南房用来储物,东西房为牲口棚,不同的家庭也会根据各自的需求适当调整位置,但所包含的基本功能不变。院落入口的选择没有固定法则,多数都是南向大门沿路而建,方便出入,有中部开门也有东南角开门,个别院落因为道路和出入问题而把门设置为东门。每家每户除了大田外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块菜地,用来种植日常所食用的蔬菜等,根据不同院落空间,有的选择在自己院内,打井后方便灌溉,有的则选择房前屋后的空地进行种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院落空间外,每家每户在其宅基地旁边另辟一块地作为晒场或圐圙作为院落空间的补充。大小依据需求确定,通常用作堆放柴草,晾晒玉米、葵花,小型种植或白天喂养牲畜。

下面对高刘两家院落空间做简要介绍。

高家院落,正房3间,正中间房屋为主人房,西侧小屋原为长辈住房,现用于储物,东侧房为晚辈住房(图3)。西房为主人储物房间(称为凉房),南房依次为牲口棚,大门,长辈储藏间,草料房,羊圈、鸡窝,炭房,厕所。原西房、南房均为土坯砌筑,黄泥、麦秆抹面,后因年久失修拆除,盖了砖墙彩钢房。且因村落整体风貌需求,将原有民居粉刷了涂料,失去了民居原有色彩和韵味。

图3 高家改造前院落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刘家院落,正房两间,西侧房屋为主人房,东侧房为晚辈住房,现在年轻一代已搬离村庄,东侧正房闲置,只逢年过节人多时才起用(图4)。院中设置菜地且没有东西房,南房依次为牲口棚,大门,草料房,储藏间,羊圈,厕所。南房顶部东西两侧建有晾晒枸杞的简易小棚,后因枸杞产业的衰败而逐渐拆除,随着“全覆盖”的推进,户主拆掉了土坯砌筑的南房,重新垒砌了院墙,在院落南侧搭建了简易的储藏间。

图4 刘家改造前院落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5 民居建造

在民居立面上,正房北墙为保温和抵挡冬季北风不设窗户,山墙上有的会设置排气孔。正房正面开窗,上端花窗为木质雕刻,后面糊纸,每年一换,下端窗口安装玻璃。玻璃窗口用做采光,糊纸的花窗一般会有一到两扇可以开启通风,户门上方的窗扇也可开启,此做法与山西陕西农村民居相似[4](图5、图6)。到了冬季晚上会用“挡子”将玻璃挡住,起到保温作用,根据需要,某扇档子上留有方形小孔,方便观察院中状况(图7)。而槛墙也都采用土坯砖砌筑,内外都用黄泥麦秆和好后抹匀,之后内部墙裙、窗台刷漆,外部窗下墙、窗台用水泥抹面加固,形成较好的保温与防水性能。也有经济状况稍好的人家槛墙的外墙部分使用青砖砌筑,并用青砖拼花或者纹样进行装饰,也有使用砖砌槛墙外框,内部填充土坯砖的做法。

图5 村中传统民居立面(来源:作者自摄)

图6 高家改造后立面(来源:作者自摄)

图7 窗户挡子(来源:作者自摄)

在结构和做法方面,补还岱村民居多数是土木结构,富足的人家会采用砖木或砖土木结构。早期全部使用土坯砖砌筑的民居已寥寥无几或已多数坍圮消失;20世纪80年代有两种做法,一种被称为“四脚落地”做法,即在房子的基础和四角使用青砖或红砖砌筑,有效保护土坯墙构成的维护结构;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屋内使用土坯砖砌筑,其外使用青砖砌筑,达到青砖包土坯的效果,有“里生外熟”的叫法。在陕北地区进行调研时也曾见到相似的做法。

屋顶上传统草泥抹灰后挂瓦,大多挂红色板瓦,极少数民居挂青色筒瓦。因为降水量不大,大多民居起脊不高,单坡顶,人字坡顶,长短坡顶的做法均有出现。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当地的单坡顶,在建造屋顶时,将建筑前坡使用椽子一层层弯曲,形成一个优美的曲线,在房屋后墙处有一小截收头,被称为鹌鹑式屋顶[5](图8)。这些做法经过时间的检验并得到村民及当地工匠优化,形成了更加有利于内蒙中部地区的建造方式,同时这也与造砖技术的发展及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有关。

图8 鹌鹑式屋顶(来源:作者自摄)

在民居室内,正房室内多有火炕,炕与灶台相连接,火炕的造型多为一字炕,根据厨房位置的选择分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南北向火炕因临近窗户,南向光照强度高,舒适度较好,所以选择南北向一字炕的居民较多(图9)。

图9 室内火炕(来源:作者自摄)

在补还岱村,户门分为内门和外门,内门对外一侧有油漆彩绘或者寓意美好的诗句,内侧有门栓,保护室内安全(图10)。一般情况下村内居民有两套外门,一套冬季使用,选材厚实,保温性能较好;另外一套夏季使用,为木框与纱网制作(图11、图12)。五一过后,天气逐渐炎热,村内居民就换上了夏季用门,增加室内舒适度。

在装饰方面主要在屋脊处使用砖或筒瓦进行拼花以及个别人家在门口处设置简易照壁(图13);屋顶院落外一侧没有出檐,但在檐下用几皮砖进行叠涩处理,作为墙面装饰;烟囱顶部会加盖亭子状的烟囱帽;门窗扇上一般采用几何纹样,或者动植物进行抽象、变化(图14)。

图10 内门(来源:作者自摄)

图11 冬季使用的外门(来源:作者自摄)

图12 夏季使用的外门 (来源:作者自摄)

图13 入口处简易照壁(来源:作者自摄)

图14 亭状烟囱帽及檐下叠涩装饰(来源:作者自摄)

现如今,村内民居因为年久漏雨加盖了彩钢顶,房屋立面也更换了材质,剥落的油漆进行了重新粉刷,有些民居已经将正房南立面木质花窗全部换成大面积塑钢窗以获得室内更强的光照度,村内保持着传统的民居数量已经不多。

6 结束语

与中国大多数村落面临的状况相似,村中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剩下多数老人和少数儿童。应该说补还岱村是以同一个蒙古族姓式与汉族聚居发展起来的村落,但随着时间消逝,这种民族性或文化性特征已经越来越弱,民族的融合也多数表现为聚居地民居特色的融合。同时也可以看出:在众多民居的建造中,没有完全固定的法则,多数都以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为主。

猜你喜欢
砌筑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BIM技术在砌筑工程排砖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八一作品
房建工程中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分析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浅谈砌筑水泥强度检验及其控制
世赛“砌筑项目”中澳国际交流赛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