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伟,陈 茜,张 洁,段晓旭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POE即“使用状况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或称“使用后评价”,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最初来源于对建筑验收合格后所获得的建筑使用许可[1],研究对象多是医院和监狱等特殊建筑[2]。后期逐渐演化为一种对建筑在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评价和反馈方法。研究对象逐渐扩展至公共建筑,并最终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3]。通过POE评价,可以实现设计——施工——运行——设计的反馈[4,5],既能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后期设计水平,又能分析得出社会需求的改变。
随着《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洛阳市实现了从洛河时代到伊河时代的跨越。以洛河和伊河为界,中心城区分为三大片区,即洛北片区、洛南片区和伊南片区。洛南片区是《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中划定的城市新区,最初称洛南新区。按照规划,洛南新区划分为6大功能区,分别是:隋唐城遗址、滨河公园、关林分区、洛南中心区、大学城及体育中心、洛龙科技园。
洛南片区中心区即洛南中心区,该区域北至古城路、南至郑西高铁、西至王城大道、东至龙门大道,总面积约17km2。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行政办公、商业和居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区域已经成为一个人气聚集、充满活力的城市区。
按照《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洛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洛南片区中心区共有公园绿地15处。其中有6处在建项目。同时,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广场用地和公园绿地的区分在于绿地率的不同。但在实际中,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二者功能差别不大。本论文将属于广场用地的定鼎门遗址广场纳入调研范围。综上,本论文调研范围为10处绿地(表1)。
表1 调研范围一览表
2.1.1 时间选择:结合洛阳市当地的气候特征,选取5月进行集中调研。每周工作日中随机选择2天、周末随机选择1天,分别于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和夜晚,对上述公园绿地进行调研。
2.1.2 问卷内容设计:为了获取有效的信息,调查问卷共设定3类问题,分别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段、职业类型)、游园特征(游园目的、频率、时间段选择、停留时间、景观偏好)、游园满意度以及建议。考虑到儿童多由家长陪同游玩,本次未纳入调研对象。
调查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式进行。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20份。
图1 年龄分布图
图2 职业类型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受访者单一年龄段占比最大的为60岁以上人员,达到34%。从年龄推测,该年龄段应多为退休人员。但20~60岁年龄段占比最大,达到了56%,该年龄段多为适龄工作人员。
从图2可以看出,上班族占比最大,达到了49%。这类人群作息时间相对固定。退休及自由职业人员占比达到了40%,同样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考虑到他们时间上的相对自由性,推测这类人群对综合公园的使用需求应大于其他类型人员。
由图3中,可以看出,来公园绿地内进行健身运动的人群占比最大,达到了51%。相对应,在时间段选择中,清晨、傍晚和夜晚这3个时间段,合计占比达到了67%。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需求更多的侧重于日常健身运动和休闲游憩。同时,在逗留时长中,以30分钟~2个小时为主,达到70%。这样的时长符合人们对晨练和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要求。
图3 游园目的分布图
图4 游园时间分布图
图5 游园时长分布图
从图6可以看出,对于综合公园而言,对园林建筑小品、园林植物景观和休憩设施的关注人数,合计占比达到了82%。这一高度的占比和游园目的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人们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反映了调研区域近几年综合公园设计和建设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兴洛湖公园和厚德苑的改造提升,使得园内的园林建筑小品和休憩设施有了质和量的改变。这些的提升,最终使得人们对园林建筑小品的关注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对公园内园林植物的观赏。
图6 受访者景观关注点统计
图7 公园绿地满意度统计
在受访的120名对象中,对公园感到非常满意的游客占比11%,满意以上的游客累计占比82%。有7%表示对综合公园不满意。
根据受访者反映,受访者认为以下内容可以进一步提升:①公园绿地面积多数较小,公共绿地不能满足大部分游客的使用需求;②布局集中,尤其是面积较大的公园集中在城市的中心;③公园应优化设计,增强公园的多样化。尤其是水景,应从提高亲水性的角度出发对水系进行改造;④公园管理欠缺,应加强监督管理。
结合以上调研结果,探求洛阳市公园绿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针对目前综合公园分布过于集中,面积较小的问题,应当挖掘城市绿化空间存量。如定鼎门街道路附属绿地,中部水渠目前为排涝渠,受地表水体汇入的影响,排涝渠污染较严重。可对该区域雨水管网改造,将排涝渠纳入洛南新区景观水系体系内,将两侧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绿地,激发此绿地的活力。
4.2.1 提升公园绿地的绿化档次和管理水平。增加活动场地、运动设施和配套设施,凝聚绿地周边人气。目前区域内多处公园绿地由附属绿地改造而来,除基本园路外,没有其他游园设施。如大明渠及附属绿地、开元大道两侧绿地、牡丹大道附属绿地。尤其是大明渠附属绿地,位于大明渠两侧,周边居住区众多,但绿地内除沿驳岸设置的园路外,无其他硬质空间和配套设施,连基本的照明设施都没有,使得绿地的使用率非常低。
4.2.2 多层次完善功能空间,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完善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提升游客的参与性,丰富除散步、健身外的其他功能。
4.2.3 增添公园的文化性。结合洛阳的地域特色,增加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如近2年改造的兴洛湖公园,唐代风格古亭等园林建筑的设置,既提升了城乡形象,又增添了公园的文化性,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其他公园绿地也应进行相应的提升。
4.2.4 公园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游客对公园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残疾人士,公园设计上应完善“无障碍设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公园出入口应与公交车站相衔接,同时设置停车场和共享单车停放区,提升公园的可达性,满足不同游客的交通需求。
城市的居住组团,人口密集。居民对公园绿地的使用需求最旺盛、最迫切。公园绿地不仅要实现服务半径的全覆盖,也应针对服务对象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利用POE的分析方法,能够精确地捕捉到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为后期公园绿地的改扩建提供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