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风险评估

2018-09-14 06:21东莞市长安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陈智光麦耀宝
海洋与渔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笋壳疫区东莞市

■ 文|东莞市长安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陈智光 麦耀宝

东莞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 李本旺 黄永强 陈灼均

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自从1997年首次从鳜鱼上发现报道 ISKNV以来,该病已经在中国大部分的地方被确诊,同时在笋壳鱼、乌鳢、加州鲈等鱼类上都发现了该病,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评估 ISKNV在笋壳鱼上感染暴发的风险。

1.危害描述

1.1 病原

ISKN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是肿大病毒属(Megalocytivirus)的代表种。虹彩病毒科是一类直径为 120~300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结构,遗传物质为直线双链DNA(大约 150~280kbp)的病毒。虹彩病毒可以感染昆虫、两栖类、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虹彩病毒粒子一般包括囊膜、衣壳和核心三个部分。付小哲等人通过对 33株不同宿主来源的肿大病毒的外膜蛋白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肿大病毒可以分为 3个型,I型主要感染海水鱼,II型主要感染淡水鱼,III型主要感染鲆鲽类,ISKNV则分为Ⅰ型和Ⅱ型 2种基因型。

1.2 易感动物

ISKNV的宿主范围广泛,可以感染全世界范围内鲈形目、鳉形目、鲱形目、鲀形目、灯笼鱼目、鲻形目和鲽形目等 50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近年来,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甚至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的观赏鱼和养殖鱼类中陆续发现了ISKNV的感染案例。

1.3 流行病学

1.3.1 历史。1997年,吴淑勤等首次在患病的鳜鱼中发现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1998年,何建国等证实了该病原为 ISKNV。国内最早关于笋壳鱼 ISKNV的报道是 2009年10月在顺德一养殖场暴发了该病。

1.3.2 临床症状和发病季节。感染 ISKNV的笋壳鱼,主要表现为从池塘底层游至水面、游泳失衡、反应迟钝、腹部膨大等;解剖可见脾脏和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ISKNV的致病性很强,在水温20~32℃时,均可引起鱼发病,水温 28~30℃时致病性最强。试验研究发现,在水温 28℃时,经过浸泡或注射感染 ISKNV的鱼7~10d后的死亡率可达100%。

1.3.3 传播方式。ISKNV主要通过水平传播,一方面通过养殖水体,另一方面通过鱼体(包括冰鲜)携带。此外,在鱼卵上也可检测到 ISKNV,可能可以进行垂直传播,但尚未有研究报道。

1.3.4 危害。笋壳鱼暴发 ISKNV病的危害严重,死亡率最高可达 100%。东莞市这几年虽然没有大规模暴发 ISKNV病,但是也出现了个别养殖场全军覆没的情况。2016-2017年,东莞市某养殖场因为投喂了感染 ISKNV的鲮鱼,导致整个养殖场的笋壳鱼陆续死亡。在东莞的周边地区,如珠海、佛山等地,每年都有因为暴发ISKNV病而死亡惨重的案例。

1.4 检测

ISKNV病原检测是诊断该病害的重要手段,早期的病毒检测主要通过组织学、细胞分离病原、电镜观察等。随着人们对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重视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建立了多种 ISKNV的检测方法。如 PCR检测方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检测法、巢式PCR检测法、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等。

表1 不同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结果

1.5 防治

目前该病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研究鳜鱼 ISKNV的疫苗,目前处于中试阶段。但是还未见有关笋壳鱼ISKNV疫苗的相关研究报道。

2.暴露评估

2.1 风险识别

本项目评估的是笋壳鱼中 ISKNV的暴发风险,因此需要确定可能引入、留存与传播 ISKNV的各种风险因素,并逐一评估这些因素的风险大小。根据文献报道和实地调查,推测可能导致引入、留存与传播 ISKNV的风险因素包括:苗种、敏感动物、饵料、污染的水、包装物、运载工具、操作工具和接触的人员等。

2.2 引入风险

本项目从笋壳鱼苗种场的成鱼和苗种上都检测到了ISKNV,说明苗种可以携带ISKNV。因此,苗种引入病原的风险非常高。

草鱼可以携带 ISKNV,但是不发病,鳜鱼食用这些感染的草鱼后发病死亡。到目前为止,笋壳鱼的饵料主要以活饵料或者冰鲜为主,养殖户使用的冰鲜或活饵料来源不明也没有经过病原检测,引入ISKNV的风险很大。

水源也是一个引入 ISKNV的重要风险,通过实地调查,东莞市的笋壳鱼养殖场除了洪梅地区比较集中,其他都比较分散。养殖户在水源的引入方面的意识还比较高,虽然没有进行检测,但是不会在其他鱼塘发病的时候抽水到自己的养殖场。总体来说东莞市从水源引入ISKNV的风险一般。

在包装物、运载工具、操作工具和人员传播途径上,基本不会在不同养殖场间交叉使用工具,也不会在患病养殖场直接进行人员的交叉作业。但是在同一个养殖场的不同鱼塘之间,这种交叉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大。

2.3 留存风险

检测结果表明,ISKNV的携带率非常高,但是发病并不是非常严重。ISKNV引入笋壳鱼养殖场后,长期处于潜伏感染的状态,这会使养殖户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如果某个养殖场因为感染ISKNV导致大规模死亡,那么他在进行下一次养殖时就会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但是只是携带 ISKNV的养殖场,在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很多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导致病原长期存留在养殖鱼塘中的风险增加。

2.4 传播风险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笋壳鱼苗种标粗后,主要销往其他地区进行成鱼养殖,但是这些卖出的鱼苗并没有经过检测,可能导致病原传播。发病鱼塘的污水通常都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沟,极易将病原传给其他养殖场。

3.风险描述

通过对上述几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后发现,苗种、冰冻的易感鱼类和用做鲜活饵料的易感鱼类具有较高的传入和发生风险(表1)。

4.风险管理

4.1 笋壳鱼

坚决不从疫区引进亲本、鱼苗、鱼种和鱼卵。对引入的笋壳鱼进行ISKNV病原检测。收集死亡的笋壳鱼进行病原检测,确诊发病原因,防止疫情扩散。研发笋壳鱼IKSNV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4.2 饵料

饵料包括冰鲜和鲜活的易感动物,对投入的饵料要进行 ISKNV病原检测,杜绝从疫区购买这些易感动物。

4.3 水源、工具和药物等

水源、工具和药物等本身携带的病原数量很少,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更多的是要从管理上进行控制。不从疫区或者发病鱼塘引入水源,对运输用水、工具和包装等采用常规消毒的强制措施,这样就可将输入 ISKNV的可能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5.结论

风险评估结果表明,ISKNV感染是一种对我国笋壳鱼有严重危害的一种病毒病。综合风险分析认为,传入 ISKNV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的笋壳鱼,其次是鲜活易感动物和冰鲜易感动物。因此,首先要杜绝从疫区引入笋壳鱼和易感动物,其次对于引进和购买的笋壳鱼和饵料要进行检疫。若发生 ISKNV病毒病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对水源、工具等需要进行强制常规消毒。加强培训,提高养殖户的风险防控意识。

猜你喜欢
笋壳疫区东莞市
笋壳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笋壳浸泡水解厌氧产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