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殷克东:赤潮灾害防治应重视

2018-09-14 06:21海洋与渔业方琼玟
海洋与渔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赤潮营养盐藻类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殷克东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2002年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长期从事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环境及河口生态学研究,在浮游藻营养盐动力学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担任国际科联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工作小组第一组长,联合国下属海洋污染科学(研究)专家组成员。

“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海域,经常会出现赤潮。”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殷克东教授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近海污染导致的海水营养盐过高、气候变化以及过度捕捞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等因素,都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

2005年,中国长江口邻近海域发生米氏凯伦藻赤潮,导致南麂岛附近大量养殖鱼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000万元;2012年,福建沿海发生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当地养殖鲍大量死亡,初步估算经济损失超过 20亿元;2015年冬季,广西近岸海域发生棕囊藻赤潮,由于赤潮期间棕囊藻可以形成直径达2~3cm的囊状群体,能够堵塞过滤网具,对沿海地区核电设施冷源系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众多的例子显示,赤潮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近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食用水产品的安全健康以及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害。

赤潮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

何谓赤潮?《2017年广东海洋灾害公报》中指出,赤潮是指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海洋中存在的藻类有近四千种,而能够形成赤潮的有几百种,其中有一部分种类能够形成有害赤潮,主要为甲藻、硅藻、金藻及蓝藻中的一些藻类。

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发展,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输入近海的营养盐居高不下,造成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面积逐渐增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有害赤潮的频繁发生。而赤潮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多样。殷教授告诉记者,“其实,海水富营养化只是赤潮发生的一部分原因,因为有的赤潮不是每天一直都在,它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譬如具有运动能力的甲藻,黑夜时在深水区,白天它就飘浮上来,如果形成较大面积的聚集,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所谓的赤潮;有些湾区的水交换能力不够好,也会形成赤潮,而且赤潮往往是条状的,这跟它的生物行为和海洋水流有关系;有些海域如果生物链遭受破坏,譬如摄食藻类的双壳类或鱼类减少,也会形成赤潮现象。”殷教授说,除此之外,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蝴蝶效应”,藻类虽然看不到气候变化,但它能感觉到环境因子的变化,当光、温度、营养盐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赤潮就可能产生。所以不能单一的看待赤潮现象,要从全局去看。

在中国,人们对赤潮不够重视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的赤潮很多,但大多是小范围的。在中国,只要不造成生物损失、经济损失或者食品安全问题,赤潮一般不会引起重视。”殷教授说,发达国家认为,赤潮是有害藻华的一种,“非正常现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遭受影响,就是有害的。而在中国,小范围的赤潮称为现象,大范围的赤潮才是灾害,具体是什么灾害,则需要看具体损失去定位。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赤潮产生的危害无非三种。殷教授说,赤潮形成之后,海水缺氧会导致底下鱼类死亡,渔获少便造成经济损失;其次,近海养殖的双壳类生物或者鱼类摄食了有害藻类之后,会间接地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譬如你长期吃一种鱼或者蚝,经过日积月累,体内的毒素就会富集”;如果在游乐场海域,有害藻类会分泌有害物质,致使游客皮肤过敏,更甚者会导致中毒。

殷教授说,大湾区目前的沿海观测系统还不够精细,缺乏及时预报赤潮的能力,发现赤潮其实很简单,如用无人机监测,一般在200米的上空,就能发现赤潮。殷教授建议,中国应该加强沿海赤潮监测,比如可以引导渔民或游客,一旦发现赤潮,无论范围大小,都要立即拨打热线电话,让有关专家前往取样,进而建立数据库,做研究评估。

四种方法可有效防治赤潮灾害

殷教授一直强调,赤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所以,要防治赤潮,就得保护海洋生态,避免过度捕捞,避免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入大海,避免养殖外来物种等。

殷教授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防治赤潮有四种方法:一是从源头控制氮磷入海总量,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二是种植海草,海草可以吸收掉海水中的营养盐,而且可以用来食用,非常具备经济性;三是在近海养殖双壳类生物,如生蚝,它能过滤掉许多藻类,净化海水,但是这种方法要时刻提防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喷洒粘土,这是一种高效消除海水赤潮的复合改性粘土,它是水溶性线性高分子化合物、无机絮凝剂和粘土矿物的组合物,喷洒粘土可以人工喷洒,也可使用喷洒设备,该方法是针对性强、见效快,可用于治理已发生的小面积赤潮。还有一些潜在的生物防治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中。

对于大湾区如何加强海洋灾害防御,殷教授建议,大湾区要把海洋监测做得更加精细,监测的指标不仅限于水温、深度,还要把浮游动植物的种类、营养盐、气象要素也考虑进来,可以通过化学、生物、和气象仪器把有关数据传输回来;另外,建议做一个大数据系统,把大湾区海岸线的所有重要信息统计进来,譬如沿岸有哪些养殖场,养殖场养了什么鱼类,沿岸哪个地方是保护区,哪个是开发区,有哪些重要入海排污口等;最后,要从横向、纵向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近海养殖或者深海养殖之前,要做好评估,既考虑生态也考虑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赤潮营养盐藻类
基于输出系数法及土地利用方式识别的营养盐空间负荷解析——以十堰市为例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动物体内有植物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湛江湾及其附近海域近5年海水中氮、磷变化趋势研究
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和底泥中营养盐影响的研究
大气湿沉降对太湖水质及叶绿素a的影响
揭秘韩国流
征子与引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