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亏空、延迟退休与改革阻力

2018-09-13 11:21邹铁钉
当代经济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保险

邹铁钉

摘 要 从投票理论角度构建了一个策略甄别机制,对个体偏好分化影响延迟退休的作用机制作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延迟退休作为缓解养老金亏空的应急性策略,参保者对其态度同实际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的距离有关。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离休者会支持,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者会反对,而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远的新增参保者,则受人力资本影响,大体是高劳动技能者支持,低劳动技能者反对。离休者和在岗者出现分化,是因为养老负担和养老金收益存在个体差异。而在岗者内部出现分化,则是因为对延迟退休的负面感知以及同工龄相关的工资增长率、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存在个体差异。分析表明,延迟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来自离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参保者和人力资本较少的低劳动技能者。政府在说服这部分参保者的同时,还应重视对低劳动技能者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夯实支撑延迟退休的人口素养。

[关键词]养老保险;养老金亏空;延迟退休;个体偏好

[中图分类号] 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8-0029-08

一、引 言

2016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5亿(占到总人口的10.8%),并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快速增长。①与此同时,养老金亏空与日俱增,2014年就超过了3.5万亿②。面对如此窘迫的财政困局,中国现有法定退休年龄却定得太低,男性为60岁,女性为50岁,③同欧美65~67岁的退休年龄相比,显然属于低龄退休行为。曾益等(2013)[1]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能减轻养老金亏空压力,参保者每晚退休一年可减少养老金缺口200亿④。然而,超9成的受访民众却持反对立场,⑤延迟退休的阻力不容小觑。

人社部的调查显示,面对延迟退休,不同阶层的心态各有不同。⑥处于社会底层、占人口多数的体力劳动者以及经过职业培训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大都会反对。而工作欲望强且事业高峰期滞后的基础理论研究者以及掌握大量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则倾向于支持。⑦

参保者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个体偏好,是因为缴费义务和养老权益存在较大的差异(Forteza,2002;Casamatta et al.,2005)[2-3]。如果在延迟退休没有增加缴费负担的前提下,让退休后的养老金变得更有保障,那么参保者便会支持,反之就会抵制。所以,只有从缴费负担和养老金收益的相对变动出发,制定符合大多数参保者利益诉求的改革方案(Browning,1975;Marquardt et al.,1997)[4-5],才能提高延迟退休的可行性。

延迟退休对缴费负担和养老金收益的影响具有年龄结构层次性(Lacomba et al.,2007)[6],给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者带来的是净损失,给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离休者带来的是净收益,而对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远的新增劳动力的影响则存在个体差异,大体是:人力资本较多的高技能者获益,人力资本较少的低技能者受损。可见,延迟退休方案定然会得到已经离休者的支持和即将离休者的反对,当然也会得到新增劳动力中高技能者的支持和低技能者的反对。

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机制中,只有获得占人口多数的低技能者和即将离休者的支持,延迟退休才能顺利推行。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就得改变这部分参保者在缴费负担和养老金收益上的不利境况(彭浩然等,2012)[7]。而这又和人力资本的多寡息息相关,重视对低劳动技能者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其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物质回报率,有利于延迟退休改革的顺利推进。

本文构建了一个甄别最优延迟退休策略的筛选机制,用于分析延迟退休的个体偏好和改革阻力。本研究将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论证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分析延迟退休偏好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三是分析延迟退休的阻力和应对策略。

本文后续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养老金亏空、个体行为与决策环境,第四部分为个体偏好的作用机制和最优策略选择,第五部分為个体偏好的表达与因素分解,第六部分为改革阻力与策略分析,第七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际标准认为,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13%,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8%,⑨这表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与此同时,养老金亏空额从2007年的1.09万亿快速增至2014年的3.5万亿,⑩ 7年间翻了三番多。虽然政府从1997年起,就一直在探索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特别是2005年之后的统账结合制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养老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但受个人账户空转和转轨负担的影响,养老金亏空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彭浩然等,2012)。

近年来,主张通过调整退休年龄来应对养老金支付危机的学者越来越多,他们分别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方案选择上作了相关研究。

刘欣等(2011)[8]认为,中国正处于从改革前的均等化社会向阶层分化社会的转型期,危及劳工退休保障的养老金亏空极易给矛盾多发期的中国带来新的冲击。养老金亏空的产生是隐性债务显性化、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偏低以及提前退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程永宏,2005;徐晓华,2012)[9-10]。为从根源上解决养老财政不平稳的问题,尽早调整低龄退休政策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何时做、怎么做的问题(刘万,2013)[1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延迟退休可在个人最优决策和社会效用最大化之间找到切合点,政府应当放松固定退休制,改为弹性退休制(曾燕等,2013)[12]。与此同时,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基于退休年龄的养老金支付调整机制,为改革的有效性提供制度保证(王亚柯等,2013)[13]。

退休年龄的设置作为平衡养老金收支的重要参数,定得太低容易引发养老金支付危机。如果无法继续提高在岗参保者的税负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那就只能延迟参保者的退休年龄了(林宝,2010)[14]。相关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在短期和长期都能减少养老金亏空(王宇熹等,2010)[15]。然而,人民网的调查显示,94.5%的民众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态度,认为延迟退休对政府的缴费贡献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所得。⑥这种政府叫好、民众反对的现象表明,调整退休年龄应当从参保者的立场和态度出发才具有可行性。

然而,持有不同偏好和立场的参保者无法达成皆大欢喜的决策结果(Arrow,1951)[16]。但从个体对社会福利和收入差异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制度,则能缓解个体偏好差异所带来的决策困局(Sen,1970)[17]。尊重和维护个人私利是一项政策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前提(Olson,1965)[18]。养老改革过程中,让参保者获得同缴费贡献相对应的收益能够提高政策的可行性(Lacomba et al.,2007)。

延迟退休自然会造成个体在缴费负担和养老金收益上存在差异,要想增强参保者对改革的认同感,就得依据性别、劳动参与率以及人力资本状况来制定政策(郭庆旺等,2007;姚远,2012)[19-20]。当前女性退休年龄(50/55岁)低于男性(60岁),既是对女性的歧视, 又是养老金亏空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孙玄,2005)[21]。原新(2006)[22]认为,制定一些诸如降低提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和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来提高参保者的劳动参与率,能有效发挥延迟退休的作用。因为,提前退休及低龄退休会加重在岗劳动力的缴费負担,从而抑制了参保者接受教育和积累人力资本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缓解养老金支付危机(林忠晶等,2007)[23]。

然而,退休年龄的设定对男女健康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延迟退休问题上,应当给予不同性别参保者以选择自由、推行弹性退休制(雷晓燕等,2010)[24]。另外,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缺乏、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延迟退休应当遵循人力资本积累的周期性,不能搞“一刀切”的低龄退休制度,避免出现“专业技术水平越高、为经济社会服务时间越短”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丁一等,2013)[25]。

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的刘易斯拐点,延迟退休可以让拐点推迟几年到来。然而,延迟退休能否顺利推进却与接近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多寡息息相关(蔡昉,2010)[26]。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投入,提升其人力资本,是突破延退障碍的有效举措。虽然现有文献对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方案选择作了大量探讨,但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个体延迟退休偏好及其策略选择的则比较少见,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意义所在。

三、养老金亏空、个体行为与政府决策

依据同离退休年龄的远近,可将同一时期的人口划分为“已退休者”“接近退休者”和“新增劳动力”。单个参保者存活两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工作期无弹性供给1单位劳动,并获得与个体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劳动报酬。退休期退出劳动力市场,依靠工作期的储蓄和政府提供的养老金维持生活。政府在养老体系中的角色是向工作者征收养老保险税和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并努力维持预算平衡。

如果人口年龄结构稳定,养老保险体系维持预算平衡则比较容易,而当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要维持预算平衡则比较困难。一旦征收的养老保险费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需求,养老金亏空便发生了。通常养老政策在被调整前,一般都会保持养老保险税的税率(τ)和养老金换算比率(σ)稳定不变,所以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养老金亏空(d)可表示为:

老年抚养比是一个独立于养老保险体系的外生变量,短期内无法通过养老政策的调整来影响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进程。为了维持预算平衡,如果政府不愿意承担伴随基金制改革而来的私有化风险,那么延迟参保者的退休年龄便是一种可行的备选策略。

让参保者延迟退休就相当于多征收养老保险税,即提高了养老保险税的税率。如果参保者在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时间长度都单位化为1,那么延迟退休意味着在退休期还得工作θ单位时间(0≤θ<1),所以养老保险税的税率变为(1+θ)τ。此时,养老金亏空可表示为:

依据参保者的效用函数结构及约束条件可以得知,政府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需要考虑三个年龄段不同参保者的态度差异。已退休者因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概率更高了,所以支持延迟退休。离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参保者是延迟退休政策的直接受冲击者和养老负担变重的最先感受者,所以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情绪最为强烈。而离退休年龄很远的新增劳动力对待延迟退休的态度则存在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如果参保者的工资率、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能随同工龄的增长而提高,则会持支持,而如果是随同工龄的增长而下降,则会反对。可见,延迟退休方案只有赢得了大多数离退休年龄很近的参保者和离退休年龄很远的低劳动技能者的支持才具有政治可行性。

其中,i=0,1,2分别代表离退休年龄很远新参加工作的低劳动技能者和高劳动技能者以及离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参保者。λ为各类参保者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支持比率,指标值的大小和延迟退休的力度(θ)有关。

四、个体偏好的作用机制与最优策略选择

各类参保者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支持率(λ)是显示个体偏好的重要指标。延迟退休政策(θ)主要通过影响个体参保净收益(nr)和对延迟退休的负面感知(f)来影响各类参保者的支持率。另外,同工龄相关的工资增长率(g)以及延迟退休后的社会地位(Φ)和工作成就感(a)也是影响各类参保者是否支持延迟退休的重要因素。

由θ*的结构可知,最优延迟退休策略同参保者在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pσw)、社会地位(Φ)以及工作成就感(a)成正向变动关系,而同参保者的缴税负担(ψτw)及其对延迟退休的负面感知(f)则成负向变动关系。

五、个体偏好的表达与因素分解

(一)养老金获取概率对个体偏好的影响

所以,延迟退休对于已退休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所以会支持。理论上讲,延迟退休的力度越大,养老金亏空的降解越好,退休者的养老金便越有保障,所以已退休者的最优策略应当是深度延迟退休。

(二)负面感知对个体偏好的影响

通常,掌握专业技能拥有较多人力资本的参保者,其社会地位会和工作成就感会随同工龄的增长而提高,从而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会比较强烈。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参保者,由于专业技能缺乏和拥有的人力资本较少,其社会地位会和工作成就感会随着工龄的增长和体质的老化而下降,从而按期退休或者提前退休的意愿会比较强烈。所以,人力资本较多的高劳动技能者(h)会比人力资本较少的低劳动技能者(l)拥有更强的延迟退休偏好,即:

六、改革阻力与应对策略

(一)基于年龄结构的改革阻力分析

综上分析可知,从年龄结构分层看,已退休者是延迟退休政策的获益者和坚定支持者,政府不用为了获得他们的赞同而支付额外的游说成本,这便是理性沉默者带来的成本节省(Becker,1976)[27]。而在岗参保者却不同,因是延迟退休的埋单者,在余生当中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和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税,所以本能上会产生抵触情绪。然而,受工资率变动趋势的差异化影响,在岗参保者的延迟退休偏好也出现了分化。工资率增长得比较快的个体所具有的抵触情绪要明显低于增长得比较慢的个体。可见,延迟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来自还未退休的在岗参保者,尤其是占在岗参保者多数的低劳动技能者。

(二)基于负面感知强度的改革阻力分析

综上分析可知,从对延迟退休的负面感知强度来看,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参保者要大于新参加工作离退休年龄很远的参保者,工资率较低、增速较慢的低劳动技能者要大于工资率较高、增速较快的高勞动技能者。所以,延迟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来自在岗低劳动技能者和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参保者,政府应当集中精力游说这部分参保者。

(三)基于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的改革阻力分析

与工龄相关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是影响个体延迟退休偏好的重要因素。(3)式的正负特性(dθ*/d(Φ+a)>0)表明,社会地位(Φ)和工作成就感(a)会从正面增强参保者的延迟退休偏好。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每提高(1+r)/[τ/(1+g)w]一个单位,参保者的延迟退休偏好便会相应提高个单位。一般而言,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和工作成就感不断增强的个体所拥有的延迟退休偏好会越强,反之则会越弱。

然而,与工龄相关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则取决于参保者的人力资本状况。具有专业技能拥有较多人力资本的参保者,其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会随同工龄的增长而提高,所以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会比较强烈。而专业技能缺乏和拥有较少人力资本的参保者,受年龄老化和体质退化的影响,其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会随同工龄的增长而下降,所以按时退休或者提前退休的意愿会比较强烈。

所以,依据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的变动趋势可以判别,延迟退休的改革阻力主要来自低劳动技能者。政府应该在花大力气游说低劳动技能者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让他们从人力资本的提升中体会到更多的工作成就感,进而自发自动的去支持延迟退休。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数理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技术层次的参保者的延迟退休偏好及其成因,并对延迟退休的改革阻力和应对策略作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延迟退休偏好同养老税负和养老金收益的变动直接相关。延迟退休不但不会增加已退休者的养老税负,还能让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更有保障,所以持支持立场。而在岗参保者作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埋单者,不仅要在余生中工作更长的时间,还要承担更多的税负,所以持反对立场。

参保者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个体偏好,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对养老税负存在不同的负面感知。只有当在岗参保者对额外税负感受比较强烈时,才会流露出抵触情绪。而负面感知的强度又同实际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的距离有关。离法定退休年龄越近的在岗参保者,其负面感知会越强,反之则会越弱。所以,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在岗参保者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情绪,要大于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远的新增劳动力。

此外,与工龄相关的工资增长率、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也是影响延迟退休偏好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同参保者所处的技术层次和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息息相关。总体而言,人力资本较多的高劳动技能者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天然竞争优势,其工资增长率、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会随工龄的增长而提高,从而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更为强烈。而人力资本缺乏的低劳动技能者受年龄老化和人力资本折旧的影响,其工资增长率、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会随工龄的增长而下降,从而按期退休甚至提前退休的意愿更为强烈。

可见,延迟退休的阻力主要来自在岗参保者中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个体和人力资本较少的低劳动技能者,政府应该集中精力说服他们。然而,影响个体负面感知、工资增长率、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感的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更应当给予重视。

政府要想让抵触者实现“从反对走向支持”以及“从被迫支持到自愿支持”的伟大转变,就得下大力气从宏观层面进行制度变革和从微观层面加大经济投入:

首先,宏观层面,应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只有就业环境和就业待遇跟上去了,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才会在退休后自愿留下来继续从事原有的工作。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扶持技术创新,不断为专业技术人才拓宽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

其次,微观层面,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高度重视对低劳动技能者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夯实支撑经济效率的人口素养。

当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加快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及其方案的探索极其紧迫而重要,一方面可应对与日俱增的养老支付缺口压力,另一方面又能部分解决个别紧缺岗位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然而,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时机及其不同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养老金收支状况、宏观就业环境、个体人力资本及其职业发展差异。

延迟退休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退休意愿、以及延迟退休在解决养老金亏空方面的财政效果及其对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微观层面影响延迟退休的阻力及其有效性,可从人力资本和行业职业发展路径在城乡、地区、行业以及所有制之间的分割性加以考察。另外,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构架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具有极强的掌控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民意的表达、养老金亏空弥补资金的筹措以及社会就业的安置除了市场自发秩序和個体自由理性选择之外,还有公有制经济、土地财政以及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延迟退休政策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以及以何种方式推进,最终取决于执政者的立场以及对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的综合考量。这为考察延迟退休对微观个体的参保行为、劳动行为以及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养老金收支平衡和就业率波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得到新的发现和更为切实有效的证据。

[注 释]

①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3亿,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N]. 新浪新闻,2017-12-07,http://news.sina.com.cn/o/2017-12-07/doc-ifypnqvn0884692.shtml.

② 郭晋晖. 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额超过3.5万亿,引发养老待遇降低[N].第一财经日报,http://www.yicai.com/news/4735654.html.

③ 孙博. 中国养老金亏空该怎么办?[N]. 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40419/105618853030.shtml.

④ 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 [EB/OL]. 国务院,1978;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EB/OL]. 国务院,1978.

⑤ 代丽丽. 中国养老金缺口每年以千亿规模扩大,晚退1年补缺200亿 [N]. 北京晚报,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tuixiu2012/20120806/6876661.shtml.

⑥ 王珏磊. 中国九成网友反对延迟退休 [N].时代周报,http://money.163.com/12/0614/03/83U8TPU300253B0H.html.

⑦ 李唐宁、唐燕飞. 慎重决策延迟退休,专家称64.14岁退休最优 [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6/c_116692074.htm.

⑧ 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R]. 联合国,1956.

⑨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R].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⑩ 谈养老保险基金亏空超1000亿 [N]. 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25/12206330_0.shtml.

[参考文献]

[1] 曾益,任超然,汤学良. 延长退休年龄能降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财政补助吗?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2): 81-96.

[2] Forteza A.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the unfunding of public pension programs [J]. Departamento de Economía,Fa-cultad de Ciencias Sociales,Universidad de la República,Uruguay,Working Paper 11200,2002.

[3] Casamatta G. ,Cremer H ,Pestieau P. Voting on Pensions with Endogenous Retirement Age [J]. Internati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5,12(1): 7-28.

[4] Browning E K. Why the social insurance budget is too large in a democracy [J]. Economic inquiry,1975,13(3): 373-388.

[5] Marquardt M. ,Peters W. Collective Madness: How Ageing Influences Majority Voting on Public Pensions [M].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覿t Bonn Press,1997.

[6] Lacomba J A. ,Lagos F M. Political election on legal retirement age [J]. Social Choice Welfare,2007,29(1): 1-17.

[7] 彭浩然,陈斌开.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养老金危机的代际冲突研究 [J]. 世界经济,2012(2): 84-97.

[8] 刘欣,朱妍.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J]. 社会学研究,2011(6): 34-58.

[9] 程永宏. 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 [J]. 经济研究,2005(3): 57-68.

[10] 徐晓华.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的宏观控制 [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05-112.

[11] 刘万. 延迟退休一定有损退休利益吗?——基于对城镇职工不同退休年龄养老金财富的考察 [J]. 经济评论,2013(4): 27-36.

[12] 曾燕,郭延峰,张玲. 基于长寿风险与OLG 模型的延迟退休决策 [J]. 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4): 83-93.

[13] 王亚柯,王宾韩,冰洁,等. 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研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 [J].管理世界,2013(8): 109-117.

猜你喜欢
延迟退休养老保险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
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