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

2018-09-13 10:14
中国慈善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间组织汶川救灾

5月12日,汶川地震10周年。离这个日子还有一段时间,已相继有相关回忆文章见诸媒体。可以想见,5月12日当天,将迎来密集的报道,以各种角度,聚焦不同人等,对比过去与现在。

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绕不开这场地震。这场夺去近7万人生命,影响数十万人人生的灾难,史无前例地将公众瞬间迸发出来的志愿精神和公民社会的某些元素聚合在一起,公益慈善的力量首次在中国得到爆发和展现。

地震发生后,300多家民间组织短时间内井喷式进入灾区,从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到灾后重建,全流程进行救灾实践。包括救灾物资发放,安置板房援建,灾后学校、医院、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心理疏导等等,成为政府救灾工作的有益补充。

有统计显示,当年共有491万名志愿者直接参与了汶川救灾志愿服务。按照当年全国人均工资计算,志愿者为汶川救灾直接贡献价值约合58亿元。

几年来,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诸多公益人中,谈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初衷,大多会溯及这场地震的志愿者经历带来的洗礼。为那些触目惊心的苦难所动,他们自此改变人生方向,专志于公益,聚焦从这场地震中观察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在诸多领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求索,一步步做成行业中的佼佼者。

还需提及的是当年的捐赠总额。此前,2007年全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地震发生后,至2008年11月25日,国内外各界捐赠合计751.97亿元。2008年全年,全国慈善捐赠总额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070亿元。

汶川地震造就了中国新一代公益社会组织和志愿领袖,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自此开始提速,而包括政府,包括公众,亦开始获得对公益慈善新的认知。

自2009年始,因为资源匮乏以及自身能力等问题,涌入灾区的民间组织大批撤出。据称当年灾区NGO的数量不足50家。与此同时,从抗震救灾时搭建的那一片片板房里,走出了一些本土NGO,它们继续在那片土地上连接着、支持着需要获得更多的帮助才能生活下去的人们。

4月下旬,本刊记者走访汶川灾区,对一些服务当地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作了采访。当热潮退去,当曾经饱和的资源变得稀少難求,当曾经存在的阻力和挑战仍在,他们的存在和坚守显得如此珍贵。

多年来他们始终面临着生存和延续的难题,最终从更多的思考、行动和选择中获得了最具韧性的历练:如何获得资源,让资源为自己所用?如何让项目真正服务于当地?如何调整和找准服务方向?在明确和坚守了机构的使命之后,机构的形式是否还重要?如何与资方达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如何以造血的方式给予自身尊严,留住理想,对抗社会现实?

至今,很多难题仍在,隐忧和困惑仍在。但是,这些公益人已变得从容和乐观。他们是真正的探索者,实践者,与更真实的需求更真实的社会相连接,也因此更具有力量,更承载希望。

祝福汶川,祝福并致敬过去以及现在为那片土地付出血汗的人们。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汶川救灾
航母救灾
云上远眺新汶川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实践能力与实践方式分析——以2014—2017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年度十大事件为例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关注外因 完善自我 促进民间组织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