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无界 艺术无价

2018-09-13 09:04申丹丹
投资与合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蜡染手工少数民族

申丹丹

初次见到阳希,她长长的头发、尖尖的下巴,十分灵巧的样子,一身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服饰,立刻渲染出艺术家风范。她自信开朗、侃侃而谈,是一个外表传统而内在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现代女性。元旦前夕,记者在北京东四南大街的三友商场四楼,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56枝花手工坊采访了阳希,又到她的中国56民族文化体验基地首次体验了蜡染技艺,知道了传说中让我心动的布艺蜡染是怎样一回事。她说她的56民族文化网不盈利,纯属公益,这让我很意外,更让我觉得她是执着于梦想、情怀远大的女孩子。

爱的起源

阳希喜欢穿各色民族风衣服,她说她的家乡是贵州黔东南凯里麻江地区。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个小县城,混居着瑶族、水族、布依族、苗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苗族和瑶族居住地离得非常近,而且语言也相通,人们可以根据口音、服饰辨认出苗族居民和瑶族居民。在这里,少数民族对婚姻的态度是崇尚自然,他们恋爱自由,相互通婚、相互交融。他们最大的特色是到一定的年龄要去山上对歌。阳希说她非常热爱她的家乡,非常热爱那里的歌声、服饰,但是她却不是少族民族,她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她说: “我父亲是广西人,年轻的时候在贵州学中医,因此就留在了贵州生活,然后我也就出生在这里。”阳希说她感觉最幸福的就是赶集的日子,那天会特别热闹,可以看到不同少数民族穿着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从十里八乡汇聚到县里来,从乡里把绣的背带、制的银饰拿到集市上卖。尤其是丹寨的集市,每个地方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那么多的不同,与别的县的苗族服饰不太一样,和麻江县的少数民族服饰也不一样。这是她爱上民族文化的起源,从小看着这些东西,因而爱上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耳濡目染,让她对传统手工艺有着天然的崇敬之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阳希说: “喜欢一样东西就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掺杂在自己的思想里,走上这条路也是很困难的,家里人都不同意。对于我而言,成为一名设计师一直是我的梦想,从小我就充满热情地朝这条路上走,希望长大后有机会实现它。

第一年高考失利,妈妈想起小时候老师说阳希有绘画的天分,就把阳希带到凯里学绘画,第二年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美术系,学习工艺美术专业。1995年,她毕业后在贵阳从事产品的外观包装和企业的形象设计,成为一名传统包装设计师。这期间她设计的贵州清镇电视台的台标,被电视台采用。当时的企业是国企,可以说她是铁饭碗,但是她认为好的设计师更应该到民间去走走,因为少数民族的人特别热情,东西特别好。她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有一些设计元素需要不断地去挖掘,设计的东西要赋予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她把喜欢的民族元素运用到她的设计作品里,行业人认为她的设计比较厚重,她说那是她从小在底层深入接触到民族元素内涵的缘故。“1996年我就去了深圳,为此家里人特别不理解,但是我覺得我要走自己的路。

创业开始

改革开放初期,阳希希望自己的设计富有时代感、国际化。她来到了当时飞速发展的深圳。那时候也是深圳发展最快的时期,一眨眼一个月一栋楼就起来了。那时候在深圳,很多网络公司层出不穷地崛起。阳希去面试,互联网公司都要求必须会电脑设计。电脑在当时刚刚起步,对于已经是大学毕业的阳希来说很是陌生,但是在各种碰壁的情况下,她想尽各种办法学习电脑知识。于是她就去图书馆自学,那时候学电脑没有中文版本,全都是英文,学习起来特别有难度,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得益于之前的绘画基础,她学习电脑绘画操作上手特别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终于有一家网络公司接纳了阳希,她如愿成为一名网页设计师。一开始接触网络,她就感觉到了互联网的神奇:“通过一个网址,一个域名一敲,就能搜那么多信息,还能把信息编辑上线,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更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信息量大到让我感到惊讶,我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自己充实起来。”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少数民族的那些民族文化,于是开始搜索网上的各种民族文化,她发现,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别少。她开始不停地思索要怎么做,由此她有了要做一个网站的想法。她把自己了解的信息放在网上,少数民族文化那么多,不让大家知道就慢慢被遗忘了。2000年,阳希和IT行业当时在创立各种各样网站的同事们一起学习并且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阳希选择了只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当时她的网站还不叫56china网站,而叫sinofork。2001年,她的网站正式改成56民族文化网,代表56枝花,代表着中华民族多彩多元的文化。那时还没有“非遗”的概念,大家对民族文化还不很了解,而且当时是快速发展经济的时代,大家对她做少数民族文化很不理解。大家都认为她在网络公司,接触的都是最前沿的高科技,应该建立一个符合当时时代的网站。那个时候大家对网络的投资都是没有目的的,感觉只要做网络经济都是挣钱的。她边接国外朋友的活儿,边创设网站的架构,做呼叫中心系统,做应用软件外包开发,然后学软件开发的一些流程。所有的文案、商业计划书都是她边学边写,网站也一步一步成型。但是网站当时在深圳打不开市场,一些做IT行业的朋友劝说她,如果想做民族文化就应该去北京,国家民委在北京,而且北京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民族城市。你做少数民族文化的东西,应该到北京发展,那里会得到政府很多扶持。她开始只考虑了技术问题,没有实质性地考虑深圳对网站发展的局限性,内心阳希非常渴望走出去扩大发展面。于是,2004年她来到北京发展。就这样,她先从家乡传统的工艺美术,跳到最前沿的深圳IT行业,然后又回归到最传统的文化传播当中。这样一做就做了17年。

立足首都

到了北京以后,她开始联系民委,参加民委的各种会议,而56民族文化网也得到民委认可。在做56文化网时,她倾注了自己全部的身心及财力。对于网站的发展方向,她进行了很多相关的宣传,但由于网站从头到尾都是她一个人经营的,虽然之前的受众很可观,但是任何行业发展初期都是要经历发展瓶颈期的。经过努力,此时的阳希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民族文化“非遗”的传承使者,同时还担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媒体主任、北京传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并成为全国手工编织协会会员、北京妇女对外交流协会会员。她和大家一起,兼职在协会里面积极参与、组织、宣传、传播民族文化活动,每年还策划一些公益活动。她参与、组织过2016年的北京苗族四月八活动,2016年、2017年在中华民族园举行的羌族瓦尔俄足节等各种大型公益推广民族节庆活动。2017年5月,她在大兴中华耕织园,给残疾人康复中心上“非遗”古法造纸制作花草纸课;2017年6月,在国企雪莲仁立手工坊,给参加者上“非遗”蜡染课;2017年6月,在网易北京研发中心,给员工上“非遗”蜡染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希始终坚持学习和服务于中国传统工艺文化领域。感恩、挑战、贡献、成长是阳希一直以来做事的首要原则,在她的内心深处贯穿着16个字:“懂得感恩,才能收获;拥有智慧,才能绽放。”

“他们看到我们的网站,觉得你的平台是为他们宣传的,就都主动联系我,比如内蒙古等地的宣传部门,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是挺渴望有这样一个民族平台来传播和展示的。”从2015年起,只要是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找到阳希,她就会给对方信息发布员的身份,把后台开放给他们。一些原创性稿件基本是少数民族地区投稿到网站,看到一些好的民族信息,她会做一个采编再编辑的过程,义务发稿。56民族文化网站从建立到现在,在百度一输入民族文化4个字的关键词,一直在百度的第一个页面显示。这是令她非常骄傲又开心的事。阳希说自己属于那种不安分的人,感觉56china.com这个网站,“就像我的孩子,一定不能丢掉,所以,即使不赚钱也要一步步把它养起来。原来还不是现在这个版本,我改过了好几次,第一版、第二版后又不断更新改造升级,有的东西你拿起来就放不下了,确实很宝贵,很值得你花一生精力去宣传它”。

互联网效应

阳希说: “时代的发展我们应与时俱进,互联网不断发展壮大,我们顺应了发展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将掀起一场变革,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标志的智慧,将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引擎。我们以互联网+民族文化为核心,推动互联网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能节省民族文化宣传的营销成本。“互联网+民族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是传统文化和互联网二者共生的需求,作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产业,民族文化对互联网来讲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凭借个人的坚持,网站没倒下去已很不容易,后来阳希还培养了一些喜欢民族文化的志愿者和票友,有活动大家来捧场和兼职。由于培训课有流水,情况才好一些。她想尽各种办法,开设了“非遗”手工培训坊。这也是她寻找从线上到线下结合方式的全新探索。

阳希说,她一接触就喜欢蜡染了。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魅力的“冰纹”。古代蜡染能穿在平民老百姓身上,可以随便水洗,采用植物板蓝根发酵染,刚染出来能闻到清新的草香味。蜡染作为个性化的传统古老绘画,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能让人们去创意很多图案。但是现在,人们连画的时间都很少了。

每次下去采访蜡染之乡丹寨,阳希看到那些不识字的苗族妇女们,都在以一种工匠精神默默地绘画,一张白布、一把蜡画笔,所有构图全凭自己的构想,一下笔,一切就都如此完美呈现,每一张蜡染都是艺术品和精品,这让她从心里深深地觉得这些蜡染画师,每一个都是顶尖的艺术家。之前她带着传承人做培训、做展示,发现只有老一代才会画,年轻这一代都不会,也不愿去接触。而老传承人由于语言沟通障碍,没办法教给大众。阳希说,现在家乡已变成很普通的一个小县城了,之所以变普通了,是因为她们的装束变了,不再像小时候看到的那样多姿多彩了。做为中国本土设计师,阳希感觉到有责任把蜡染这朵民族之花带出来,并受蜡染体验教学的启发,她还将进行“非遗”手工教学设计,成为一位“非遗”教学课程的设计师。

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搞了一场“千年窝妥——丹寨苗族蜡染文化特展”,阳希也参与其中。她发现可以将美术人士常用的方法简化,让普通的人一下子就能学会,这样就可以随意画一件自己喜欢的T恤了。她认为蜡染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老一辈传承人从小都是妈妈口传心授,图案是默记在自己脑子里的,画了几十年,还一直画那些传统图案,因此很少有创新。而作为年轻一代的美术设计师,可以有很多不同创意,思维在扩散、在跳跃,有现成的稿,可以把稿打散,再合成,用电脑处理,然后打印或直接把图案拓下来。从接触蜡染到蜡染教学,阳希花了半年时间琢磨,用了大包小包的材料,天天在家里画。自从改良了蜡染学习方法后,她把蜡染课程变成一个易于学习、传承的课程。

现在好多女性朋友还有带小孩子的奶奶,安安静静地坐在手工坊,做上半天手工,都觉得那种日子好回归。阳希打算把蜡染手工培训扎实做下去,让现代人从蜡染的这个角度认识和享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工作忙,倘若能回到家里自制手工,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做点个性化的礼品、家居用品,其实对家庭和现代人都是健康有益的。

如今,有着中国56民族文化网56china.com创始人以及北京今日龙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媒体主任、“非遗”手工课程教学设计师多重身份的阳希,希望通过她的56民族文化网站平台,建立起56枝花为品牌的手工坊及手工体验基地,通过对“非遗”手工教学课程的设计,通过手工教学的方式,传播好民族“非遗”艺术文化,将体验传统文化的手工坊、体验馆,开到全国或者走得更远,传播到海外,能让不同国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学习到中国民族传统手工艺、蜡染等众多的“非遗”手工课程。同时,在她的引领感染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加入和接力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如同苗歌中唱到的: “穿衣同匹布,穿裙同样花,做活同一处,我们团结地方,我们团结村寨,我们走一条路,我们走一座桥,我们转头在一边,立足在一起。”

猜你喜欢
蜡染手工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苗山深处蜡染忙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少数民族的服装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