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影片中的元素设计

2018-09-13 07:57:04杨海涛
关键词:动画色彩

杨海涛

一部动画影片的成败,取决于故事、角色、场景、美术、镜头语言等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这些元素是影片造型的基础,设计师要依据影片整体的构思、主题和剧本的要求,为导演提供强有力的叙事空间、画面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提供保障。这些元素运用得当,有助于整部影片剧情的发展、主题的体现、人物性格的表达,并且能使画面视觉效果得到很好的表现。

图1、《花木兰》

图2、《功夫熊猫》

图3、《小鸡快跑》

一、文化元素

在全球化热浪不断波及每个角落的今天,中西方经济与文化日趋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影片都会把“文化”这种符号语言运用到创作中去。迪士尼出品的《花木兰》和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以动画的形式演绎了动人的故事。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花木兰》可以说是一部激动人心、有趣、惊险且饱含幽默和真情的影片。它的成功制作背后,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转移现象,以及文化全球化的鲜明特点。(图1)而在《功夫熊猫》中,我们看到编剧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处理更加游刃有余。影片的时间背景放在了中国的古代,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有贪吃的熊猫、武艺高强的师父、神秘的五侠和残暴的劣徒花豹。因为残豹要夺取秘籍、血洗和平镇,神龙大侠阿宝用自己的方式打败了残豹,保护了家园。

作品试图从中国印象、外在形式的表达进而深入到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意境的把握和体现。影片抓住了“功夫”这个文化元素,目不暇接地把中国写意山水、太极、书法、针灸、点穴、筷子、包子、庙宇、宫殿等东方特色的东西呈现在三维动画世界里,使得整个影片看起来中国味十足,又不乏世界认可的视听元素(图2)。

阿德曼动画公司制作的黏土动画《小鸡快跑》以“越狱”为题材,讲述了在英格兰一个养鸡场里,一群奴隶们般的母鸡为了自由,逃出养鸡场的故事。这是一部由美国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工作室主创合作的影片。从这部合拍片中可以看到多种民族文化的“碰撞”,表面上是写“鸡”,其实导演是在诉说“人”的故事。一个看似简单的“逃亡”,其实传达出来的还是西方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图3)。

图4、《怪物公司》

图5、《飞屋环游记》

图6、《言叶之庭》之1

图7、《言叶之庭》之2

图7、《言叶之庭》之3

二、符号元素

无论是长片故事,还是动画短片,剧作中都会设计一个表现点,或者说是符号元素,去引领故事的发展、推动剧情、塑造角色、表达故事内涵。

在皮克斯公司的《怪物公司》中,“门”充当着重要的道具角色,这个元素的设计,架构出了两个世界之间的共通桥梁。门内是人类的房间,门外则是怪物们的世界。影片中的怪物们必须通过“门”这个关键点,才能进入到真人世界里,并依靠惊吓获得能源,可谓构思简单、巧妙,别具创意(图4)。

在《飞屋环游记》这部动画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会飞的房屋”,通过老人与孩子的视角,来表达有关梦想和爱的主题。影片的感人之处并不是波澜壮阔、曲折坎坷的感情故事,而是最为平淡、最为朴实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导演在一开始就把老两口从孩提时代描写开来,青梅竹马、共同长大、相亲相爱、结婚、生病、慢慢老去,直到老太太去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这个小房屋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已经完成了影片的铺垫,同时也拉开了感人的序幕,让观众对这个房屋、这个家充满了期待和深深的爱(图5)。

在新海诚的动画《言叶之庭》中,“雨”这个元素符号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整部影片一直在下雨,时小时大、形态各异。根据剧情的发展,每一次的“雨”都有所不同,细雨、雷雨、阵雨、敲打在栏杆上的雨、落在水洼里溅起的雨。这里的雨不仅仅营造气氛,更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故事的元素。如果没有雨,男女主人公就不会相遇,以至于后来男主角每天都期待着下雨,所以雨更像是他们感情的一个见证。雨天仿佛是两人之间看不见的线,将两人带到彼此的身边。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图6-8)。

三、色彩元素

在动画片中,色彩元素的运用和处理,通常都来源于生活并高出生活。因而,导演会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情绪的变化、故事矛盾的冲突,刻画出不同的色彩空间。通过色彩元素的冷暖关系、强弱变化来塑造画面,表达影片的重要思想和本质内涵,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

在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外面的世界是色彩斑斓、亮丽多彩的,充满着欢快的气氛,而城堡内野兽的房间始终是阴暗的、压抑的,通过这种冷暖、明暗的对比,将野兽在两种环境中的感情差异描述得入木三分(图9)。

我们知道,在彩色画面中,色彩的配置和组织的份额是相当重要的,它总是以某种颜色为主要基调,使整个电影画面呈现出具有一定意义的色彩倾向性。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动画会出现一种色调贯穿整部影片,从而塑造角色形象,达到独有的艺术审美效果。比如美国三维动画片《卑鄙的我》中小黄人的设计,总是让人过目难忘。一群叽叽喳喳不知所云的胶囊小人,却打败了故事的主角,撑起了整个影片(图10)。

再比如动画短片《蓝雨伞》中的蓝、红两把雨伞,导演完全虚化了“人”这一物种的存在,只是通过两种颜色的塑造,让观众产生极强的心理暗示与联想。交代了两把雨伞相遇、相识,然后分离、再重聚的故事内容。动画语言的特性,也决定了色彩表现手法的丰富性。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既可以是简洁的,也可以是多样统一、夸张变化的。通过创作者主观性的色彩塑造,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反映角色的心理,推动故事的发展(图11)。

色彩是动画电影语言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所呈现的情感和感受是不同的。动画片《圣诞夜惊魂》中,塑造了一个叫“万圣节城”的地方。里面的鬼民们都非常本分勤恳,他们全部的生活意义就是为一年一度的万圣节日准备丰富的节目。为了人类世界里的圣诞节,他们早早便开始策划、筹备、分工,并在首领杰克的带领下,绑架了圣诞老人,同时也把圣诞节弄得一团糟。在剧中,人物和场景的塑造都以黑、白、灰为主导色调,运用明确的光线照射,制造出大量人物以及建筑的阴影,营造了整个城市的神秘气息和梦幻感。同时,加以黄、绿、红色点缀其间,渲染出了黑色调下“恐怖”的视觉冲击力(图12)。

在动画影片中融入具有丰富表现力和韵味的主观色彩,可以强化动画电影的叙事作用、自主地平衡画面的色彩、升华影片的思想、诠释影片的情感,使动画影片的艺术性、欣赏性得到更好的提升。

图9、《美女与野兽》

图10、《卑鄙的我》

图11、《蓝雨伞》

图12、《圣诞夜惊魂》

四、道具元素

“道具”这一元素,不仅仅是影片中简单的陪衬,它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角色的其它方面成为其个性外化、标志性的视觉符号。道具与角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不仅起到了强化角色性格的效果,而且能够展现角色的身份、地位、情趣和爱好,增添角色的感染力。

图13、《父与女》之1

图14、《父与女》之2

图15、《父与女》之3

图16、《积木之屋》

在动画短片《父与女》中,“自行车”是贯穿故事发展的关键性道具。影片一开场便描写了父亲和女儿一起骑车的画面。自行车穿过树林、爬过斜坡、来到河边,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然后父亲亲吻了女儿,走到河边,矗立很久,又回身紧紧拥抱女儿,划着小船,消失在天际边。这种意象化的镜头,暗示了生活中父亲的离去和女儿对父亲深深地想念。从此,这条熟悉的道路上,女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和父亲分离的地方。生活仍在进行,冬去春回、寒来暑往,小女孩从一点点长大到逐渐变成了老妪,这份沉甸甸的爱丝毫未减。整部影片没有对白,没有角色冲突,也没有复杂的镜头运动;有的只是风、雨,还有一直在爬的坡。凡此种种,故事的力量都放在了那么多年或快或慢的自行车中(图13-15)。

再比如另一部饱含深情的动画《回忆积木之屋》,也采用此类手法,时刻面临被倾覆的家园、老伴的旧照、破旧的电视机、每天不离手的烟斗,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到情境当中。木讷的老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孤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因为“烟斗”的坠落水中,才促使老人打开记忆的闸门。这个像积木堆成的小屋,一层层地唤醒老人的记忆,躺在病床上的老伴、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和儿时的女儿一起堆积木玩耍、与老伴相恋相识到共同建设这个家,导演用倒叙的手法,以剥洋葱的方式,一点点把感情升华,让观众泪目。这种通过“道具”元素的展现,正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传达了浓浓的深情,让观众产生共鸣(图16)。

总的说来,导演在构思一部影片的时候,会把这些“元素”都考虑进去,然后进行取舍或详略处理,从而传达给观众一定的信息和视觉印象。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交流,唯有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才能让故事、人物走进人们的内心。

猜你喜欢
动画色彩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6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新闻传播(2018年3期)2018-05-30 07:01:39
神奇的色彩(上)
我是动画迷
学生天地(2016年9期)2016-05-17 05:45:06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