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汪常明
(广西民族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6)
古陶瓷承载着我国古代先进的制瓷技艺,代表中国古代先民的卓越智慧。回顾古陶瓷研究历史,其起步较晚,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唐至清、清末至民国初年、1920年至今[1]。唐至清,古陶瓷的研究方法以器物著录和文献考订为主,此阶段著述不多,直至清代才出现专著;清末到民初,随着古玩业的日渐兴旺,“口眼之学”颇盛,此影响下的以器物鉴赏为主体的瓷学著述,片面不成系统,达不到研究层次;1920年至今,近代考古学田野调查发掘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是此阶段的显著特征。自此开始,我国的古陶瓷研究取得了瞩目性的成绩。1950年开始,在周仁先生的带动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我国历代名窑瓷器的理化特征、烧造工艺进行了科学总结,1983年出版的《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就是这方面最集中的成果。1982年,冯先铭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第一次科学、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1998年李家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将中国古陶瓷的工艺发展归纳为“三个重大技术突破和五个里程碑”。自此之后,我国古陶瓷研究更为全面、深入,陶瓷考古成果喜人、新发现不断。本文拟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梳理和分析我国近三十年的古陶瓷研究文献,以了解我国古陶瓷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依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统计国内文献,排除无署名、无关键词项论文,忽略不含关键词“古陶瓷”的相关古陶瓷研究文献,以“古陶瓷”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3月10日,共检索到1613篇相关文献。首先利用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未查到重复题录,然后浏览标题、摘要,剔除有关期刊稿约、会议通知、征订信息、专访、论坛等不相关的非学术性文献765篇,最后将剩余的848篇文献题录导出,文献导出格式为NoteFirst。
1.2.1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法主要是对同一篇文献中的关键词对共同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分层聚类,揭示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2]。关键词是文章内容主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该词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就越有可能是某个学科的研究热点[3]。因此,统计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对次数,就可以得到由这些关键词对关联组成的共词网络,网络内节点的远近反映关键词对的亲疏关系,网络内节点的粗细代表着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接近中心的网络节点处于核心地位。本文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0(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进行关键词提取和频次统计。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系开发的文献分析软件,可针对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引文索引数据进行基本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并对相应的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4]。
1.2.2 统计分析
用BICOMB2.0提取相关文献的年份、单位和期刊名称,采用Excel2016对上述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在BICOMB2.0软件中将提取的高频词和文献编号两个字段生成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采用Ochiai聚类方法,选择组内联结,绘制出国内古陶瓷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树状图。运用Ucinet6.0绘制关键词共现矩阵可视化网络图。
近30年来,我国古陶瓷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88-1995年处于低产出期,7年共产出文献52篇,占总篇数的6.13%。1996-2001年为缓慢增长期,6年共产出文献132篇,占总篇数的15.57%, 2002年-2017年处于快速增长期,16年共产出文献662篇,占总篇数的78.07%;2007年产出最高为59篇,占总篇数的6.96%;其他各年份平均产出42篇。见图1。经笔者统计,古陶瓷研究文献刊发在北大核心期刊33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37篇、EI 25篇、SCI 5篇,占发文数总量的47.5%。反映了有不少具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期刊,说明我国在古陶瓷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图1 近30年来古陶瓷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Fig.1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ceramic research papers in recent 30 years
从目前的发文情况来看,从事古陶瓷研究的单位多达74家,文献产出量大于7篇的单位共有13家,共计发文263篇,贡献率近32%。其中,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发表相关论文最多,为65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发文数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为33篇和31篇。统计数据体现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不难看出,关于古陶瓷领域的研究团队力量显著,有一批取得丰硕成果的科研单位,见图2。地域分布上来看,华东地区文献产出较大,贡献率近24%,华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地区产出较少。说明古陶瓷的研究分布较为宽泛,同时各地区文献产出不均。
图2 近30年来古陶瓷研究文献产出7篇以上的单位情况Fig.2 The survey of the institutions which have produced more than seven ancient ceramic research papers in recent 30 years
目前关注以及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机构人员有近700人,表1是对发文数大于4篇的高产文献作者进行了统计,共有22人。高产作者可以反映出某一个研究领域的贡献者,贡献值越高,说明该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影响力越大,其研究内容往往也是研究热点。李家治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研究、中国古陶瓷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和历代名瓷釉的形成机理研究,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将中国古陶瓷的工艺发展归纳为“三个重大技术突破和五个里程碑”。吴隽师从于李家治先生,他在古陶瓷微量元素组成数据库的建立、RDXRF古陶瓷无损测定方法的探索以及古陶瓷断源断代的数据处理判别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成绩显著。
表2对排名前5位的高频被引文献(含下载次数)进行了统计,其研究内容在文化交流、古陶瓷工艺、古陶瓷的断源断代及研究方法均有涉及。陈铁梅的《古陶瓷的成分测定,数据处理和考古解释》探讨了一些现代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于样品的选择、数据处理和考古推论中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表述[5]。冯先铭的《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和苏沛权的《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探讨了中国古陶瓷在对外交流中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及与东西方交通的密切联系[6-7]。罗宏杰的《北方出土原始瓷烧造地区的研究》、吴隽的《中国景德镇的历代官窑青花瓷的断代研究》是古陶瓷断源断代方面的研究[8-9]。从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关注和引用的文献多为2007年以前的,说明我国古陶瓷研究发展速度不快,新方法的使用以及古陶瓷相关新领域的研究还较少。
2.5.1 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对848篇文献,使用BICOMB2.0共提取关键词1006个。根据Donohue的高、低频词界定公式:I1是词频为1的关键词数量[10],最终得到n = 24,高频词阀值是24,即核心关键词只有古陶瓷和古代陶瓷,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笔者选取词频大于等于4的关键词进行清洗归纳,去掉“古陶瓷”本身关键词、去掉无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关键词的同义替换,最终得到4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3。
表1 古陶瓷研究文献高产作者统计(发文数大于4篇)Tab.1 High yield authors of ancient ceramic research papers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s greater than 4)
表2 近30年来我国古陶瓷研究高频被引文献统计(前5位)Tab.2 Highly-cited ancient ceramic research papers in recent 30 years (The top 5)
2.5.2 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利用共词分析软件BICOMB2.0将生成的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中,通过二维数据分析Netdeaw程序绘制出可视化网络,见图3。如图3所示,该关键词网络图谱共有40个节点,每一节点都对应上文的一个高频关键词,而且每一个节点之间都有代表相互关联性的连线。从节点的连线中可以看出,古陶瓷研究的关键词网络具有相对集中和分散的特点。“窑址”、“元素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等关键词位于整个网络的核心位置,网络外围也有一些零散的关键词,并且形成相互间的连线。表明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存在较为核心的热点问题,而且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一个节点的节点度越大,说明节点的度中心性越高,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节点度较大的有”胎釉“、”窑址“、”多元统计分析“、”元素成分“、”X荧光分析”几个关键词,说明这几个主题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
将BICOMB2.0生成的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统计软件SPSS22.0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Ochiai聚类方法,选择组内联结,绘制出国内古陶瓷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4。根据实际聚类效果最终选择将古陶瓷研究文献聚为9类,概括为: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类1)、热释光分析技术(类2)、各时代各窑口的执壶特征研究(类3)、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类4)、古陶瓷数字化研究与探索(类5)、数据库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运用(类6)、黑釉瓷工艺研究(类7)、景德镇窑和吉州窑(类8)、VR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类9)。
图3 我国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Fig.3 Co-existing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Chinese ancient ceramic study
表3 我国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Tab.3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ancient ceramic study in China
图4 我国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Fig.4 Clustering tree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Chinese ancient ceramic study
通过对古陶瓷研究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得到的9个类团即为目前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热点。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矿、催化、材料、微机电系统等加工领域[11],国外利用同步辐射研究考古样品的应用较多,但是在陶瓷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少,不到10篇。国内利用同步辐射研究考古材料起步较晚,在古陶瓷研究领域的应用也是十分有限,还在刚刚起步阶段。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分析方法,具有无损、微区、精准和快速的特点,而且在古青白瓷鉴定中有着较为理想的应用前景[12]。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50余年的发展,热释光技术在古陶瓷年代鉴定和真伪鉴别上成果显著,成为了古陶瓷科学鉴定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古剂量和年计量中存在的热稳定性、热释光异常衰退、地下水的化学作用等复杂因素,使年代测定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还不够理想。另外,随着热释光测定年代知识的普及,一些商贩将伪造的仿古陶瓷用射线进行照射,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热释光测定年代需要对样品取样,尚不能做到无损分析。所以,测量热释光是自然辐照还是人工辐照以及热释光无损检测将会是热门的研究课题[13]。
主要是从传统考古学的视角,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执壶进行器型研究。就目前来看,执壶研究还有不足之处:(1)在时间范围上,执壶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两代的典型器型的研究,且不够全面系统,此后各朝代的研究相对较少;(2)主要从酒、茶两方面因素研究了执壶的造型演变,其他因素考量较少,如外来文化、制瓷工艺、审美取向等。
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正好弥补了传统方法无法解释其工艺方法、形成机理、科技内涵等方面的局限,使其形成一股热潮。国内已用于古陶瓷元素分成份分析的科学手段主要有:中子活化分析(NAA)、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同步辐射X荧光光谱分析(SR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朴法(ICP-MS)和之子激发X荧光光谱分析(PIXE)等等,每种方法都适用于研究对象,但是各有优缺点。PIXE可以无损分析,测量精度高;XRF精度不如PIXE;中子活化分析对样品有破坏性,但测量元素多,适合产地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古陶瓷中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目前在古陶瓷修复[14]、器型研究[15]、古陶瓷鉴定[16]中已有应用。主要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把感官信息量化和系统化,获取明确的特征、规律及发掘古陶瓷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数字信息,以提高古陶瓷判别精度和陶瓷类文物的准确性。
随着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数据处理成为古陶瓷工艺、产地特征、演变规律研究和鉴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应用于古陶瓷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多元统计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多元统计分析使用较广,常对古陶瓷成分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后两种方法应用较少,但有学者利用此方法对宋代汝窑和民窑钧瓷[17]、汝官窑和钧官瓷[18]样品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结果比较理想。
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面对大量的古陶瓷信息,利用数据库储存数据便于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查看与检索,古陶瓷数据库的建立对古陶瓷研究工作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瓷器品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宋代以后,民间开始大量生产黑釉生活用瓷[19]。目前对于黑釉瓷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吉州窑、建窑、耀州窑、德清窑几个窑口,时间范围集中在唐宋两代,研究内容主要是黑釉瓷外观特征、器型演变、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几个方面,科技视角下的工艺研究相对缺乏。
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名窑众多,而且各有特点,主要有景德镇、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德化窑、龙泉窑、耀州窑、越州窑、吉州窑等几大名窑。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在在特定区域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吉州窑对江西地区的瓷业烧造有着重要作用,该窑所烧的玳瑁釉、虎皮斑、木叶纹等黑瓷成为极具特色的艺术珍品,且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景德镇窑延续时间长,对其他窑系的影响较大,其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海外。
V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和教育领域。我国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始采用VR技术来进行修复和展示工作,但是VR技术在文化保护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例如利用VR技术进行古陶瓷修复,将数字的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有机结合,使古陶瓷碎片进行自动,然后对其归类,以完成古陶瓷的修复工作[20]。
本文基于CNKI选取了1988-2018年发表的古陶瓷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的外部特征以了解古陶瓷研究概况。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现阶段我国古陶瓷研究主要聚焦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热释光分析技术、各时代各窑口的执壶特征研究、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古陶瓷数字化研究与探索、数据库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运用、黑釉瓷工艺研究、景德镇窑和吉州窑、VR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9个方面。本文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通过“古陶瓷”作为关键词并不能完全收集到所有的古陶瓷研究文献,如3.8“各大名窑的研究”(类8)只有“吉州窑”和“景德镇窑”两个关键词,其他名窑的研究文章很少以“古陶瓷”为关键词,而是以窑的名称作为论文关键词。所以,本文分析数据后得出的研究热点是有条件的热点,跟真实的古陶瓷研究热点可能有些出入。而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数据处理中很难避免主观因素,结论尚存局限性,仅希望此文能为我国古陶瓷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