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杨
(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对于儿科危重症患者,临床中需要对患儿进行进行及时、全面、持续及严密的监护与救治[1]。儿科危重症患儿在监护过程中,常常会因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样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儿科危重症患儿的监护中,强化患儿的心理护理非常关键[2]。本次研究就具体探讨了心理护理在儿科危重症患儿护理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7月本院接受的84例儿科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按照患儿入院前后顺序将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7年,平均年龄(3.4±1.3)年。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6年,平均年龄(3.6±1.4)年。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具体如遵医嘱为患儿用药,进行各种护理时需保证动作轻柔,避免增加患儿疼痛;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密监测患儿病情状况,发现异常需及时通知医生。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营造轻松愉悦的病房环境。具体操作上,护理人员可以为患儿播放轻松愉快的儿歌来调剂并改善患儿的心理,使用音乐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使得患儿的恐惧感与紧张感能够降低,有效治疗患儿及合并;(2)护理人员应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来建立与患儿良好的信任关系,亲切抚摸、搂抱婴儿,减少患儿对病房环境的陌生感;(3)护理及治疗过程中要尽可能配合患儿作息规律,鼓励患儿的主动性,指导患儿自主完成洗脸与穿衣等衣物,转移患儿的注意力;(4)加强对患儿的精神鼓励,主动安排患儿饮食起居,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家属定期进行探视,缓解患儿紧张感以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1)护理后使用直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评价患儿控制感丧失、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儿分离焦虑、数字评分(VAS)评价患儿疼痛反应,用各种问卷总结评估两组患儿护理后患儿各种心理行为反应发生情况。(2)在患儿出演前,使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满意度量表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与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护理后心理行为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心理行为反应比较(n,%)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儿科危重症患儿不但病情急、快,且患儿常常会因疾病疼痛、对陌生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对患儿病情会产生巨大影响[3-4]。针对儿科危重症患儿,在患儿的护理中,给予患儿心理护理不但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可促进患儿身心健康成长。儿科危重症患儿具体心理护理上,主要对患儿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使患儿能够达到合适的心理状态。儿科危重症患儿良好的心理可提高患儿的积极性,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视度。
本次研究就具体探讨了在儿科危重症患儿护理中加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相比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加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护理后心率行为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表明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儿科危重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