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萍
(江苏省无锡市解放军101医院医院儿科,江苏 无锡 214000)
对于一些需要住院治疗,并进行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而言,通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减少患儿在反复穿刺血管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得到有效的降低。但是在静脉留置管的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护理不当或者操作不当等问题时,还容易导致患儿出现静脉炎,从而直接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一问题,也就要求相关的医疗人员能够就静脉留置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主要就护理干预模式对于降低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报道如下。
就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需要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的1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平均年龄为(33.1±5.6)周。所有患儿在入院当天均进行静脉留置针。对患儿进行随机分组,给予80例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模式,给予80例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先对新生儿留置针所导致的静脉炎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类进行了护理干预措施的合理制定,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干预内容如下。
1.2.1进行穿刺部位的合理选择
在进行穿刺部位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尽量避免选取一些靠近神经、韧带以及关节部位的静脉,此外在患儿的下肢部位进行留置针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将下肢抬高20~30°,借此来促进患儿的血流回流,从而使得药物以及液体在下肢的停留时间得到有效的缩短,并借此来降低对患儿下肢静脉所造成的刺激[1]。此外在应用一些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或者浓度较高的液体时,还需要选择粗大的血管来进行操作,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1.2.2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
在具体操作之前,要求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吸收,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要求来进行静脉留置针工作。在具体穿刺之前,还需要进行患者的皮肤消毒处理,其消毒面积需要超过敷料的覆盖面积,从而避免外界细菌侵入到血管之中。在穿刺过程中如果首次穿刺失败后,则需要换取新的留置针来进行操作[2]。而在对一些高渗液体进行输注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开一条静脉通道,并进行输液速度的适当减缓,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药物对于患者静脉所造成的刺激,从而有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1.2.3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紧密的观察
在对患儿进行留置针处理时,首选位置应当放在头部,以便于观察,此外在留置针的敷贴上面还需要进行起止时间的标记,而当透明敷贴出现了破损与脱落等情况时,还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换处理,以避免细菌侵入到患儿的静脉之中。
1.2.4封管注意事项
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应用到高渗液或者刺激性药物静脉滴注来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先静脉滴注20ml左右的生理盐水,并应用2~5ml的肝素盐水来进行封管处理,这样才能够使得静脉炎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3]。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SPSS软件来完成所有试验数据的搜集以及处理工作,应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对比
对于一些患病的新生儿而言,其还需要通过长期的静脉滴注来进行治疗,而通过静脉留置针的模式则能够有效减少患儿因为反复操作所造成的痛苦,还能够有效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但是在具体的静脉留置针曹组过程中,还经常性会出现因为穿刺部位选择不当、操作流程规范性不够以及临床观察实效性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患儿容易出现静脉炎这一并发症,其不仅会对患儿造成非常大的痛苦,还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5]。这也就要求儿科能够充分认识到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重视程度,并且需要针对出现静脉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具体预防措施的讨论。只有在护理干预中加入这些预防措施,并使得其成为一种常态护理模式,才能够使得静脉炎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行静脉留置针患儿的静脉炎发生机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