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北京人的潇洒,也有北京人的义气,她出道三十多年,一直给人坚强的感觉。她为数不多的几次动情,都给了北京。
田震的《执着》这首歌在上世纪90年代,可谓是红遍了大街小巷,基本上当时人人都会跟着唱上那么两句。说到田震,称她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绝不为过。田震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儿,多年不变。
上世纪90年代像《野花》《执着》《干杯朋友》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面世,让田震在中国的流行歌坛的地位无人撼动。当她前往香港拍摄新歌《靠近我》的音乐录影带时,接受了香港媒体的采访。田震操着一口北京腔儿,说话不仅快还带着北京人讲话习惯的吞音,听得香港记者是云里雾里。节目播出来的时候,字幕还错了不少字,田震倒也不是故意为难记者,只是从来说话都是这个样儿,她说也没必要改。
“甚至我们那时候开玩笑都说,这田震她虽然是个女的,但她唱歌的时候感觉她吐字发音有点爷们儿般的咬牙切齿,这当时是很少见的。其实他们还说我,你为什么坚持这样?我必须要坚持,因为我是兜齿。”后来不少人都学田震的发音,在舞台上咬牙切齿,但田震并没有因此改变,她说:“田震就应该这样。”
听着田震现在说话这种冲劲儿和她演唱自己脍炙人口那些歌曲的方式,估计大家都想象不到最开始田震的歌唱,是以模仿邓丽君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男学刘文正,女学邓丽君的风潮,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歌手。
“刚有港台音乐的时候我们真的喜欢她,确确实实港台音乐很多很多非常优秀的音乐人才值得所有华人去欣赏他们,但也确实有些鱼龙混杂,乱马七糟的人。我还学过邓丽君,学习她对中文歌曲的吐字发音、行腔,以及她的气息的这种掌控能力。”田震说,虽然她当时也是捏着嗓子去学邓丽君,但有一次她听自己的录音,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太做作了。”在模仿的这条道路上田震也是下足了功夫,其实在模仿邓丽君之前田震说自己还模仿过郭兰英,而郭兰英也是她的第一个偶像。就算是在她成名之后,田震也表示过期待一个可以和郭兰英同台表演的机会,那时候她想以一个模仿者的身份跟郭兰英同台,向偶像致敬!
上世纪80年代田震以翻唱和模仿起步,1984年她发行的翻唱专辑《无名的小花》里面收录了翻唱自邓丽君的《又见炊烟》,接着田震在1985年的专辑《荒城之月》中,再次翻唱了邓丽君最经典的代表作《甜蜜蜜》,同年田震发行了专辑《蒙妮卡》,其中翻唱自童安格的歌曲《不必太在意》,再次受到欢迎。田震在发行完翻唱专辑之后,也对自己的定位陷入了迷茫,虽然翻唱专辑获得了关注,但田震感觉那不属于自己,模仿始终无法走得长远。“作为一个歌手,其实最忌讳的是什么,他挺好但就记不住,就虾米了。一定有自己的东西,所以大家高喊要原创。”田震还记得有一次她在录音棚里录一首自己的原创音乐,唱破音了,她自己要求重新录制,但录音师和工作人员集体起立给她鼓掌、大家找到了那种期待的声音。
1986年田震演唱了一首陈哲的原创歌曲《最后的时刻》,这首由陈哲作词、董兴东作曲的歌曲,是中国内地流行乐坛最早出现的原创作品之一,收录在《无名高地》合辑之中,成为田震早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之后小有成绩的田震,在1988年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声乐团。就这样,有了原创的歌曲,有了稳定的工作,田震的音乐道路本该就此平坦,可谁承想仅仅加入广播艺术团三个月,田震就做出了一个离团的决定。原来田震决定辞职并离开广播艺术团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原因,艺术团为了管理众多的团员,制定了很多的规定,要求也非常的严格,这些条条框框对不愿受约束的田震来说,多少是有些煎熬,于是田震爽快地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面对不可预知的前程,她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其实田震形成这样的性格,和她的童年、她的家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田震1966年出生在北京,田震的父亲田振华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田震的妈妈俸丽是瑶族人,是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独唱演员。田震出生后,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三个孩子的俸丽,忙得不可开交。田震在不到两个月大的时候,背部患了蜂窝组织炎症,做了手术。俸丽见女儿这么小就要承受手术之苦,心疼不已。为了让女儿得到精心照顾,俸丽忍痛将女儿送到了门头沟的农村,请田震的姑姑代为抚养。姑姑很疼爱田震,将她视如己出在幼小的田震心里,姑姑和姑父就是她的父母,在田间地头的日子无拘无束,那是田震心中快乐的童年。
和姑姑姑父一同生活了8年之后,到了田震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年她9岁,父母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把她接回城里的家,进入了北京市重点小学读书。田震回到陌生的家里,面对性格温和乖巧听话的哥哥,自己那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一下就显得格格不入。
在田野里疯惯了,田震性格直率、倔强独立,像朵带刺的玫瑰,母亲俸丽也担心她这样下去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就急忙从穿衣打扮到行为举止等各个方面,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成为一个聪明乖巧、温柔文静的女孩。有一次俸丽给田震买了漂亮的连衣裙,田震却无论如何都不肯穿,她翻来覆去只穿自己最心爱的那两条灯芯绒的裤子。父亲田振华见状问她:“你为什么不穿你妈妈给你买的裙子?”田震倔强地说:“我不喜欢穿裙子,我就喜欢穿裤子。”父女俩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田振华一气之下把田震的一条裤子给剪破了。这件事让田震伤心极了,当天夜晚她从父亲的口袋里偷偷拿了5块钱,第二天一大早,她瞒着父母独自坐车回到了门头沟的姑姑家。当父母得知女儿居然偷偷地跑回门头沟,急忙赶了过去,要把田震接回家。当时田震抱着姑姑第一次哭得小脸都花了,而且还不肯松手。
田震曾说,“虽然在农村的生活只有8年,但给我留下的印像太深了,以至于我回到城市时根本不喜欢这儿,但没办法,因为年龄太小,我必须要和父母在一起。”也许这样的反感来自于幼小的心灵对陌生环境的无助。但是本性坚强的田震,从小就不愿示弱。“我从小就学会了,能扛就扛。”父母的工作虽然忙,但却从未放松过对田震的要求。在父母的关心和严格的要求下,田震的生活渐渐走上了正轨。小学毕业之后,田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田震突然遭遇了人生当中第一次难以承受的伤心——她的姑姑因病去世了。姑姑对于田震来说,是记事以来第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也是她在这世界上最亲的人。亲人突然离世所带来的打击和青春期的叛逆,让夹在中间的田震痛苦而无助。
1983年17岁的田震剪去了自己的一头长发,留了个男孩式的板寸头,用这种张扬的方式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感。田震有一首歌名叫《梨花非梦》,收录在1997年发行的专辑《顺其自然》中,那是她成年以后,用更成熟的方式表达对童年的追忆和对姑姑的怀念。
据BTV《记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