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向箔
色彩也是一种生产力。
迷茫之中的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宋建明被称为“最好色的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
宋建明年轻时在福州市美术公司做美工,后来有了考大学的机会,他果断报考中国美术学院,被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录取。他有很好的绘画功力,对色彩也非常敏锐,学好这个专业没有问题,但刚踏入大學校园的他内心起伏,觉得男人画花布有点问题,于是就自修了建筑,没想到误打误撞,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研究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
当年有关色彩学的书籍少且浅显,于是宋建明到外文书籍中继续探寻。他这种钻研的劲头,被系里的领导和老师看中,毕业后让他留校继续研究色彩。
1985年,学校选派宋建明等人去法国学习。临行前,前来讲学的华裔画家赵无极告诉他,法国最好的设计学校是他任教的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因此,抵达巴黎之后,他决定放弃法方为他们安排的马赛美术学校,设法进入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但这个学校的录取门槛非常高,必须有法国教授接纳才行。人生地不熟的宋建明,只好硬着头皮闯,看情况再议。
到了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宋建明怯生生地走进一间教室旁听,授课的正是创立“色彩地理学”的著名色彩学家让·菲力普·郎科罗。课间,郎科罗教授发现了一张陌生的东方面孔,特别感兴趣,原来他年轻时在东方留过学,这是一种神奇的缘分。郎科罗当场就在宋建明的推荐书上签了名,使得他顺利入校,开始了西方色彩学体系的学业。郎科罗引领他进入“3D色彩工作室”实习,让他对法国乃至欧洲时尚色彩及其设计的方式、方法和规律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欧洲留学期间,宋建明走过很多城市,用很大一部分收入拍了几千张研究性的照片。结合东西方乃至更多元的色彩文化体系进行了解构、比较,以及创新的理解和认知,他明确了自己的色彩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如火如荼,而大拆大建、对色彩的漠视、建筑品质的平庸等隐忧也开始凸显。学成归来的宋建明做了很多讲座,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看法与建议,虽然很多人听了都说好,但却没有人找他进行建筑群落的色彩规划。
直到2003年,学习城市规划出身的时任浙江龙泉市市长梁忆南找到了宋建明。宋建明采用了正宗的“色彩地理学”方法来应对这9平方公里的城市,心想一定顺利,可现实恰恰相反,他怎么也组织不出城市的主色调来。经过思考与分析,他发现了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非常大的不同。
“城市问题总是复杂的问题,如果把它理解成凝固的交响乐,可解释的话语就比较多了,正好可以对应现在的城市问题。”宋建明从龙泉找到了三段主旋律,即明清、老城、新城。导师郎科罗也非常肯定他的想法,他告诉宋建明:“你应该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你面对的问题。”
时至今日,城市色彩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包括旧城与新城交杂的矛盾如何解决,城市未来色彩如何演变。
用色彩留住乡愁
边礁岙村是浙江省舟山嵊泗县本岛最东面的一个小渔村,是浙江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夕阳下,边礁岙村美丽而迷人,小村依山而建,幢幢民房错落有致,临海一排排房子是浓重的红黄,沿山而上便是渐淡的暖黄色,再远处是白色点点。
海腾湾渔庄73岁的王阿满笑盈盈地迎上来,渔家乐客厅明亮堂皇,标准间干净整洁、设施齐全。老人说,想不到,捕了一辈子鱼,老了还能在家赚大钱,开心的是三个孩子都回村开农家宾馆,一年收入少说也有近10万元。
“现在看我们村,越看越好看,特别是阳光照射的时候,美得像幅画。”村民常常自夸道,“是色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以前,边礁岙村的颜色是灰暗的,房子是破旧的,没有一点生气,即使经过,也没人注意到这个村庄。”村支书陈利宽说。
改变源于2011年,村里来了个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要给整村“上色”。这就是宋建明和他的团队。当时,浙江开始“美丽乡村”建设,舟山嵊泗县投资千万元打造特色美丽海岛,让灰暗的小渔村变得靓丽起来。宋建明给小渔村定的主色调是暖红黄,全村500多户人家划成5个片区,以时下21种流行色调配。
陈利宽为此组织村民开大会,向渔民们反复强调:“看看和我们村相隔仅几公里的田岙村,因为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画了渔民画,成了远近闻名的‘东海渔村,家家户户做起农家乐,我们也该变变了。”一直以来,当地村民主要从事原始捕捞业,既辛苦又危险。再加上近年来水体污染,鱼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于是,大伙根据宋建明设计的方案刷色彩,一个都没落下。一拨拨游客走进村里,感受色彩的魅力。仅一年时间,边礁岙村的农家乐就开始迅猛发展。
色彩改变小村生活的同时,不经意间,边礁岙人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邻里关系的和睦等,大家希望以更成熟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素养来完善自己,惠及他人,共建家园。“文化是一种由认知到体验再到思考的过程,我和团队应邀进入任何一座城市或者村镇,我都时时告诫自己要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地对待城市色彩问题,凡事须先静下来,琢磨此地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条小巷,以及土壤、气候、植被、人性,找到这里的乡愁。”这种态度,也许是宋建明到一个地方即能准确抓住代表当地乡愁色彩的原因吧。
城市“包浆”闪着诗意的光
当宋建明的城市色彩规划和营造理论成功实践后,就像是一个拐点,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色彩规划。在G20峰会期间,如何让杭州的城市色彩更加明晰?宋建明是杭州市政府筹备G20峰会智库的一员,就杭州如何凸显城市美学的价值观,提出了12个字——东方智慧、中国气派、杭州韵味。
宋建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带领团队走遍杭州的大街小巷,拍了近3万张杭城建筑与街道的照片,对西湖周边80平方公里的地域进行了城市与建筑色彩的系统“体检”。在此基础上,杭州编制了主城区的色彩规划总谱——《杭州主城区建筑色彩专项规划》和《杭州市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搭建了建筑色彩的空间框架,划定了色彩分区。杭州整个城市的主色调定为灰色,主城区划分为14个区块,每个区块通过配置不同颜色的色卡来确定该区块建筑的主色调:西湖周边、运河两岸、西溪湿地周边着重突出“水墨”感;钱塘江两岸虽然也是“黑白”片,但会加入灰黄系的色调;而下沙的色调则相对偏暖色调一些;萧山区因为地方较大,总体以蓝灰色为主。
公示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有媒体以“杭州灰”为醒目的标题进行了报道,很多公众对“杭州灰”表示不理解,进而非常不满。为此,杭州市规划局专门组织了市民代表和宋建明进行交流解惑。当宋建明从学理到调研再到规划的过程进行解读后,公众理解了。
这给了宋建明很大的触动:“说到灰色系,美院的人都很清楚,但是没有考虑到普通民众对这个概念的模糊。也因此理解到,学术话语和公众话语不是一个话语体系,既然是为人民服务,那就要用公众话语让人民认可。”当宋建明重新用杭州水墨淡彩进行表述后,公众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色彩是一座城市特色最直接的反映。色彩设计师,有时就像化妆师,为一座城市“着色穿衣”。宋建明说,杭州“天生丽质”,拿老城区来说,就应该定位成传统风貌保护区,对这些地方,洗个脸“去杂”就可以了。“去掉那些胡乱搭建、大型广告等杂物,露出它最本真的粉墙黛瓦或灰砖灰瓦的面貌就很漂亮了,城市的‘包浆也很有魅力。包浆是细腻的有琥珀质光泽的,温润且厚重,不刺目,这很适合风雅又静谧的杭州。杭州应该再多些安静的洋溢着诗意的城市味道。”
杭州色彩规划大获成功之后,宋建明更是声名鹊起。目前,他和团队已经对中国的6000平方公里的60多个城市编制过色彩规划。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