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

2018-09-12 03:18高春花
前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方法论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强调首都建设的人民中心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力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建设首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统丰富的首都建设思想,彰显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指导实践的哲学品质。

[关键词] 首都建设; 方法论; 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8-001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的作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谋划新时代首都建设工作,形成了系统丰富的首都建设思想,对推进实现首都建设管理和改革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领,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这一当代中国实际,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解答首都发展的时代课题,确立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首都建设的任务书。

第一,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历史使命这一实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衔接,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为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提供政治保障。把握历史使命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这是由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的历史使命永远和国家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首都北京“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立标杆,树旗帜”,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首都应该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北京发挥好全国政治中心功能,为首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指明了政治方向。

第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规律这一实际,与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相契合,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汇聚强大合力。把握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核心要义,这是由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规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现代城市阶段,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实现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城市发展的制高点,充分把握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1。

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具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独特优势。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北京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他强调,要以“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为原则,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围绕首都形成核心功能优化、辐射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城市群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合力打通京津冀发展大动脉,进一步彰显北京优势、激活北京要素资源,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了科学目标导向。

第三,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这一实际,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提供强劲动力。把握经济发展特征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这是由新时代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他强调北京要充分认识这一经济发展新特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舍弃白菜帮子,精选菜心”,发挥好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些重要论述为首都北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是实现减量发展,立足“质”的提高,不纠结“量”的扩张,以内涵集约的新方式“瘦身健体”;二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首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新经济结构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三是实现创新驱动,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以新动力打造现代经济体系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新发展理念,提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为首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科学回答“怎样建设首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强调要处理好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他以解决北京集中表现的“大城市病”为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战略部署,描绘了首都建设的路线图。

第一,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大城市病”问题的实质,提出“加强四个中心建设、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战略部署。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零乱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必然联系的慧眼,是引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指令。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这一方法,深刻分析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强调指出,从表面上看,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功能太多,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他告诫说:“如果仍是抱着老目标、守着老机制、继续走老路,不断招商引资、不断扩充城市功能,就挡不住人员趋之若鹜、房价持续上涨、交通也会越来越堵,水资源会更加短缺。”因此,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历史高度考虑功能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实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这一思想为首都北京正确处理“舍与得”“减与增”“疏解与提升”辩证关系,以功能调整优化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了战略目标和思路。

第二,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提出“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系统思维是以整体考量实现驾驭全局的法宝,是以统筹协调实现协同推进的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具有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1他深刻指出,北京“单中心聚集”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是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必须从城市群系统内来解决北京发展问题,建构“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优化空间布局带动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调整,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系统内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在城市群系统内,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原则,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一核两翼”空间格局;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实现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建设任务,形成北京市域范围内“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格局;在城市副中心范围内,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这一思想为首都北京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改变“蔓延式”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战略路径。

第三,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提出“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矛盾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处理好重点与一般关系的“定盘星”,是抓好重点兼顾均衡的“平衡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他深入分析首都北京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所固有的“虹吸效应”,以及北京“偏肥”、其他城市“偏瘦”的城市状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辩证统一,由疏解非首都功能破题,在协同发展处着墨,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之策。北京作为功能疏解地,要着力推动由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型;天津、河北作为功能承接地,要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这一思想为京津冀三地通过重点突破、协同推进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了战略指引。

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力回答“为了谁、依靠谁建设首都”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党依据唯物史观确立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主线,强调首都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确立了首都建设的坐标系。

其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强调首都建设“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1首都发展在城市发展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要把首都建设好、发展好,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首都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发展是一个矢量概念,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好”的发展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让人民满意的发展。当前,首都北京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集中表现为首都发展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发展的人民性,指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

这些重要思想深刻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牢固堅持了群众满意这一检验发展成就的根本标准,真切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

其二,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点,切实解决首都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突出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红线。

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守住三条红线,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都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寻求建立首都城市最优规模,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解决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职住分离严重、热岛效应凸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新期盼。二要协调三种空间,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都工作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要求。三要彰显三大特色,活化城市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出要打造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以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文化精品,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充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首都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遵循和方向引领。

其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明确首都建设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这一重要论述全面把握了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在逻辑,为依靠人民力量建设管理首都提供了重要哲学依据。

因此,在首都建设中,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城市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拥有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高扬人民和人民的劳动,重视市民“勤劳之手”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为调动人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重要指引。二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首都建设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凝聚人民群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都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开门编规划,多方听取意见”;他亲自听取网民“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的建议,推动首都北京“留白增绿”等举措落地见效,为凝神聚力建设首都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根基。

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哲学引领时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所在、品格所在、力量所在、高度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建设思想充分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有力推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达到新的哲学高度,对于汇聚首都人民不断奋进的磅礴力量,加快“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高春花,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许 海

猜你喜欢
方法论
接诉即办改革的方法论价值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本科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实施探析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数学方法论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