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逐步加深,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合理的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有效做到提高高中化学实效性,是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笔者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分析提高高中化学实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效性;提高
常言所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就准确的道出了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还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独当一面”。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完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体系。
一、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 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实效性。
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学生要学习的知识难度加深,知识也更为的抽象,这样就不便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虽然教学在不断改革,但是很多老师都没有做到转变观念,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新型的教学思想。还有一部分教师仍旧依靠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采用陈旧的老式教学方法,单纯地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整的接受、理解并吸收。应试教育大背景之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经常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来完成大份额的课后作业。通过反复地做题、练习,来达到对于正确答案条件反射的效果。但是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错误的,长时间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行为,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 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没有兴趣。
每一名学生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如果学生不能与化学课堂产生学习的兴趣,“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负面”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很容易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氛围。有很多的学生会认为化学对于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作用,从心里不愿意去接受化学这门学科,因此对于化学的学习无法产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化学复杂难理解,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实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课本上的知识最高效率的传授给学生。高中化学更加的抽象和晦涩难懂。由此可见,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实际意义。具体可以分为下面的几点:第一点,有效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调动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只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收老师所传授的化学知识。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集中,还能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方感官,借此是教学效果达到最好的状态。第二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是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的。
三、 提高高中化学实效性的对策
1.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课前任务
如果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章节内容完全陌生或者是不甚了解,那么新知识就更容易让其失去想要接触、有所了解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前设置一些与新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高中苏教版化学教材中设置了一系列前置任务类的栏目,教师可以借鉴课本上已有的问题,布置一些课前任务,让每一名学生能够通过课前任务,对于将要学习的新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课前任务可以在学生的业余时间或者是课堂时间,让学生对于课本上即将要接触的新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但是教师要明确一点,课前任务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并不是要求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能够提前了解和思考新课程的重点,明确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2. 注重合作交流,确保人人参与课堂之中
当前的教育前景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因此许多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师一言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实现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先进行小组讨论,整合意见之后派出代表在班级上进行发言。这样就能够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而不仅仅是让优秀的学生得到锻炼。合作交流,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四、 结束语
由此可见,新时期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是势在必行的。但也不能够盲目的、没有任何依靠的去提高,教师应依靠课程的改革,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还要考虑和尊重每一名学生,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顾勇.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文理导航,2014(11).
[2]陈永辉.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22).
作者简介:杨丹,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