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元培这一学界泰斗,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系统中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意义。比如他的教育独立思想、兼容并包思想、学术自由思想,以及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对当今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蔡元培先生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及中国现代大学之父,开辟了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篇章。当前,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本文就是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出发,针对当下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问题,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中得出几点见解,以期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思想;新工科;高等教育
一、 蔡元培及其教育思想体系
(一) 蔡元培生平简介
蔡元培于1916年至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在“五四运动”中不仅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且还多方营救被捕的学生。创造性地改革北大,让北大重获新生,不愧为近代第一校长也。
(二) 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形成
由于蔡元培出生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交替的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东学西渐”等思想打开了蔡元培的新世界。而且留学欧洲、日本,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接受了百家新思想的洗礼,从而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早在1912年5月16日,蔡元培在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并致辞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三)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五育并举
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大教育思想。
首先,军国民教育,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所针对性提出的,军阀混战,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教育机械化,功利化。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就是来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国的强权统治。其次,实利主义教育,是蔡元培为了富国强国而提出的救国手段,他意识到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武力的竞争,而且涉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因此,加强国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生产力,促进民族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之中存活下来。再次,关于公民道德教育,他在宣传中,将“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义、恕、仁”作对照;同时“并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批判那些出国留学后“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者。”第四,世界观教育。世界观的教育是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世界观教育是旨在呼吁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想,不只是在当时对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而且对于今天的互联网教育、地球村建设、创新融合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最后,美育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提出教育人时需对美感教育特别注重。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具有洗礼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心灵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2.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蔡元培聘请教师,最重要的考查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教师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学校教师。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另一方面,是就学生而言,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针砭时弊。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3.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蔡元培意识到文理分科过细所带来的弊端,积极进行调整,提出了“沟通文理”,即文理不分家。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取消文、理、法三科界限,设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二、 我国“新工科”建设计划
(一) 新工科的内涵
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二) 我国未来“新工科”建设走向
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三、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对“新工科”建设的现实意义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2016年,Klaus Schwab (克劳斯·施瓦布) 出版了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一书。并指出社会正在产生全新的技术能力,给政治经济体系带来巨大影响,在新工科背景下我们急需培养兼容、创新的新型人才。
2008年1月份的冬季达沃斯年会上,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凸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经济大国和成长型公司,而中国已成为新领军者之一。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年重大战略,而大學则成为输送创新人才的鲜活源泉,相应的如何使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如何调整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话题。
(一) 当前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1. 高校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质量不断下降,师生比例失调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在持续不断增多,而教育质量则越来越受到多方质疑。根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至2014年,高校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3559万居世界第一。由于学生数量增长过猛,导致教师负担过重,管理力量分散,高等教育的质量自然下降。目前社会要求需要的是优质高等教育人才,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分配不均衡,高校内部质量差异较为明显。本科课程数量依然不足,高校课程开发遇到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讲授中心仍占主导地位,而学生中心理念尚未确立,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结果导向等新的教学思想还未落实。而单向传授、机械灌输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大改观。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努力。(下图为我国高考录取率逐年攀升图)。
(数据来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96602.html)高校
尤其是在地方高等院校,地域性、种族性的教师一元化现象极为严重。而且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教师无法潜心科研,或是潜心研究,忽视授课。“钱学森之问”不得不使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改进。
2. 学科设置不合理,科目分设过细。
由于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对当今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新人才。而过于明确的专业限制,忽略了边界专业,导致人才培养专一化,极端化甚至呆滞化。
(二) 以“五育并举”思想为指导,提高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质量,改善学生的结构不合理。
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育人质量观。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思想在此背景下具有其合理性。首先,当前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中,学术不端現象,造假、抄袭等恶习层出不穷。育人,先立德,只有先端正学生的品行,能展开教学科研工作,否则将会培养一批高智商低素质的人。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并可能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国力。而且,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增加体育设施,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可以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运动中,比如,APP打卡制,奖励运动制,讲座等方法,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大学生正处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期,美育教育不可或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避免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奢侈而发生裸贷、校园贷等不良行为。
(三) 产学研相结合,兼容并包,构建多元化教师系统。
教师,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培养者,是教书育人的先行者,是大国工匠的输送者。据观察,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教授、学者、讲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党派、有着不用的宗教信仰,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思想不同。
高校,尤其是普通的高校在建设面向21世纪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不得不需要大量地引进人才,加快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一方面引进人才,可以通过薪资待遇、办学特色来吸引各地的优秀师资;另一方面要注意留住人才,积极转化内部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到留住人才,使人才回流,“养的出人才、引得进人才、留得下人才”。鼓励支持老师有自己的声音,给年轻老师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给予支持;对于老教师,要及时输血。尊重老师的意见建议,因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在教学方面有足够的话语权;不仅如此,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引进更多教师,来分担教学任务,“小班教学”,注重教学研相互结合;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优劳优酬,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四) 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宽口径培养。
提到“新工科”建设,蔡先生的“废科设系,沟通文理”就不得不提。当今工业4.0、物联网、创新驱动、大数据、工业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实现教学和需要的对标,顺应供给侧改革的发展。
1. 调模式。有关部门需要改变我国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金字塔”形的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是学生分流而不脱节,分层而不脱轨。调整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数规模,和层级结构。
2. 避免文理分科过细。蔡元培提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刚入学对所学的专业不了解,并且心智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所以,前两年应为学生的基础延伸课,夯实基础,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也就是所谓的“厚基础”。
3. 打破专业边界限制,培养宽口径人才。人们往往有一种误区,学工科的没有必要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学理科的没必要掌握一门好外语,而学文科的更是没有必要涉略数学……所以说,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其他科目的条件,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旨在培养本科的厚重人才,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路,把部分专业进行合并,每个学院按照一个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学习一年或两年后再进行专业分流,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更有利于促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016年召开的世纪经济论坛报告“The Future of Jobs:Employment,Skills and Workforce Strategy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中指出并强调了包括社会技能、系统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资源管路技能、技术技能在内的交叉复合技能,未来所需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具备这些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数字素养。大学应当重新确定专、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从而塑造以人口变化为导向的,以产业结构为依据的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转型升级供给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
[2]陈威.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2):3-5.
[3]王涛.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N].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作者简介:袁正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