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薇 肖勇强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6-124-01
摘要 在全民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中心实现共建,将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引入校园,同时可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到社区体育中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还能帮助社区体育中心提升体育文化层次,促社区体育文化创新,推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體育场馆 社区体育 文化价值
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倡导社会体育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在完善,其中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15日20所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单位”,拉开了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序幕,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的研究也陆续受到关注。这些研究更多集中于学校与社区如何合作、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价值等,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物质载体背后还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
一、社区体育中心自建的体育文化现状
(一)社区体育重活动轻文化
社区体育在开展过程中主要以自发组织为主,在重要时间节点(全民健身日、节庆日)会专门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在活动开展中以活动阵容和活动形式为核心。而在日常活动中,缺乏体育文化的宣传与引导,对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观的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松散、体育人口流失严重。
(二)缺乏体育文化传播人才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且素质较低就无法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新型时尚类体育文化、休闲健身体育文化、赛事赏析文化等有效传递给社区居民,社区体育只能以常见形式按部就班的开展。
二、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体育中心共建的文化价值
(一)缓解体育文化需求与体育文化供给不相适应的矛盾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教育系统场地面积占全国53.01%,其中高校场地面积占全国4.15%。目前陕西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7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6平方米。将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与社区体育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场所,增加社会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渠道,有效解决居民健身场地缺乏的社会问题。
(二)为社区体育中心活动向高水平发展提供平台
社区体育的特点是群众性体育活动,活动内容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球类、武术类、休闲类等,其组织性的灵活性同时也反映出活动开展的随意性,健身方法的不科学性。为更好地开展社区体育,要求城市社区体育达到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而在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团体具有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一支学科、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特点。高校在场馆开放中与社区合作,可向社区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活动,为社区体育中心培养后备力量,促进社区体育活动从组织、活动内容、科学健身层次等方面迈向更高的水平。
(三)为社区体育中心文化创新提供支持
将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不能仅仅是打开体育场地设施的大门。由于社区体育人才匮乏,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高校定期向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指导,将各类体育文化向社区输送,例如:新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编排技术、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载体将体育文化传递为社区居民,帮助群众树立科学健身观,以优秀的体育文化吸引人,为扩大我国体育人口奠定基础。
(四)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窗口
从教师发展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下,高校是社区体育中心的活动基地,社区居民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展社会指导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向社区体育中心提供健身指导的同时,可以了解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吸收民俗体育文化精华,将之引入大学体育课堂,通过民俗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以促进体育教学,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
三、总结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体育中心开放,不是简单的将场地设施大门打开,要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服务于社会,实现“社区体育开展请进来,高校体育文化走出去”,帮助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迈向新台阶。同时,将社区体育引入高校,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便捷的社会实践场所,将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效地融合,推动体育文化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实现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