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清
摘 要: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手法的涌入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与形式,影响了中国画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理念,这些革新直接反馈在画面当中,体现在对不同构成元素的学习和发展当中。在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中国画不仅应当传承传统精神文化精髓,还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能够极大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维度,丰富其对不同题材的表达和呈现。只有勇于创新、勇于学习,才能够使中国画一直走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前端,使中国文化永远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关键词:构成元素;现代中国画;构图;应用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下融汇成不朽的艺术财富。中国画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美学思想和精神修养。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淘洗后,中国画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其构图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和变革,经历了各朝各代对布局章法、位置经营的改革和创新。随着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西方绘画思潮的涌入,中国画构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不仅从根本上概括了现代中国画画面的构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画面构成元素和自身创作思想的掌握和体现,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意义。
一、现代中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广义上来说,画面的构成元素属于一种现代设计语言,对于传统中国画而言可以称得上是“舶来品”。早在19世纪末期,构成元素的概念随着东渐的西方文化一起涌入中国,为中国画在构图层面的进一步革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唯独。随着构成元素的丰富以及其与中国画的日益融合交汇,现在中国画构图更加渐入佳境。一方面,其为中国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随着两者愈加默契和成熟的结合,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中国绘画作品的优劣。因而合理运用构成元素、正确分析梳理其运用形式成为提升绘画作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现代中国画构图当中,通过对点线面以及形色材料等多个方面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合理运用。与传统中国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现代中国画构图中对构成元素的运用手法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手法的涌入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与形式,影响了中国画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理念,这些革新直接反馈在画面当中,体现在对不同构成元素的学习和发展当中。现代中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不仅包括传统绘画中的线、面、色、形的继承,还增加了透视、黄金分割、肌理、空间等各种构图形式,极大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层次。现代中国画对西方构图形式及构图元素的接纳和理解,不仅囿于对其固有形式的借鉴和掌握上,还将之与自身特色相结合,构建了新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加夺目的艺术效果。
二、构成元素在现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现代工笔画当中的应用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笔画构图多囿于其画幅形式,在空间处理等方面也多遵循较为固定的几种形式。透视方式多以散点透视为主,兼用留白手法表达画面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中华工笔画的构图糅合了传统绘画手法与现代构图理念,将创新构图方式和构成元素的组织运用其中。将焦点透视以及黄金分割等手法运用其中,并突破传统横轴、册页、立轴等画幅限制创造性采用了对称、对角、S式等丰富的构图样式。同时,在继承传统笔墨运用手法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现代绘画中的色彩、光影等构成元素,使现代工笔画更加具有适宜不同审美倾向的艺术维度,并更具时代性和装饰性,能够在保持传统中国工笔画艺术风味的基础上,绽放出更为深厚的现代精神力量,表达丰富的时代题材内容。以中国著名现代工笔画画家何家英的作品《舞之憩》为例,画面描绘了几个青春少女在舞蹈练习之余休憩的场面。人物位置布局高低有度、姿态丰富,人物形态表现坐立错落、灵动柔和,通过人物的布局合理分割了画面构图,突破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形态表达方式和透视手法;并通过对染色手法中西合璧,更好体现出了光影和体积感,革新了传统绘画人物平面、单调的视觉体验;线条与色彩、肌理方面皆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借鉴了西方构成元素表现手法的精髓,使画面更具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二)在现代水墨画构图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水墨画盛行于唐宋时期,后经历了明清的极度推崇,获得了更加蓬勃的发展。明朝文人墨客对水墨画的狂热达到顶峰,并在其时作了一系列对笔墨法则的制定。同时,士大夫阶层将水墨画作为寄托个人精神追求和情感归宿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水墨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称为一种灵魂归所。传统水墨画的题材多围绕山水花鸟以及人物为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在精神思想传达方面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并且逐渐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其题材表现维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在西方现代绘画构成元素的东渐和催动下,中国现代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丰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带来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交融,西方绘画构成元素的融入,极大拓展了中國现代水墨画的绘画语言,使其在丰富的构成元素运用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峰。以中国现代画家周思聪的水墨画作品《矿工图》为例,其将西方绘画的平面分割构图手法运用其中,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具有叙事意味;并巧妙运用了线,使之进一步突出画面视觉冲击力,贯穿整个画面叙事;同时将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予以更具张力的设计,将西方绘画中的人物表现手法杂糅其中,升华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精神内核。从这幅作品中能够鲜明看出,中国现代水墨画构图对西方构成元素的巧妙汲取和运用。一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入传统水墨绘画手法中,使其成为建立在传统水墨绘画形式上的一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对构成元素的灵活变幻和运用,适应更多现代题材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中的表现。
三、构成元素对现代中国画构图的应用意义
(一)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不仅是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然而过度自我闭锁必然导致其他文化的涌入甚至是侵占。在特殊历史语境下,中国的衰弱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赶上世界文明的脚步、引领世界文明的步伐,需要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对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精髓汲取和学习,从而丰富自身文化贮藏、提升自身文化感染力。中国画对西方绘画构成元素的汲取符合这一艺术发展需求。通过借鉴并进一步创新发展西方绘画构成元素,使之能够与中国画相互融合,并绽放出和谐、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是现代中国画画家们应当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不仅是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需求。通过汲取西方绘画构成元素,丰富自身艺术表达形式、拓展自身绘画表现方法,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画的艺术价值,提高中国画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精神的传递效果。丰富的构成元素运用,扩展了中国画的感染力。只有勇于创新、勇于学习,才能够使中国画一直走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前端,使中国文化永远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二)是艺术审美发展的必然需要
艺术审美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从最初各个民族各自为营的文化发展,逐渐形成西方艺术引领全球艺术审美倾向的形式,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曾在某一个历史阶段由于自身国力的衰弱,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倾轧。然而随着中国一步步迈向了繁荣富强,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的推行,使世界变得愈来愈小,世界文化的交融愈加明显。当今的艺术发展形式不可避免走向了融合和杂糅,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大胆汲取其他文化艺术的精髓,丰富自身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大众艺术审美倾向的需求。
中国画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难免面临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画承担着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传统绘画艺术精髓的重要任务,要求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保持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不被全盘同化和抹杀,并通过这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将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特色一并带给世界人民;另一方面,新的时代对中国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中国画在保有自身艺术魅力的同时应当能够肩负起更多的宣传任务、担当更为重要的文化角色,将中国的新时代、新精神在中国画中更好表现出来,传达给世界,并不断发展自身艺术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满足更多受众的审美需要,使更多的人民能够理解、热爱这门珍贵的艺术。
由此可见,中国画对西方绘画手法的借鉴必不可少,既保证了中国画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保持,又开拓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通过将构成元素运用在现代中国画构图当中,使中国画能够更加迎合世界艺术审美发展的需要,从而引领世界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一直在经历着不断的革新和升华。在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中国画不仅应当传承传统精神文化精髓,还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艺术全球化,为中国画的新变革、新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能够极大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维度,丰富其对不同题材的表达和呈现。对西方绘画构成元素的学习和应用,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艺术的基本精神和传承思想,不能本末倒置、东施效颦;另一方面则要大胆学习、勇于创新,在積极开拓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手法两者结合的创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革新构成元素在现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浪莎.浅谈中国花鸟画的画面构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12).
[2]戴腾.当代中国画构图略论[J].铜仁学院学报,2007,(03).
[3]钱忠平.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散点透视的误会[J].美苑,2006,(04).
[4]邵培德.中国水墨的语境和样式的当代性[J].艺术·生活,2001,(03).
[5]郎绍君.笔墨论稿[J].文艺研究,1999,(03).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