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龙
2017年3月下旬,昆明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民盟昆明市委建议:重建西南联大,并将“西南联大故里”打造为昆明的文化标志性符号。《昆明日报》、《春城晚报》、《北京晨报》、澎湃新闻网等很多媒体都有报道,一时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这一建议其实并不新鲜,20年前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過,省委、省政府领导曾要我们作些论证。我当时曾请过一些大学和省级部门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座谈过。大家认为,建议的初衷可嘉,但不可行,提出了不可行的若干理由。我这里结合现实情况略加整理,希望对今天还再提此建议的热心人能有所参考。
其一,西南联大之所以有名气,8年抗战中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2 000多名大学生,并有800多名学生从军,其中,不少成为社会精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师资强。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长、院长、教师300多人,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查良钊、郑天挺、潘光旦、陈岱孙、叶企孙、冯友兰、施嘉炀、陈序经、罗常培、陈寅恪、朱自清、吴晗、吴宓、闻一多、贺麟、金岳霖、芮沐、吴大猷、华罗庚、江泽涵、王竹溪、赵忠尧、李继侗、杨石先、曾昭抡、陈省身、周培源、赵九章等教授,是当时全国高校各学科主要的大师。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昆明现在要重建西南联大,有这样一批大师级的院士、教授吗?招聘这样一批大师需要多少物质条件?即便有物质条件能招聘得到吗?
其二,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要求要办一所名校已经不仅仅是70年前梅贻琦所说,大学“有大师之谓也”,而至少要达到“211”“985”“双一流”学校的水准。除了很强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解决相应的土地、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办学条件。这些条件国家按生均制定有标准,以现实物价测算,没有30~50亿元,是办不了的。按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中央不可能投资,省里也难以投资,昆明市要办的事还很多,能拿出这笔巨资办高等教育吗?民间筹资是可以办,但也不是那么简单。
其三,西南联大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迁移来昆办学的,以后又发展增办了师范学院。1945年,三校搬回北京、天津,留下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是历史的产物,这个光辉的校名是北大、清华、南开、云师大四校共同的历史遗产,有其知识产权,就是四校之一要使用这个校名,其他三校也断难同意,何况四校之外的单位和个人!
其四,西南联大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师生中涌现了很多颇有影响的人物,遍布全球,国内外很多地方都有西南联大校友会,这些校友会、校友们能认同昆明市再重建一所西南联大吗?这个统一认识的工作恐怕是很难做的。
其五,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2016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 596所,在校生2 89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云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在校生6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2.6%,无论全国还是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再是规模、数量问题,而是如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问题。中央已提出“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任务,并公布了137所大学以及上千个专业,其中,有云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我们可以借鉴西南联大的宝贵经验。
至此,还能重建西南联大吗?我想结论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