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学校如何防治

2018-09-12 18:54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园学校教师

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终端执行者,也是校园欺凌问题问责的第一主体。一所学校究竟应该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呢?笔者结合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防止欺凌基本方针》(2013)等法规文件、教育部门开展的欺凌问题追踪调查,以及学校的实践经验,梳理出一些可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路径与策略。

“预防”是根本——有共识、育能力、创环境

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识是学校开展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能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而预防工作的根本,在于构建一个学生有信赖的朋友和老师、能安心安全地学习与活动的班集体与学校。

“专门讲”“经常谈”达成欺凌共识。通过校本研修作专门讲座与学习和多种会议,加强教师的认识与能力;针对学生开设专门的课堂,并通过学校集会、升旗、班会等多种途径涉及校园欺凌的话题。

“基础能力”“专门知识”规避欺凌发生。教师要对学生加强两个层面的相关技能培养,一是让孩子远离欺凌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包括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理解与沟通能力、对他人和环境的判断能力等;二是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门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传递多种减压方法,如运动、读书、倾诉等,而不是与他人发生冲突。

了解欺凌缘起,防患有的放矢。欺凌伤害,往往源于“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要为预防欺凌而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包括构建人人都能学会的课堂教学,减少学生由于“跟不上”“学不会”产生的学习焦虑和“差生”自我认定;构建人人都能表现的平台,重视班级、年级、社团的人际关系建设;创造人人有用、人人成功的机会,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可度”。

“发现”是关键——常质疑、有调查、建机制

校园欺凌的重要特点是难发现、难判断,因为欺凌通常在大人不易觉察的时间和地点发生,而且常常会被嬉戏打闹等形式加以遮掩。教师首先需要有积极质疑和发现的态度,不放过一些小的征兆,并联合其他教师一起判断。从学校层面看,要尽早发现欺凌现象,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如定期调查机制,咨询、报告畅通的通道机制,家校联合机制。

表1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展校园欺凌追踪调查(2013—2015)采用的调查题目,以发生频率为选项,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见表1)。表2是学校自身定期开展调查的问卷题目列举,通过六个维度、每个维度2个题目,采用五点式自评的方式,让学生选出自己针对各个问题的符合程度(见表2)。学校通过这一调查不仅把握校园欺凌的状况,同时也调查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效能等相关因素,为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提供了依据。

“应对”是难点——早介入、明护罚、共育人

一旦发现并判定了欺凌事实,日本学校给出的一个有效经验是:教师需牢记通过学校专门组织集体应对,切记个人解决。发现欺凌或疑似欺凌行为时,立刻当场制止;如果有关于欺凌的学生咨询与报告,教师需要将这一工作优先于其他工作;学校应尽快应对,根据情形严重程度,明确是否请警察协助或者报案。

对于被欺凌者,教师要展现“坚决保护”和“坚决支持”的态度,需要明确告诉被欺凌的学生:“你没有错!”而不应该有被欺凌者也有责任的想法。还应通过家访等,联合家长彻底保护学生。学校通过调查、确认了欺凌事实后,需要联合心理专家和具有相关经验的警察等外部专业力量,商讨对策以及防止再度发生的措施。针对欺凌者,首先指导其理解欺凌是傷害人格,威胁生命、身体、财产的行为,促自我反思,然后是根据情形分类进行惩戒。

应对欺凌问题,不仅要保护被欺凌者、惩戒教育欺凌者,还要让学生群体理解并做到:即使不能阻止欺凌行为,也要告发;观望就是助长欺凌;班级对欺凌“零容忍”。

要判断欺凌行为在一个班集体中彻底消除,有五点要素需要具备:欺凌者向被欺凌者正式道歉;被欺凌者真正回归班集体的学习及活动;欺凌者的压力等问题得以解决;双方关系修复;双方及周边同学能够开始新的集体活动并团结友爱。

建立长效机制是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保障。在学校内部实现全员参与、专设组织;在学校外部,需要广泛建立与心理专家、律师、医生、警官等专家以及与社区代表、家长的联系,共同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应变”是挑战——追变化、懂技术、防扩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脑及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上产生的欺凌问题日益凸显,这对现阶段防治欺凌提出了新挑战,也将是未来欺凌问题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欺凌的特点,是不伴随实质的踢打等暴力行为,多表现为语言暴力或信息泄露欺凌。

根据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日本学生的网络欺凌,随学习水平不同,呈现的特点也不同。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多通过社交平台直接贬低,属于“诽谤中伤型”,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多是向非特定人群公开信息的“信息泄露型”。该调查还发现,仅依靠家庭中规定孩子的“使用互联网原则”是不足的,被调查的中学生中,27.4%的学生家里有明确规定,然而这些学生中发生网络欺凌的占6.0%;没有明确规定的学生中发生网络欺凌的占4.9%。因此需要学校进一步指导学生规范使用互联网。首先要联合学生家长,家校合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其次,学校开展网络巡逻,尽早发现网络上出现的问题,早介入早应对;再次,一旦发现网络欺凌,第一时间清除言论。学校需要了解互联网的相关法规以及相关的地方法务部门,在必要时依法依规联合应对网络欺凌。

评估需谨慎——重态度、重过程、重达成

《防止欺凌基本方针》明确提出了针对学校或教师的评价。涉及欺凌问题时,不应简单地以欺凌是否发生或数量的多少为标准,更应该以学校(教师)能否不加隐瞒、切实调查、有效应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并扎实执行的情况,以及达成的效果为评价的标准。

日本在欺凌问题上,针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指导原则特别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方案》的发布,彰显了对防止校园欺凌的重视与决心。但是校园欺凌问题有其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能够短时消除,因此在评估该项工作时,“一票否决”等标准需要慎用,否则可能导致教师或学校隐瞒“欺凌行为”“欺凌事件”。很多校园欺凌发酵成为社会热点,多伴随学校无视、否认、隐瞒,最终由家长诉诸媒体而影响扩大。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要有“督”也要有“导”,既要评价校园欺凌治理的结果,更要评价其治理的过程,引导学校和教师将重点放在预防与指导、早发现并早介入。

猜你喜欢
校园学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