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常辉
[提要]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由创新创业主体与创新创业环境构成的,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网络结构。河南省双创主体要素、环境要素及其协调发展仍存在主体活力不足、服务与支持机构滞后、融资与文化环境不协调等问题,需要针对性解决。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河南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GGJS-251);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经济学专业项目(项目编号:ZLG201414)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10日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内涵界定。伴随着技术革命和20世纪70年代创业潮的出现,创新、创业活动受到学者的关注,对创新环境、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其中的热点。创新环境概念最先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于1986年提出,并定义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包括促使创新的区域制度、规则和惯例等。Freeman(1991)把创新环境定义为一种空间集聚体,在这种集聚体里的创新网络是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学习和不断创新而得到发展的。Maillat(1995)认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是本地化的网络结构,并指出创新环境是企业外部学习和内部创新的结合。国内学者王缉慈(1999)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盖文启(2002)则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含义在界定创新环境概念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环境的内涵、构成,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大量探讨。
对创业环境的研究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活动日趋显著而进行的。Porter(1980)提出从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还价能力等5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Fred(2000)认为创新环境要素包括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型冲突、不健全的法律环境、政策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的约束、不发达和不规范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7个方面。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05)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国内大部分学者都是借用GEM对我国不同区域创业环境进行评价,例如周丽(2006)、陈兴淋(2007)分别对珠三角、南京创业环境进行了测评。
国内外对创新创业环境的现有主流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方法,比较注重基于价值判断为主的研究方法,如设计与构建各种“体系”或“系统”,对创新创业环境的要素构成、某一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进行简单评价,对创新创业环境的复杂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重视不够,在研究内容与方法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生态系统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在1935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以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James F.Moore (1996)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认为企业应该超越本企业的视角,而从一个企业生态系统角度来制定自己的演化战略。Gossian Sanjiv等(1998)认为如果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与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便构成了一个具有一般系统属性的生态系统。黄鲁成(2003)提出运用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并阐述了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可行性。罗发友、刘友金(2004)运用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技术创新群落的形成和演化进行了研究。虽然生态系统理论被用于研究企业创新行为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系统性地提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含义,作者认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由创新创业主体与创新创业环境构成的,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網络结构。对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概念的界定,正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
(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关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Camagni认为创新环境的关键是合作或网络关系。贾亚男(2001)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由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以及信息层次网络系统组成。盖文启(2002)认为创新环境为社会文化与创新、制度环境、劳动力市场。邱成利(2002)认为创新环境由创新基础、资源和环境构成,创新动态由创新环境的开发、导引、运行和服务构成,从对象看主要是由技术、组织、管理等组成。蔡秀玲(2004)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由基础设施、制度政策、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组成,基础设施对社会文化、制度、创新、学习环境都十分有利。黄桥庆(2004)认为创新环境为基础设施、创新资源、政策环境、社会文化。总之,国内外学者认为创新环境的硬环境包括信息、交通等,软环境包括知识创新、制度法规、学习等。
从区域创新环境的案例研究来看,王缉慈等(1999)分析了中关村企业南飞,其创新环境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一些短视行为与非地方网络化等。余文华(2000)分析了剑桥大学城创新环境,认为尊重历史、个人努力在创新环境中的作用重大。张文忠等(2003)认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区域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比较和分析了美国硅谷及台湾新竹的区域创新环境。段进军等(2005)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认为区域创新环境需要从政府、企业、科研入手。杭雪花等(2006)以杭州产业为例认为区域创新环境需要关注制度、技术、管理体制、文化创新等。吉亚辉等(2006)以中关村为例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制度、环境和文化是其关键。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共识,即促进一个地区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因素无外乎以下构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融资环境、人文环境等。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概念,课题组认为需要增加创新创业主体要素,即一个地区创新创业主体发展的现状是能否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不容忽视的要素。因此,对河南省创新创业环境的分析将从创新创业主体要素、创新创业环境要素两个方面开展,其中创新创业环境选取区位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服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6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主体要素。创新创业主体包括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同时众创空间、孵化平台既是培育创新创业主体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创新创业主体之一。以下从企业主体、高校与科研院所主体、众创空间与孵化平台主体3个方面分析。
1、企业主体。河南省对中小企业大企业采用不同措施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截至2017年初,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万家。2016年,新培育237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其中5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发展成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截至2017年初,河南省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343家。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引导和支持,中信重工、众品公司、宇通客车等大型企业搭建“大工匠创客单元”和“众创平台”,为企业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培育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28家。
2、高校与科研院所主体。河南省高等学校的数量自2004年以来也在不断增加,由2004年的82所增加到了2017年的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专科院校74所;全省研究生毕业1.20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22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48.6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3.89万人。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79个。依托全省普通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建设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7个,国家实验室1个(参与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13个,其中国家级80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85个,其中国家级3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1个;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7万件,专利授权量突破4万件大关,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上年增长54.1%。28个成果获得国家奖励,数量创历史新高。
3、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主体。“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建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家省级众创空间、3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全省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125家,实现了18家省辖市、21家高新区全覆盖。中信重工、汉威电子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30家,数量居中西部省份前列。“UFO众创空间”开启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模式;“众创咖啡”模式提供了融资、交流、洽谈的新平台,发展了线上金融众筹平台+线下孵化基地的新业态。黄淮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高校成为“以创业带动教学改革”的新典范。
(二)创新创业环境要素
1、区位环境。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河南交通运输已基本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17年2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将郑州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将洛阳、商丘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郑州是我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商丘、洛阳、新乡、焦作、南阳、信阳等均是国家重要的铁路枢纽。2016年底,河南铁路营业里程5,466.22公里。2016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448公里,居全国第3位。河南拥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和南阳姜营机场3个已通航的民用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4F级国际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国际货运航线29条,货邮吞吐量2016年达到45.67万吨,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国内大型机场首位。邮电通讯事业日新月异,已建成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2.38万公里,初步构成了全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
2、经济环境。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内陆地区首位。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首家内陆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新设立的自贸区。2016年12月,国家批复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河南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15年6月,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307家,产业集聚区内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1%,实现利润882.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省的8.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8.2%。河南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全省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5.3%,约占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的53.8%;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5%,约占增加值比重的12.4%。
3、政策环境。河南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各类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根据国家一系列安排部署,河南结合省情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8个贯彻文件。2015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这是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的《实施意见》。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推出了允许科研人才双向流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在全国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进一步激活了创新创业主体,有力推动了“双创”工作。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起草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推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政策措施》的“双十条”政策。2016年,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关于推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政策措施》、《2016年河南省助力大众创业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4、社会文化环境。创新创业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包括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等。社会文化环境对创新创业有激励和制约作用,它在激励人们创新创业的同时又设定了起制约作用的行为与价值规范,积极进取的、符合创新创业精神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促进创新创业朝更高级、更完善的方向进化。
河南具有创业文化的历史积淀,从传承12代、兴盛400年的康百万,到现在日渐崛起的新豫商群体,为全民创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2015年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报道河南的稿件达17,582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吸引更多的创业者营造了良好氛围。政府也开始引导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大力弘扬创业至上、致富光荣的企业家精神,大力倡导崇尚创造、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不足
1、产学研结合能力不足。河南省依托在豫高校建设了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近百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对于依托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和试验基地的布局没有明确的规划,也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结合能力不足,协同创新的整体效应偏低。同时,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于完善,在对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共享机制。
2、科技转化力度不强。据《201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河南省综合实力指标排名进入全国前15名,而在效率指标和专利授权指标上处于中下游。这客观上说明了区域内科技资源与产业对接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体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企业科技转化和产业对接,其前提是正确认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近年来,河南省的企业创新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逐年提高,但受到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环境不发达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高科技企业研发活动不够活跃。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约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0%,且研发活动仅集中在部分行业的少数企业中。
3、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匮乏。人才是一个企业创立的根本,决定着创业的成败。一个地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也决定了这一地区创业环境的好坏。以广东为例,从数据看,河南省的高校及高校在校生数量与广东省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每万人高校在校生数量却远低于广东省。除了数量,这些人才在质量上也与广东省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河南省高校排名进入全国百强的仅两所,河南省自己培养出来的院士仅3名,目前在河南省参与建设的院士仅7位。而广东省高校中的两院院士就有25名,江苏省仅南京大学就有两院院士32名。从第二次R & D资源清查公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河南省科技人员数量为13.21万人,同样远低于广东省的32.87万人。由此可见,河南省人才形势严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非常匮乏。这些严重制约着河南省产业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融资环境有待改善。数据显示,河南绝大多数创业者的资金来自于个人及其社会关系,只有少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在政府融资并吸纳社会多元投资方面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融资渠道狭窄。大多数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是银行信贷,金融产品与服务品种较少,不能有效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求;二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仍是政府财政拨款、银行科技贷款,有时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也会自筹资金。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风险机构主要由政府科技、财政部门所开办,私人资本因惧怕高风险而不敢贸然进入,民间投资主体积极性不高,投资比重偏低。风险资本供给也存在问题,渠道相对狭窄,因而难以承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任。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资本缺乏增值退出渠道,无法实现良性循环。风险企业缺乏、风险投资人才严重不足、缺乏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及监管体系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创业服务与支持机构发展滞后。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失灵的领域,而良好的服务与支持平台能够利用双方面的资源,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会计评估类、工商税务代理类、专利商标代理类、商贸信息资讯类、科技中介类等中介组织,是区域创新创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到区域创新的效率。河南省2015年中介从业人员数为10.87万人,远少于同期广东省的31.73万人。另外,很多河南省内的中介组织缺乏专业性,服务质量低下。而政府监管也存在漏洞,出现了很多皮包公司和一些不符合法规的公司。这些无形当中增加了创业企业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难度。
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有限。河南省现有技术转移信息平台主要是以郑州为中心的技术转移示范区向周边地市进行辐射,以带动中原地区的技术需要,主要依托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和郑州技术交易网等资源平台建立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但与技术转移需求相比,单个平台资源信息服务较少,很难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开发,跨行业、跨系统的横向联合和引进集聚一批技术中介及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实时性和实效性不够,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和联合开展研发。而且,部分中介机构自身信息资源库建设不完善,没有建设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知识产权数据中心,对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
(四)人文环境不尽如人意。河南省地处中原,深受孔孟哲学影响,人们在行为方式上信守“中庸”之道。这种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创新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中原文化在社会理念上重道德轻律法、重政治轻经济、重义轻利,在经济政策上又主张“以农为本,以商为末”。中原地区的这种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大相径庭。保守的文化氛围将会扼杀创新思想的萌芽。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商品意识淡薄,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合作、诚信意识差,这些都不利于创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求稳怕变,行为保守,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
(一)培育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也富有本土特色的产业群。纵观全球知名的创业中心,很鲜明的一个特点是,“物种”丰富、竞争充分、共生进化、新奇涌现。我们打造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就是要考虑河南的发展基础、相关配套、产业前景等综合因素,把培育现代产业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尤其是把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作为重点,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推進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打响河南制造品牌,让传统制造业装上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还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数据资源开放聚集和开发利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以郑州等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完善枢纽功能,以物流带产业,以枢纽聚产业,培育高铁、临空、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培育一批创意园区、骨干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以节能、环保、生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这些产业群的壮大,会极大地提升河南省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潜力的各项激励政策。目前,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关键是对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项目实施的投入不足。国际经验表明,科技投入的力度直接制约着科技发展战略的执行。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带头增加科技投入的作用,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建立创新型河南的要求相适应。
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可采取长期薪酬激励、股票期权激励、项目提成激励、设立津贴激励和事业情感激励相结合的办法。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基础环境。河南省现行的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的发展环境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科技人才的竞争中,只有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才能引进所需的顶尖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学术氛围环境、社会服务及保障环境、科研环境以及科技教育发展环境等众多环境。河南省应该优化科技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河南的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
(三)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服务创业一线。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相关设施,提供科研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在孵企业与研发机构建立产业化合作关系,为在孵企业创造更完善的创业条件。改革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分配方式,根据高校服务创业工作绩效高低,确定河南高校、科研院所服务科技创业“排行榜”,并根据排名先后确定各单位分配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额度,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服务创业。进一步扩大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和科技文献等资源开放使用和补贴的范围,引导和支持创业个人和企业通过仪器平台网站查询、在线预约开放共享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建立健全科技资源与创业群体的对接联络机制。通过计划项目引导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省部属科研院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向创业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并将创新载体服务创业企业的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和调整创业政策,激发创业活动。创业政策是指为了刺激创业而采取的有关政策,它不完全等同于中小企业政策,创业政策重在改善企业活动的文化和环境,它是针对增加企业家数量、提高企业家素质而言的,能够缓和进入市场条件,为支持创业期和发展初期的新公司创造条件。例如,简化设立新公司的流程、给予新设公司税赋优惠减免或补贴、降低新公司的市场进入障碍、制订合理的破产法规以降低企业退出风险等。在国际上,加拿大政府第一个为创业政策立法。目前,创业政策最完善的国家是荷兰、芬兰和英国,这些注重培育创业精神的国家,其政策和体制都趋向于形成更柔性的产业结构。
河南虽然也制定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但它们还不能有效地促进创业、激发更大范围更多更深层次的创业活动。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全力推行鼓励创业发展与投入的政策;从重视科技创业、下岗再就业到重视普遍的创业活动,从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到提供创业辅导等,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业政策,激发各类创业活动。
着力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在郑州落户,使之成为政府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各项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水平。要鼓励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化为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相互协调,为科技创新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要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资质认证和信誉评价制度,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中的骨干,逐步建立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五)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资金扶持、科技融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大政府财政对环境建设投资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与企业创新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产权交易,促进创新与资本的融合。启动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目前,我国民间蕴藏着大量的天使投资资金,虽然天使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容忽视。
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政府不仅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给予风险企业资金支持,而且还可通过规则的制订给予风险企业政策方面的支持。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和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建立风险投资项目推介机制,通过网上发布、本地发布及异地发布等形式,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科技项目。要加速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咨询、评估、监管机制以及相应的行业协会,为企业融资、风险投资、企业股改、企业上市及股权退出提供服务,从而降低风险。此外,还要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风险投资家队伍。
(六)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河南首先应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创业精神,积极营造创新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媒介、模范等形式,在当地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允许失败、尊重成功的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的意识环境,以培育出更多的创业家群体。要加快“三大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工作,建设以创新为主题的企业文化,以诚信为主题的商业文化,以文明、和谐为主题的社区文化,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推进河南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企业应该学习美国硅谷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创新思想在企业员工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使之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企业还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企业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培育团队精神上,增强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AYDALOT.Milieu innovation en Europe[M].Paris:GREMI.1986.
[2]Freeman C.Network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 (20).
[3]MAILLAT D.Territorial dynamic.innovative milieu and regional policy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5.2(7).
[4]Gossian Sanjiv,Kandiah Gajen.The New Business Ecosystem.Strategy&Leadership;,1998.25(5).
[5](美)Jemes F.Moore著.競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梁骏,杨飞雪,李丽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9(1).
[7]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3(1).
[9]高建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王郁蓉,师萍.创新环境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8).
[11]夏维力,丁珮琪.中国省域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