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亚 肖敦红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出炉,并重点加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对培养承接时代发展新形势的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求。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北京京源学校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努力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最大限度地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快乐的数字化育人环境。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变革中,京源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开展教育教学诊断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京源学校进行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诊断,学校成立了诊断小组。在第三方评价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了基于学生发展成长需求、学校资源需求、教师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诊断,不断对学校所关注的关键问题进行追踪与改进。进行专业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诊断—改进—再诊断,从学生、教师、职员、管理者、家长等多角度收集信息,进行多角互证,在不同层面信息的“同”和“异”中,发现学校的优势与问题,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进。
前期诊断小组与第三方评价团队不断交流磨合制定出符合学校需求和实情的诊断工具,学校诊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做好诊断前的动员工作,让师生清晰地认识到学校自我诊断的意义,以及诊断对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诊断后的改进反馈机制,让师生真正看到诊断的效果,了解学校改进的信心。让诊断能在学校常态化、周期性地进行。
通过专有的诊断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老师们可以在诊断时段内,自由选择电脑端或者iPad、手机等移动端,随时随地完成答题。这种线上测试、线下诊断结果反馈的方式,有效提高诊断开展效率。
搭建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空间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个体的优势潜能更加千差万别。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单一的特色课程可以满足这种多元的发展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非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课程和多样化的培养方法与成长途径。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的无处不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延展空间,如何利用好网络开展教学?学生们基本都拥有了智能手机,如何让智能手机不仅仅只是一个通讯工具,一个游戏工具,如何发挥智能手机的潜在作用?
学校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进行个性化学习,手机观看微课、查看学习资料、查看课表。只有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学校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网上选课,呈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学校在初中、高中开设了多门校本课程,而如何有效开展校本课程走班选课,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应用平台,搭建了校本课程的走班选课平台。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1.走班选课 一人一课表
根据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中考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新中考方案中,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支持考生按特长选择多种组合,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考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如何在新一轮改革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京源学校是一所完全学校包含初中、高中,多数教师初高中跨头教学,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改革的开展,如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契合学校教育教学未来发展的新特点。京源学校运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对初中的学生进行了多次的中考选考科目的意向摸底统计,学校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如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学考方案解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选考科目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自我学习的优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数据调查,有效收集了学生的选考意愿,了解到五门考试科目单科以及九种组合所分布的比例,为学校的选课走班实施操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通过数字化应用平台,老师们可以方便的通过电脑、手机查询到个人课表信息,每一个学生班级课程详细信息,包括位于哪个教室、正在上哪位老师的课程。
2.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微课
“微课”这个词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热门话题,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怎样开展的?”“微课跟我们的常规课堂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学校组织所有教师参与到“微课”的学习、培训、实践中来。
理论学习过后,老师们根据所学内容录制了自己 设计、自己编辑的微视频讲解, 用于试题解析,获得学生们的好评。特别是需要多分析、多思考的题目录制成视频优势明显,课堂上的讲解同学们不一定能消化掉,但是反复观看视频可以反复体会理解。
微课主要有两个用途:首要用途即减轻教与学的负担,解决教学成本问题;必然用途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解决教学效率问题。在未来常规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微课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如答疑;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如建立学科微课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借鉴学习;用于家长辅导孩子;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适于学生假期自学和随时随地根据个性化学习;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等。
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与之相应,教师也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信息化专业素养,以应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变革。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需要创新学习方式,激发新的学习兴奋点。加强自身学习的速度,以期从一个学习者转向为一个思考者,最终走向专业化,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
学校极力营造了一个充满了信息化的氛围环境。宋波老师组建社团开展智能硬件制作,利用硬件组装搭建学校的環境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学校不同地点的温度、湿度变化,学校对于宋老师的探究性学习教育提供了大力支持,购买了其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的设施,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没有障碍;张曼老师开展3D打印组装赛车,发挥学生编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同时聘请了北师大教育专家讲解编程知识,并搭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京源学校的教学楼平台上,与北京市石景山环保局合作建立的PM10自动监测点正在工作,打开电脑,连上网络,学生就能看到石景山环保局开放给他们做课题研究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师生一起动手搭建的微型气象站可以随时监测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信息,做研究时插U盘就能从这个气象站里把各类数据拷出来;通过微电影、定格动画等数字传媒方式进行项目式学习,学校影视制作小组已经拍摄制作了多部优秀的微电影,通过在各个楼宇置放的大屏系统,进行播放与展示。京源学校基于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个性发展等)出发,致力于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数字化学习港。现在这个港湾正按照预期逐步发挥着它的魅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