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教学实践 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

2018-09-12 03:19周清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验学校改革评价

周清华

高考是高校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的简称,既关乎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新高考改革已成为中央深改组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此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新一轮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近40年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链条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综合改革,不仅涉及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等局部改革,还涉及招生编制、录取方式改革;不仅将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高考本身,更是一次招生录取方式的全方位综合性革新。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就是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实验学校实现教育教学与新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科学指导生涯规划,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

建构学校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

北京实验学校依托十五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从学校实际出发,基于国家课程标准,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幸福发展为纲,立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建构具有世界水平的课程,形成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结构,建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十五年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优合化。实现课程体系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使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调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与优异成绩。推进课程“整体育人”,使学生人人成才,尽展其才,从而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创造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为海淀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软实力,为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课改成功实例,创建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普适新品牌。

实现课程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

北京实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横向集群”与“纵向螺旋”等立体式课程结构,以实现课程的广度包容与课程的纵向衔接。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部制的整合、幼小初高不同学段教师的协作、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和不同学段升学壁垒的打破等手段,为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平台。课程类别有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内容涵盖领导力课程、国学课程、德育课程、运动与健康课程、科技创新课程、视觉与表演艺术课程、技术课程、社会文化课程、国际课程、实战课程、荣誉课程、学生自创课程、希望共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促进教育教学与高考改革衔接

统筹安排高中三年课程,注意课时安排和课程、年级及学科学习之间的均衡性与连贯性。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安排,防止造成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现象。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发生。

充分保障学生自主选课权利

新高考使以往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自助餐”模式,无论是对考生还是高校,双向选择空间都将增大,高中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必将成为新常态。我校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学科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社会资源,尽量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引导学生将学业兴趣与大学专业相结合,进而为将来贡献社会打好基础。

积极开展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

北京实验学校从学生选课、选考、选专业到选职业,全方位进行辅导,学校已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完善其课程体系和测评系统,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充分保障教育教学资源条件

围绕新高考,北京实验学校加快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重点培育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健全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新高考的资源配备标准,按照不低于1∶1.5的比例配备资源教室;合理配置实验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功能教室;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排课、选课、备课、授课、评课、成绩采集、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督导评估、教师发展管理,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全过程学习测评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积极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示范应用;拓展移动学习终端、仿真实验室、创客教室等新技术、新媒体教学应用,推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新高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创新多元课程教学与管理

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管理模式。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针对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与导师并存的现象,积极探索与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变革。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探索课程科研新模式

北京实验学校建立幼小初高学习共同体,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以课例、案例为载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型科研活动;以课程、教材、课题或项目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型科研活动;以读书为載体,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型科研活动;以游学为载体,以学部为单位,开展实践型科研活动。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北京实验学校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录取方式,能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既看分又看人”,体现了学生考试分数之外的素质;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高考综合改革在于促进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我们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打破单一的课程、考试、评价的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

回望历史,放眼世界,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带来的都不仅是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对教育本质更为科学、更为理性的认知,而这正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层次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实验学校改革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学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瞧,那些改革推手
绵竹实验学校
大英县实验学校
自贡蜀光绿盛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