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朵
如果说城市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是两个方向,那么国际性大项目的引进,则是这两个大方向的战略凭借和实体支撑。
广州的大项目在近两年开始发力。2017年3月,富士康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在增城动工,投资总额达610亿元,是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单笔投资最大投资,也是全球最先进的显示器项目,未来年产值将达千亿。
2017年4月,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产值将达千亿的思科 (广州)智慧城项目在番禺动工。该项目可创造7万-8万个就业岗位,吸引常住人口4万-5万。
2017年6月,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将打造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
2018年7月,投资额460亿人民币的LGDisplay8.5代OLED面板生产线项目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该生产线是国内首条8.5代OLED面板生产线,也是LGDisplay在韩国本土外建立的首条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
为什么广州引进的都是大项目?实际上,广州这种高超的引资策略几乎可以写进管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因为,它踩准了国际产业变革的步伐,并且与城市的原有禀赋进行了紧密结合。
从本质上讲,大项目类似于现代产业经济的 “基础设施”。一个大企业可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催生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成长出大量有着无限可能的中小企业。而且,在这种积聚生态之下,还能产生巨大的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降低生态圈内中小企业的创业壁垒和成本。
广州重点项目——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的思科智慧城于2017年4月在番禺动工。
比如,珠江东岸的IT硬件产业集群独步全球,它之所以形成,就在于代工巨头富士康这样的 “大平台”的入住,能为创业中小企业提供制造外包和人才外溢。
另外,当前经济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企业群体的结构固化,这意味着大企业、大项目成为了城市经济快速转型的 “杠杆”。
先看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达到64.00万亿,相当于我国GDP的86%。而且,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大”即意味着“强”,金融资源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大企业,形成一种“大者恒强”的循环模式。
在这种背景之下,引进大企业不但意味着经济的规模,更意味着对国内低成本金融资源的引入。实际上,广州近两年在各项金融指标的进步,便一定程度上是大项目带来的资金沉淀,进而触发了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
在大项目的基础上,广州的经济空间配置也将不断优化。未来,广州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10个 “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六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价值创新园区。到2020年,这10个园区将成为广州集聚高端产业新平台、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产城融合发展新示范。
按照规划,5年后,广州IAB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靠所有市场主体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