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丹
(宝应县妇幼保健院,江苏 宝应 225800)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的180例病情经确诊为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给予相应治疗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的180例患者,将患者不同的病例治疗资料分为两组,A组(n=95)和B组(n=85例)。A组患者为存在阴道内部出血或者阴道排液现象;B组患者为无明显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A组患者年龄为44~80岁,平均年龄为(66.9±5.4)岁,B组患者的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为(59.7±6.5)岁。患者绝经时间最短1年,最长25年,平均绝经时长为(11.7±5.9)年。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最小距离为5 mm,最长为22 mm,平均的增厚距离为(9.3±2.8)mm。对所有患者行B超确诊,患者的病理特点均为子宫内膜明显增厚情况,增厚均≥5 mm,所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排除了在绝经期后,服用激素类药物代替诊疗的患者,以及乳腺癌手术之后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进行诊疗的患者。
1.2 方法: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征情况进行观察相较。具体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患者的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等数值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的病均使用多普勒超声仪器诊察,该仪器的探头频率为3.5 MHz[1]。对于无症状组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进行宫腔镜的检查,取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病理。对于出血组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35例高度怀疑癌变患者行分段式纵横双向切面除外,其余患者均使用宫腔镜手术。
1.3 统计学分析:通过使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二者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老年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等病理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理结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联系:见表3。
针对子宫内膜增厚的病症特点所展开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结合,分析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无论是阴道出血症状或者是阴道无出血症状,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的病症机制都相应较为明显[2];当患者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病症出现萎缩,此种情况的原因是患者的绝经周期过久,导致患者的子宫肌瘤组织发生性变;子宫内膜癌的症状也是子宫内膜增厚的主要病症之一;还有患者的宫腔中出现黏液等原因以及过于肥胖的患者由于体内雌酮数值过高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增厚[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n 年龄(岁) 初潮年龄(岁) 绝经年龄(岁) 绝经年限(岁) 体质量指数(kg/m2) 子宫内膜厚度(mm)A组 95 66.9±5.4 11.9±2.0 49.8±5.6 16.5±3.4 23.8±3.1 9.2±3.1 B组 85 59.7±6.5 12.8±2.5 50.1±3.7 13.7±2.2 26.1±4.4 8.1±3.5 t 11.812 1.796 0.847 5.760 1.765 0.71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联系[n(%)]
由本次研究发现在A组正常绝经之后的无症状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得知子宫内膜息肉的病例有63例(66.3%)以及存在黏膜下肌瘤的患者有8例(8.42%),其中符合绝经后正常情况的患者有15例(15.7%),而子宫内膜癌患者仅有9例(4.88%)。而B组患者中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病例有28例(29.78%),而黏膜下产生小肌瘤的患者病例有3例(3.52%),符合正常情况下的绝经后正常表现患者有22例(25.88%),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有32例(37.64%)。对于绝经后的无病症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通过使用宫腔镜进行病情诊断,得出病情变阳性的检测率超出90%,二者相较子宫内膜存在出血症状的患者病情检测率明显低于无临床病理特点的子宫内膜患者的病情诊断率,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因此使用宫腔镜诊断绝经期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是主要方法之一。